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嫦,肖勁花,吳秋菊
(深圳市寶安區(qū)婦幼保健院 兒童心理行為康復門診,廣東 深圳 518101)
產婦分娩后往往需經理一段情感脆弱且精神壓力較大的母性適應期。數據顯示,大約有35%的產婦會出現“分娩相關情感綜合征”[1],多表現為產后創(chuàng)傷應激綜合征、焦慮、抑郁等,加之部分產婦過于擔憂自身健康和新生兒健康,嚴重降低照顧新生兒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因此,社會各界均需對此加大重視。且目前已有部分學者質疑[2],產婦產后抑郁癥會對嬰幼兒體格生長發(fā)育和神經運動發(fā)育產生不利影響。但此方面報告較少,現納入65例產后抑郁情緒產婦和65例健康產婦做對比分析。
1.1 一般資料?;仡櫡治錾钲谑袑毎矃^(qū)婦幼保健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5例產后抑郁情緒產婦,將其納入到觀察組中,另選取同時期分娩的健康產婦65例作為對照組。對照組:年齡22~36歲,平均(28.5±1.2)歲,孕周時間37.21~41.35周,平均(38.68±0.24)周,分娩方式:39例順產,26例剖宮產,初產婦43例,經產婦22例;觀察組:年齡21~36歲,平均(28.9±1.1)歲,孕周時間37.25~41.38周,平均(38.69±0.25)周,分娩方式:40例順產,25例剖宮產,初產婦44例,經產婦21例。基本資料差異?。≒>0.05)。入選標準:①各產婦均定期在我院接受產檢;②均簽字接受此次研究方案;③均為單胎足月。排除標準:①現或以往存在抑郁癥、躁狂癥、精神分裂癥等精神性疾病者;②合并嚴重軀體疾病者;③拒絕隨訪者;④合并產科并發(fā)癥者;⑤新生兒存在器質性疾病或重度窒息或新生兒畸形者。依據《中國抑郁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3]中產后抑郁癥判定標準,產婦產后2周內若發(fā)生以下癥狀,且癥狀數≥5條,且必須具備前兩者,則表明存在產后抑郁癥:①對多數或全部活動明確缺乏愉悅感或興趣;②情緒抑郁;③體重明顯增加或明顯降低;④睡眠過度或失眠;⑤精神出現阻滯或運動性興奮;⑥乏力或疲勞;⑦遇事存在自罪感或感到毫無意義;⑧注意力渙散或思維能力減退;⑨反復、多次出現死亡或輕生的想法。
1.2 方法。兩組嬰幼兒出生6周時、4個月時均測量其頭圍、身長、體重。并用Gesell量表判定其神經發(fā)育狀況,量表包含個人社交、語言、適應性、精細運動、大運動等方面,評分越高越良好。
1.3 統(tǒng)計學分析。頭圍、身長、體重、GeseII評分等計量數據(±s),輸入到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版本)中,用t檢驗,若P<0.05,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頭圍、身長、體重。觀察組出生6周時、出生4個月時嬰幼兒頭圍、身長、體重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頭圍、身長、體重(±s)
表1 比較頭圍、身長、體重(±s)
?
2.2 Gese II評分。觀察組嬰幼兒出生6周時、4個月時GeseI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GeseII評分(±s,分)
表2 比較GeseII評分(±s,分)
?
人體腦組織存在的潛能較多,以往大量研究和實踐顯示,通過教育和環(huán)境可改善人類行為發(fā)育,而人體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速度最快的階段則為0~3歲,存在較強可塑性,但也易受外界干擾。早期干預對嬰幼兒神經發(fā)育等有提升作用。神經系統(tǒng)、大腦對人體器官活動有重要意義,此為行為發(fā)育的基礎,兒童神經快速發(fā)展時期0~3歲,對其行為發(fā)育進程有直接制約和影響作用。
近年受多種因素影響,產后抑郁癥發(fā)病率有所增高。目前認為主要致病因素包含心理和生物兩方面,產婦主要表現為軀體癥狀、缺乏生活信心、降低自我評價、情緒變化等。已有報告顯示[2],產婦產后出現抑郁情緒,會影響到神經內分泌和下丘腦與垂體激素釋放。同時,精神狀態(tài)也對泌乳素分泌有一定影響,母體無法分泌出足夠的乳汁,影響母乳喂養(yǎng),隨之嬰幼兒體格發(fā)育也受到影響。此外,針對產后抑郁癥者,因缺乏母乳喂養(yǎng)知識,也會導致嬰幼兒無法獲得足夠營養(yǎng)。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嬰幼兒出生6周時、4個月時,其頭圍、身長、體重指數均低于對照組,此結果與以往報告相符[4-5],表明產后抑郁癥對嬰幼兒運動發(fā)育有影響。產婦產后出現抑郁癥,會導致機體神經內分泌異常,干擾垂體和下丘腦激素釋放量,進而減少泌乳素生成量,嬰幼兒生長發(fā)育受到影響[6-7]。同時,產婦產后抑郁癥可能會讓產婦拒絕接受母乳喂養(yǎng)知識普及,此會讓嬰幼兒喂養(yǎng)進入誤區(qū),無法確保嬰兒生長發(fā)育所需營養(yǎng)。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GeseII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產婦產后出現抑郁癥對嬰幼兒神經發(fā)育也有不利影響,包含社交行為、語言、大運動、精細運動等,且結果與以往報告結果相符。已有報告顯示[8],抑郁癥存在遺傳性,若母親患有抑郁癥,其子女患抑郁癥的可能性比未患抑郁癥母親的子女患抑郁癥的可能性更高。產婦產后出現抑郁癥,會減少對嬰幼兒的關心,出現看護缺失,長時間影響嬰兒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9],機體激素異常,神經發(fā)育也受到影響,此均對嬰兒抑郁易感性有增強作用。因此,針對存在產后抑郁的目前,需及時根據其生活的環(huán)境、心理狀態(tài),以及可能造成抑郁的具體原因等,實施個體化、針對性心理疏導,緩解其心理壓力和抑郁癥狀,本次研究認為可通過改善其生活習慣和飲食,通過家庭、社會、心理咨詢等緩解其抑郁狀態(tài)和心理壓力。通過有益的訓練、閱讀、玩耍等提升其看護者或父母與兒童之間的感情,進而達到改善嬰幼兒各方面生長發(fā)育的目的[10]。針對已受到影響的嬰幼兒,可積極與嬰幼兒交流、溝通,多做親子活動,給予個體化引導,加強其智力開發(fā)和早期教育,促進其生長發(fā)育。
綜上所述,產婦產后抑郁情緒會對嬰幼兒運動發(fā)育和神經發(fā)育產生負性影響,社會各界均需對此加大關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