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雪梅
(長春市人民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51)
腦血管病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較大,疾病容易引發(fā)多種疾病,呃逆是最為典型的一類,腦血管引起的呃逆比較頑固,患者進食嚴重受到影響,嚴重時會導致患者電解質紊亂,病情會惡化,對病情預后極為不利[1]。治療呃逆用藥過多,一些用藥效果不夠理想,治療后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常令患者痛苦不堪。中醫(yī)治療經干預患者肝、腎等,均能取得優(yōu)良效果。為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現對收治的部分患者采用降逆止嘔湯加減治療,并同西醫(yī)治療對比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長春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6例腦血管病所致呃逆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各33例。對照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44~70歲,平均(59.58±4.12)歲。觀察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42~71歲,平均(59.57±4.10)歲。兩組患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每次口服甲氧氯普胺片5~10 mg,每日2次,連續(xù)治療1個月。觀察組:降逆止嘔湯加減治療。方劑藥物包括:陳皮10 g、甘草9 g、定香10 g、半夏10 g、柿蒂10 g、代赭石20 g、枳實10 g、旋夏花10 g,每日1劑,每次口服250 mL,早晚各服1次。脾胃虛寒的人員,可添加干姜9 g、吳茱萸3 g。胃火上逆者,加入姜竹茹9 g、黃連9 g;肝陽上亢者加入鉤藤10 g;肝氣犯胃者加入郁金9 g、白芍9 g、柴胡9 g。治療1個月后評估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①記錄兩組患者各時間指標比較長短;②觀察兩組中醫(yī)癥狀評分,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估患者癥狀輕重,評分標準:0分:無癥狀;2分:癥狀輕;4分:癥狀中;6分:癥狀重度,分值越高表示中醫(yī)癥狀越嚴重;③觀察兩組患者睡眠和精神狀態(tài)。用睡眠、精神狀態(tài)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睡眠與精神狀態(tài),量表均按照1~5分5級評分法評估,分值越高,效果越理想。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系統用于分析數據,計量資料(±s)t,計量資料χ2-[n(%)]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時間指標分析。時間指標比較,觀察組藥物起效時間、呃逆停止時時間、呃逆緩解時間較短,療效維持時間較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時間指標分析(±s)
表1 兩組時間指標分析(±s)
組稱 例數 藥物起效時間(min) 呃逆停止時間(d) 呃逆緩解時間(min) 療效維持時間(h)觀察組 33 10.12±2.34 3.46±0.72 2.07±0.13 5.78±0.72對照組 33 23.25±2.68 6.09±0.80 3.59±0.50 2.15±0.14 t-21.200 14.037 16.902 28.430 P-0.001 0.001 0.001 0.001
2.2 中醫(yī)癥狀評分。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分值均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分值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中醫(yī)癥狀評分(±s)
表2 中醫(yī)癥狀評分(±s)
組稱 例數 聲短而頻 脘腹不適 胸膈痞悶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3 5.01±0.33 0.58±0.15 4.08±0.75 0.43±0.11 4.02±0.85 0.45±0.17對照組 33 4.96±0.34 1.36±0.22 3.96±0.77 1.08±0.34 3.95±0.89 1.03±0.62 t-0.606 16.828 0.641 10.449 0.327 5.183 P-0.273 0.001 0.262 0.001 0.372 0.001
2.3 睡眠與精神狀態(tài)比較。觀察組:睡眠評分(3.25±0.34)分,精神狀態(tài)評分(2.12±0.20)分。對照組:睡眠評分(2.11±0.27)分,精神狀態(tài)評分(1.84±0.15)分。兩組比較,觀察組的睡眠評分與精神狀態(tài)評分均較高(t=15.084、6.434,P<0.05)。
呃逆是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并發(fā)癥,一旦產生呃逆,疾病短期內難以得到緩解,患者生存質量會受到干擾。呃逆可分為外周性呃逆、中樞性呃逆,外周性呃逆是由于食管炎等疾病對膈神經、迷走神經的刺激,導致形成外周性呃逆。中樞性呃逆是由于腦卒中、腦膜炎等疾病對延髓造成影響,引起中樞性呃逆[2]。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呃逆是中樞性呃逆,與腦干高級中樞系統關聯,疾病復雜,疾病的治療困難重重。常規(guī)西醫(yī)對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呃逆治療時,短時間內經對呃逆的控制,迷走神經受到刺激,機體呼吸功能受到感染,使用促胃動力藥或抗精神用藥,雖然能夠發(fā)揮一定作用,但用藥特異性不佳,效果難以確定,容易產生副作用,治療效果會受到影響[3]。
中醫(yī)將呃逆稱為“噦”,病變位置在膈,臟腑于胃部,和肝脾、肺腎臟腑關系密切。呃逆俗稱打嗝,是胃內氣體經過賁門、食管后從口腔排出的一種癥狀。呃逆聲音可響亮可低沉。原因包括膈肌痙攣、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導致的頑固性呃逆,或者是脾胃功能失調,如胃氣上逆,包括肝氣不舒、脾胃虛弱、食滯胃腸導致胃氣上逆[4]。《景岳全書》中對呃逆的記載表示,屢屢出現呃時應引以為重,呃逆嚴重者,必然氣有大逆,脾腎之氣會有大的衰竭。皮腎之氣大而衰竭,實呃的治療難度較大,元氣衰竭者,是最危險的癥狀。這些說明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呃逆持續(xù)發(fā)作會加重病情[5]。中醫(yī)治療依據疾病的發(fā)作機制,認為病機于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動膈,脾失康運,痰濕內阻,中焦氣機受到影響會引起疾病。所以,需用降逆止嘔湯醫(yī)治。
降逆止嘔湯中所用的中藥材居多,其中,定香具有溫中降逆,溫腎助陽的功效。對于胃寒嘔吐的患者,可與半夏聯合應用。針對胃寒呃逆的患者,可與降氣止呃的柿蒂配伍應用。針對脾胃虛寒,食少吐瀉患者,可與白術、砂仁聯合。針對腎虛陽痿,陰冷,寒濕帶下患者,可聯合附子、肉桂、巴戟天、狗脊等,達到增強溫腎作用[6]。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陳皮可以和其他用藥相聯合,對部分消化道疾病也可發(fā)揮治療,如:氣短、心悸等,均可用陳皮治療。針對消化不良的患者,與大棗配合效果更甚。甘草可補益和中,清熱解毒,調和藥性。實際治療時,很多中藥方劑中均含有甘草。從藥理上來講,甘草可保肝,在抗炎的基礎上,護肝、抗過敏,可對肝炎、濕疹等均進行治療[7]。半夏可燥濕化痰、辛散溫通,能夠與多類藥物聯合應用。代赭石可重鎮(zhèn)降逆,清火平肝,涼血止血。臨床可用于呃逆、喘息等癥狀表現。因為其在鎮(zhèn)胃的同時可發(fā)揮止嘔、降氣,比較適合胃氣虛弱誘發(fā)的嘔吐等。若患者身體過度虛弱,可為患者配備黨參、黃芪等中藥。枳實是比較常用的中草藥,有破氣、消積、散結、化痰效用,對食滯于中焦引起的脘腑脹滿、疼痛均可進行治療。枳實在化痰的基礎上,可充分消除氣阻于胸癥狀,對胸證可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8]。枳實一定基礎上還可升陽,對胃部疾病進行治療。柿蒂可發(fā)揮降氣止呃效用,在降胃氣的基礎上可止呃逆。對胃寒呃逆的治療,可與丁香、生姜聯合。致痰濁內阻呃逆癥狀的治療,可和半夏、厚樸等聯合。旋夏花有降氣化痰、降逆止嘔、祛痰平喘作用。多種藥物聯合使用,可兼濟寒熱,在降氣的同時止嘔,在行氣的基礎上和胃。本研究中,觀察組各癥狀均在較短時間內癥狀減輕,藥物更是在短時間內起效,患者睡眠與精神狀態(tài)更是得到良好的改觀。之所以獲取如此的治療效果,除上述所講的藥物效用外,此方劑還能夠針對患者出現的其他癥狀進行加減治療,治療針對性較強。從精神狀態(tài)方面來講,此湯劑的應用在改善患者睡眠質量與精神狀態(tài)上大有脾益。用藥后,還可使患者的癥狀在短時間內消失,有助于患者的病情好轉。
綜上所述,用降逆止嘔湯加減治療腦血管病所致呃逆,可加速患者的癥狀好轉,改善患者睡眠質量與精神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