潘偉鋒 應灣灣
摘要:基于對科學本質(zhì)和深度學習的理解,探討以“成果”為導向的小學科學深度學習策略,對豐富課堂教學形式,促進深度學習活動開展,提升科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教學中,可以從“揭示‘前概念,尋找課堂增量”“優(yōu)化過程,凸顯科學本質(zhì)”“全程評價,升華學習體驗”三個方面入手,讓深度學習真正發(fā)生。
關鍵詞:深度學習;科學本質(zhì);“成果”導向;學習策略
以“成果”為導向的小學科學深度學習,是引導學生學會用已經(jīng)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去更深入地挖掘可制作、可拓展的項目,經(jīng)歷設計、制作、改進等一系列操作,以凸顯“成果”表現(xiàn)形式(如媒體“成果”、小制作、科學報告、觀察記錄等)來開展科學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對于豐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形式,促進深度學習活動開展,提升科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一、揭示“前概念”,尋找課堂增量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小學科學課程要按照立德樹人的要求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他們的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毙W科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是為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服務的。因此,把握學生的學習基礎與明確學習成果的要求十分重要,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當前水平與學習成果要求之間的差距,明確要達成什么樣的學習成果、為什么要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尋找課堂增量,拓展教學深度,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下面以教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上冊“水”單元為例,基于對教材的理解以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從揭示“前概念”中去尋找教學增量。
(一)借“成果”引“沖突”,轉化錯誤的“前概念”
經(jīng)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在學習中還存在著一些錯誤的“前概念”,如“一杯清水中加入食鹽,是否能無限溶解食鹽”,一半的學生有“食鹽是可以無限溶解的”這樣錯誤的“前概念”。導致錯誤認識的原因往往是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停留在淺顯表層。為此,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展示成果,引起認知沖突,幫助學生轉化錯誤的“前概念”。
在“水能溶解多少物質(zhì)”一課教學時,我們特意安排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實驗完成后,觀察做小蘇打溶解實驗的燒杯。學生發(fā)現(xiàn),小蘇打經(jīng)過充分攪拌后,燒杯底部仍有白色殘留。具有錯誤“前概念”的學生借助這些“白色”實驗的成果,發(fā)現(xiàn)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原來是有限的,與教材中“無限溶解”的觀點大相徑庭,引起了認知沖突。在以“成果為導向”的深度學習中,需要轉化這些在學生腦海里根深蒂固且不準確的“前概念”,要向?qū)W生滲透準確的科學概念,以奠定科學學習的基礎。
(二)展“成果”擺“證據(jù)”,完善片面的“前概念”
很多學生的“前概念”往往也具有片面性。學習過程中我們需借助“成果”,擺出“證據(jù)”,對片面的“前概念”進行補充、完善,將教學重點放在發(fā)展學生的能力上來,使課堂呈現(xiàn)應有的深度。如通過對“在陽臺上的濕衣服變干,衣服上的水去哪了”這一問題的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基本上都知道衣服上的水變成了水蒸氣。
為更好地幫助他們理解這一概念,在執(zhí)教“水到哪里去了”一課之前,我們特意先組織學生參與了一個課前活動,去觀察有覆蓋和無覆蓋杯子里的水的變化。借助活動“成果”,學生發(fā)現(xiàn)無覆蓋杯子的水不斷減少,這證明水蒸發(fā)了;而有覆蓋杯子里的水基本不變,且薄膜內(nèi)側出現(xiàn)了許多小水滴,這說明杯子里的水都“跑”到杯內(nèi)的空氣中去了,因為“跑”出來過程中被薄膜攔住,所以形成水珠。同時,引導學生明確:水蒸氣變成水的過程叫“凝結”。與學生之前對“水”形成“水蒸氣”的片面認識相比,借助“水”—“水蒸氣”—“水”的變化“成果”,通過“擺證據(jù)”,完善了片面的“前概念”,使學生意識到水和水蒸氣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這樣的課堂更具說服力。
(三)顯“成果”提“能力”,發(fā)展正確的“前概念”
當學生已具備與科學知識相近甚至是完全正確“前概念”時,教師需要將學習概念的探究實驗轉化為學生實驗設計的能力。如在調(diào)查“你認為食鹽和白糖的溶解能力相同嗎”時,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食鹽和白糖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梢?,新課學習之前,學生已具備“不同物質(zhì)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這一正確“前概念”。
因此,我們在教學設計時,一方面仍需要以“比較食鹽和小蘇打的溶解能力大小”為線索開展實驗探究,另一方面,可以更多地去引導學生關注到這是一節(jié)嚴謹?shù)膶Ρ葘嶒炚n,需要用“公平性”原則來設計。學生通過交流想法,匯報設計成果(如圖1),逐步達成了“會設計”這一教學目標。
二、優(yōu)化過程,凸顯科學本質(zhì)
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重視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從“豐潤‘成果活動、促進思維拔節(jié),強化應用拓展”入手,凸顯探究中的科學味。
(一)厘清內(nèi)容,豐潤“成果”活動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其教材內(nèi)容是以大概念和大單元的方式來組織的,以學習進階的方式來統(tǒng)籌科學課程體系的學習。從課程性質(zhì)和教學內(nèi)容上來說,融入以“成果”為導向的深度學習活動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1.巧設課內(nèi)常態(tài)的“成果”活動
小學科學教材中設置有豐富的活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的“擠壓”下,很多活動往往被教師省略了,但這些活動卻很有意義。如教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二年級下冊“磁鐵能吸引什么”拓展——“取木屑中的回形針”這一活動,學生想到用磁鐵去吸引,也會提到用篩子和放在水里分離等辦法。與其著急引入內(nèi)容,不如讓學生去試一試,試過了才能更深刻領會用磁鐵去吸引的方便。學生在實踐中會發(fā)現(xiàn),用水分離這種方法不可行,因為他們觀察到回形針沉下去了,而木屑先是浮在水面,20秒后由于吸水,也會沉下去,這樣就無法有效取出回形針。這樣的實驗并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但用實證的方法來檢驗,能真正幫助學生體會到使用磁鐵的方便。這個新現(xiàn)象又會激發(fā)學生想進一步探索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以“成果”為導向的深度學習活動,是通過現(xiàn)有“成果”,啟迪學生思考,凸顯科學本質(zhì),使其意識到科學學習需要實證和質(zhì)疑。(如圖2)
再如教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上冊“壓縮空氣”一課,學生通過壓縮和拉伸裝有相同“空氣”和“水”的兩支注射器,能感受到空氣是可以被壓縮的,而水不可以。但在記錄水和空氣占據(jù)空間的變化情況時(用○表示空氣微粒),學生的想法是多樣的,他們呈現(xiàn)出多種關于空氣微粒變化的思維模型,如圖3~圖6。
很多學生認為,是里面空氣微粒數(shù)量變化引起的(如圖3),假設這種思維模型是正確的,意味著向下壓時,注射器里的空氣從注射器的膠帽中跑走了;向上拉后,外面的空氣從注射器膠帽中跑了進來。但經(jīng)過反復實驗,每次松手后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注射器活塞都會回到原來的位置,這說明注射器內(nèi)空氣微粒數(shù)量是不變的。通過證偽的方式,可以排除圖3、圖5這兩種錯誤的思維模型。而關于圖4、圖6這兩種思維模型,我們無法借助現(xiàn)有證據(jù)進行排除。這時,可以通過閱讀資料予以解決,拓寬學生學習的渠道。
經(jīng)歷思維的論證后,可借鑒教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五年級下冊“空氣的熱脹冷縮”一課“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游戲”(如圖7),讓外圈中手拉著手的學生模擬氣球皮,圈內(nèi)則模擬空氣微粒,并將這個游戲與注射器的壓縮和下拉相結合。這樣的“成果”體驗活動是對空氣容易被壓縮現(xiàn)象的直觀模型解釋,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活動。
2.創(chuàng)編STEAM理念下的“成果”活動
通過挖掘教材,聯(lián)系生活,可以整合契合STEAM教育理念的主題,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與數(shù)學等多方面知識融入其中,將理論與實踐深層次融合,逐步形成STEAM理念下的學習“成果”。
如教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下冊“電路中的開關”一課中,可以利用小木板、回形針和圖釘設計并制作一個簡易小開關,并用它來控制小燈泡的亮與不亮。在“開關”的學習上,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為此,可創(chuàng)編以“開關”為主題的STEAM理念下系列“成果”活動,如簡易水位定時開關。可以結合教材和生活進行文本設計和活動的編寫,組織學生經(jīng)歷設計、制作、改進等活動,深度挖掘認識“開關”,以點帶面地發(fā)展學生的科學學習能力。
利用學校的平臺,還可以開發(fā)STEM“成果”拓展課程,比如“神奇的紙”主題,結合各年級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能力設置不同的成果活動:一二年級設置“紙能有多長”活動(如圖8),三四年級設置“折紙運水”活動(如圖9),五六年級設置“紙繩承重”活動(如圖10)。這樣的“成果”活動定位于普及、創(chuàng)新、提升,目的是深化課堂所學的內(nèi)容,提高科學素養(yǎng)。
(二)親身經(jīng)歷,促進思維發(fā)展
小學科學教學中,需要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體驗和積累認知世界的經(jīng)驗。要加強交流、注重記錄、強化表達,以提高學生的科學能力,促進其邏輯思維的發(fā)展。以教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二年級下冊“磁鐵能吸引什么”為例,可以使學生經(jīng)歷猜測—實驗—理性修正—結論—應用的探究過程。
1.加強交流,使“成果”思維有支架
俗話說“理不辯不清,事不辯不明”。為此,教師要組織學生充分交流,其最終目的是能讓他們在交流中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接受不同的意見,達成共識,取得思維上的飛躍?!安聹y”環(huán)節(jié),特別強調(diào)通過眼睛看、手摸等方式去觀察準備物品,而不是憑“圖”“文”,要讓猜測有理有據(jù)。班級交流中關于“鋁片”能否被磁鐵吸引,學生思考了很多,引發(fā)了認知沖突和自我反思,激發(fā)了彼此靈感,促進了構建新的猜測。
生:“鋁片”能被磁鐵吸引,因為它屬于金屬。(多數(shù)學生猜測觀點)
生:(質(zhì)疑)“鋁片”不能被磁鐵吸引,我曾嘗試用磁鐵靠近它卻無法吸住。
生:(質(zhì)疑)“鋁片”不能被磁鐵吸引,銅是金屬但吸不住,不能說金屬能被吸住。
生:(質(zhì)疑)“鋁片”不能被磁鐵吸引,鐵能被磁鐵吸引,鋁片只是看起來像鐵。
班內(nèi)舉手再表決觀點時,猜測不能的學生占多數(shù),但有部分學生仍堅持是能的。最終,大家把“鋁片”歸為不確定。由此受到啟發(fā),學生對“銅片”“銅導線”也提出爭議,歸為“不確定”。
2.注重記錄,使“成果”思維有根據(jù)
本課中學生要先后兩次進行記錄,第一次是猜測記錄,第二次是實驗記錄。在第二次記錄的指導中,教師必須強調(diào)保留猜測痕跡的重要性。這樣,通過實測和猜測的不同結果對比,理性修正,使“成果”思維有理有據(jù),促使學生進一步去反思錯誤猜測的原因,從而發(fā)現(xiàn)磁鐵能吸引含鐵一類的物質(zhì)。由此可見,注重記錄的指導,能直接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發(fā)展。
3.強化表達,使“成果”思維有條理
沒有表達和交流,就無法高效完成教學。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教師應當采用不同的引導方式。針對低段學生,可用簡練的匯報句式提示。中高段學生,可適當放手,讓他們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如語言、畫圖、模型等多元形式來探討,以豐富對“成果”的認識。學生的表達有條理,能體現(xiàn)“成果”思維的條理性。
匯報句式可以如下:
我會這樣說……
我猜(cāi)測(cè)……能/不能被磁鐵吸引,是因為……
(三)遷移應用,提高學習能力
遷移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是實施小學科學深度學習的重要目標,也是提升學生科學應用能力的重要方式。
在教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冊“消化與呼吸”單元中,關于“飲食與健康”的教學,可以組織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制訂健康飲食計劃,如設計“一周營養(yǎng)食譜表”并嘗試按計劃執(zhí)行,再為家庭成員量身定制飲食計劃,鼓勵從身邊做起,以點帶面,呼吁更多人做到健康飲食,學以致用,以發(fā)展學生深度學習能力。
三、全程評價,升華學習體驗
在合作、交流、探索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自主思考、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在“成果”的驅(qū)動下形成了完整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還需要依托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為主的全程評價,以不斷地豐富學習“成果”的形式,升華學習體驗。
(一)注重過程研討
在研討環(huán)節(jié)中,往往能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評價,這是思維發(fā)展與生成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對學習品質(zhì)和深度思維的培養(yǎng)都有重要意義。在過程性評價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觀察記錄等“成果”,幫助學生深度觀察分析,關聯(lián)更多的信息,升華對概念的體驗和理解。
如在“食鹽和小蘇打溶解”實驗中,個別小組得到的小蘇打溶解份數(shù)的實驗結果總是遠超過合理結果范圍。面對異常數(shù)據(jù),最直觀的解決方法是拿出該組所做小蘇打?qū)嶒灂r的燒杯,與合理結果范圍內(nèi)的燒杯作比較,從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該組燒杯底部有厚厚的白色粉末,而其他組的只是薄薄一層。通過直觀對比,學生就可以針對現(xiàn)象開展評價,并猜測這個組在操作中并未做到“小蘇打完全溶解再加下一份”的要求。而教師在班級內(nèi)巡視的過程中,及早關注到個別小組,并拍照記錄下操作情況,等到匯報時留錯再現(xiàn),作為反例,能使學生對完全溶解現(xiàn)象的學習再次得到強化。
(二)強化“成果”評價
在每個階段的學習后,教師還需要進行總結性評價,以了解學生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們可以嘗試用思維導圖、小制作等形式開展,并公開展示“成果”,強化“成果”評價。如教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五年級上冊“生物與環(huán)境”的思維導圖成果展、一年級樹葉貼畫成果展等,都是這樣的評價方式。
以“成果”為導向的教學在促進小學科學深度學習方面具有重要價值。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既要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要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揭示“前概念”、優(yōu)化過程、全程評價等策略,能最大化地強化以“成果為導向”的小學科學深度學習活動的科學化、系統(tǒng)化、效能化應用,使小學科學深度學習實現(xiàn)新的、更大的突破,最大限度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劉恩山,胡衛(wèi)平,郝京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喻伯軍.小學科學教學關鍵問題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余化龍.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策略[J].廣西教育,2020(7).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