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巧蘭
(江門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廣東 江門 529030)
隨著年齡的升高,老年群體身體機能的即將,部分疾病多是需要長期臥床休息,而老年患者又多伴有基礎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自身的皮膚彈性差,長期臥床可能造成與床鋪接觸的皮膚出現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出現營養(yǎng)不良,嚴重的可造成血液循環(huán)障礙繼而出現壓瘡[1-2]。壓力性潰瘍會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而且因為老年患者的身體機能較差,多伴有基礎疾病的因素,其的壓瘡恢復時間較常人更長[3]。因此臨床上對于該類患者的護理干預就極為重要,基于此篩取98例老年臥床壓瘡患者,將其平均分為兩組,對比分析普通護理與預見性護理在老年臥床壓瘡患者的護理干預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06月至2021年04月江門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8例老年壓瘡患者,依據患者入院編號的奇偶性將其平均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兩組患者例數均為49例。實驗組患者的年齡為63~79歲,平均(71.31±2.48)歲;女26例,男23例。參照組患者年齡為62~78歲,平均(71.36±2.67)歲;女27例,男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本研究遵循自愿原則,患者自身已通過文字或語言等方式完全了解本次研究的全部內容,自愿加入本次研究,簽署同意書。納入規(guī)則:①全部患者均符合壓力性潰瘍的診斷標準,經入院診斷確診;②患者年齡>60周歲;③患者意識清晰,能夠對護理工作人員進行回應。排除規(guī)則:①患者合并有免疫功能障礙、全身性感染疾??;②患者自身攜帶精神類疾病,如人格分裂等,臨床上無法對其反饋的信息進行確認。
1.2 方法
1.2.1 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即定期對患者實施壓瘡檢查,對患者進行翻身,管理患者的藥物。
1.2.2 實驗組患者則是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組建預見性護理干預小組,抽調本科室工作經驗豐富的一線護理工作人員組成預見性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長,查閱組新的預見性護理與老年臥床壓瘡的文獻,并與我院情況進行比對,篩取出適宜的護理干預措施,據此對全體護理工作人員進行預見性護理培訓。②患者分組,依據Braden評分法對全體患者的壓力性潰瘍損傷情況進行評估,確認患者的情況,將>18分患者列為低風險患者,13~18分患者列為中度風險患者,<13分患者列為高風險患者,對于高風險患者實施強化監(jiān)測,密切關注患者的體征變化,每日記錄壓瘡周圍顏色等信息,中風險患者定期檢查患者的壓瘡情況,低風險患者實施常規(guī)的監(jiān)測。③軀干及肢體護理,對于患者每2h進行一次翻身,且盡可能動作輕柔,避免損傷到患者,在日間適當的抬高患者的床頭,以免患者長期臥床出現肺部感染或其他呼吸道不適情況。每日應當要求有行為能力的患者進行適當的床上肢體運動,對于無行為能力者,則是由護理工作人員對患者的四肢進行被動伸縮運動,同時予以患者適當的肢體按摩,對于有家屬陪同的,告知其家屬按摩對于患者的意義,要求家屬學習按摩方式,對患者實施。在實際日間護理中,可依據患者的情況,為其提供適量的軟墊,以緩解患者受壓部位的壓力。④心理干預及健康教育,選擇一個天氣較為良好的階段,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誘導患者傾述自身感受,護理工作依據患者的傾述,對其進行語言安慰,并鼓勵患者。然后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告知其壓瘡的發(fā)病機制與治療機制,并囑咐患者注意自身受壓皮膚變化,若出現異常及時通知醫(yī)護人員。
1.3 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疼痛感受。使用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DS)及抑郁自評量表(SAS)評定、VAS評定。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使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估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包含護理技術、護理服務態(tài)度、溝通能力以及健康教育的適用性等四個選項,采取L5級評分法(1-5分),每項25分,總分100分,將總分超過85分的患者認定為對護理持完全滿意態(tài)度。將分數為60-85分的患者認定為對護理持基本滿意態(tài)度。其余則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量表的內容效度指數CVI為0.92,內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數為0.81,信效度良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將數據納入SPSS 21.0系統(tǒng)軟件中進行計算,以(±s)進行計量統(tǒng)計,以(%)進行計數統(tǒng)計,t檢驗與χ2檢驗,P<0.05則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實驗組和參照組在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由表1數據可知,在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SAS、SDS、VAS評分均明顯低于低于參照組(P<0.05)。
表1 實驗組和參照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以及護理后依從性比較(±s)
表1 實驗組和參照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以及護理后依從性比較(±s)
組別 例數 SAS SDS VA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49 56.78±6.71 29.13±4.67 55.46±6.89 33.06±4.18 6.31±1.26 2.73±0.63參照組 49 55.71±6.38 44.63±5.14 54.81±7.13 45.69±5.03 6.09±1.32 3.96±0.69 t-0.809 15.623 0.459 13.518 0.844 9.215 P-0.421 0.000 0.647 0.000 0.401 0.000
2.2 比較實驗組和參照組臨患者對于護理工作人員的滿意度。由表2數據可知,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3.88%高于參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81.63%,組間比較有較大的差別(P<0.05)。
表2 實驗組和參照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老年臥床患者自身機體狀態(tài)較差,不適合進行運動或不具備運動能力,再加上其自身對于皮膚的感受能力減弱,故容易長時間處于同一體位,該情況使得患者的局部皮膚長期受壓,繼而出現局部皮膚缺血、缺氧,造成壞死,最終出現壓力性潰瘍[4-5]。而老年臥床患者存在消瘦、營養(yǎng)狀況不佳、恢復能力較差、低蛋白等特點,其愈合速度緩慢,患者要承受較大的痛苦[6]。
傳統(tǒng)護理模式多是作為治療的延伸與支持,但是壓瘡患者的治療多是在敷料的基礎上依靠患者治愈。因此對于該類患者的護理干預就極為重要,預見性護理模式是一種對臨床可能出現的不理想情況進行針對性預防的一種護理模式,其被廣泛的應用于各類老年疾病中,整體效果理想[7]。本研究顯示,實施預防性護理的實驗組患的心理狀態(tài)、疼痛感受、護理滿意度均理想于參照組(P<0.05)。分析認為預見性護理依據患者的危險程度對其進行適當的分類,強化對于嚴重壓瘡患的護理,以預防其壓瘡出現不良情況,再加上持續(xù)進行的軀干、肢體活動,有助于增加患者的循環(huán)代謝,降低患者因為缺乏活動出現的不良情況。而且還可以對患的體位進行調整活動,減少新壓瘡的出現可能[8]。
綜上所述,在老年臥床壓瘡患者的護理中,采取預見性護理可以顯著降低患的疼痛感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升護理滿意度,具有重要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