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紅英
(山東省東營市勝利第五十五中學 山東東營 257000)
民族管弦樂曲《豐收鑼鼓》由彭修文、蔡惠泉于1972年編曲創(chuàng)作,樂曲借鑒了我國民間吹打樂的鼓點和旋律,充分發(fā)揮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打擊樂器的表現(xiàn)力,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強烈的時代氣息。樂曲分為四個部分,由多段旋律和鑼鼓部分組成,在調性和情緒上形成對比。同時,主題旋律又頻頻穿插其間,前呼后應,極為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一幅優(yōu)美如畫的金秋田園景色,將勞動者們開鐮收割、熱情歡快、你追我趕的勞動場面和人們歡慶豐收的愉悅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樂曲第四部分運用了京劇鑼鼓中的“急急風”“馬腿”和蘇南吹打樂中的“螺螄結頂”加以發(fā)展,將極具特色的中國傳統(tǒng)鑼鼓音樂融入作品,使得樂曲情緒愈顯激昂、熱烈。
1.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師:同學們,歡迎你們又來到快樂的音樂課堂。我們學習的這個單元是“金色的秋天”,請問你們對金秋時節(jié)有哪些印象呢?
師:金秋時節(jié)是色彩最豐富的季節(jié),漫山紅遍、層林盡染,有如火一般的紅,還有金色的稻穗,如流云織錦一般。這個季節(jié)農(nóng)作物相繼進入成熟期,我們來讀一讀這首詩歌是如何描繪豐收景象的。
2.教師PPT出示詩歌:
《豐收》
夏風吹動谷連天,麥浪金波萬里綿。
贏穗壓彎三尺桿,黃芒布滿埂棋間。
轟鳴機器忙收獲,顆粒歸倉糧囤圓。
華夏人民勤苦作,中華昌盛慶豐年。
請你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大家想象一下,在這收獲的季節(jié),田地間是怎樣的勞作場面?如果用音樂來表現(xiàn),你覺得民族樂器和西洋哪一種樂器更適合表現(xiàn)這一主題呢?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想象并描繪秋天的景色和秋季豐收的場景,用詩歌《豐收》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勞動場景的想象,引出課題《豐收鑼鼓》。
1.教師播放《豐收鑼鼓》片段
師:同學們,在我國農(nóng)村喜獲豐收之后,有時會進行大型活動進行慶祝,你們見過這種歡慶的場面嗎?(同學們都說沒有見識過)今天老師就與同學們一起來感受慶豐收的歡騰和喜悅。
請同學們聆聽音樂片段,認真思考并回答問題:
(1)你從音樂中感受到了什么場景或者情緒?
(2)你從音樂中可以聽到哪些樂器的音色?
師:同學們剛才聽出了一部分樂器的音色,但是還有大家不熟悉的樂器,我們一起來看看還有哪些樂器出現(xiàn)吧。
排鼓
阮
設計意圖:通過音樂片段的聆聽,讓學生初步感受民族音樂的風格,并通過認識、聽辨樂器音色,讓學生主動參與音樂體驗,為后續(xù)的聽賞環(huán)節(jié)打好基礎。
2.播放音樂片段再次聆聽
師:同學們,我們再次聆聽這個音樂片段,請小組間展開討。論
(1)民族管弦樂隊可以分為幾個樂器組?
(2)代表樂器有什么?請列舉兩個例子。
師:同學們剛剛進行了討論并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了解民族管弦樂隊吧。
3.民族管弦樂隊編制
吹管樂器組:嗩吶、笛子、簫等;
弓弦樂器組:二胡、高胡、革胡等;
彈撥樂器組:琵琶、阮、揚琴等;
打擊樂器組:堂鼓、鑼、云鑼、排鼓等
(教師出示樂器圖片,并播放部分樂器的聲音)
師:同學們,剛剛我們看到的這些樂器只是民族管弦樂隊中的常見樂器,其實還有很多樂器我們沒有列舉,但是它們偶有出現(xiàn),請大家記住它們也屬于民族管弦樂隊這個家族,如梆子、镲等樂器。
請同學們思考:最能表現(xiàn)歡慶場面的是哪個樂器組?
師:是的,最能表現(xiàn)歡慶場面的是打擊樂器組,它能烘托歡慶熱烈的氣氛。
設計意圖:通過樂曲的欣賞,將樂曲的情緒與樂器音色相對應,增加學生對民族樂器的感受,了解民族管弦樂隊的編制。
4.分段欣賞樂曲
(1)聽賞引子部分
師:同學們,我們現(xiàn)在分段欣賞《豐收鑼鼓》,請大家聆聽引子部分,說一說這段音樂把我們引入什么情境中,為什么?
(2)播放第一部分,參考譜例a、b
師:請大家聆聽第一段音樂,跟音樂模唱旋律,思考以下問題:
①從音樂要素方面考慮,樂曲節(jié)奏、旋律進行有何特點?
②旋律中出現(xiàn)了哪些演奏樂器?你能模仿它的節(jié)奏型嗎?
③這段音樂可以讓你聯(lián)想到哪些場景?你覺得老師給展現(xiàn)的圖片,哪一幅更貼切音樂?
教師出示譜例(a):
師:重復出現(xiàn)的節(jié)奏和旋律,營造了一種你追我趕收割莊稼的忙碌場景,多次運用的切分節(jié)奏為我們展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喜悅心情。
出示三張圖片,供學生選擇:
A
B
C
師:同學們感覺音樂更加描繪了哪一幅圖片的場景?
大家感覺音樂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秋收時節(jié)(圖片B),人們你追我趕勞動的場面,你們可以用肢體語言表現(xiàn)一下嗎?給大家5分鐘時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動作設計。
(3)播放第一部分音樂,小組代表上臺進行表演
師:同學們,老師剛剛看到每個小組都模仿了勞動的場面,有的同學還非常生動地表現(xiàn)了收割水稻的場景?,F(xiàn)在老師想請兩個小組的同學,伴隨著音樂來表演,其他同學在座位上拍擊節(jié)奏。
設計意圖:在聆聽第一段音樂時,請同學們參考圖片想象音樂描繪的畫面,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編,表現(xiàn)農(nóng)民們開鐮收割、你追我趕的勞動場面。
(4)播放第二段音樂,并請同學們思考:
①這段樂曲是由哪些樂器演奏的?
②音樂用怎樣的方式表現(xiàn)“人們的歌聲”?它表達了的情緒?
師: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聆聽第二段音樂,請你想一想這段樂曲由哪些樂器演奏的?音樂又是怎樣表現(xiàn)人們歌聲的?這段歌聲有怎樣的情緒?
(5)播放第三段音樂進行聽賞
出示譜例三(C):
①請你唱一唱這段旋律。
②請同學們跟隨鋼琴伴奏演唱這段旋律。
③音樂為你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笛子以明亮的音色和散板的旋律展現(xiàn)出優(yōu)美如畫的田園景色,云鑼柔和的音色讓我仿佛看到了碧波粼粼的水庫,也像是人們在勞動的間隙欣賞著豐收的美景。
(6)聽賞第四段音樂
①播放第四段音樂和第一段音樂,對比聆聽。
②請認真聆聽,并完成下面表格。
音樂 速度 力度 情緒 場景第一段 較快 適中 熱烈、歡騰 勞動忙碌第四段 急促 強 氣勢磅礴 歡慶豐收
③請說一說這段音樂有什么特點?
在這段音樂中運用了京劇鑼鼓中擅于表現(xiàn)緊張、急促、激烈場面的“急急風”“馬腿”和蘇南吹打樂中的“螺螄結頂”加以發(fā)展。明亮的打擊樂器的音色、力度與管弦聲部形成強烈對比,速度不斷加快,樂曲的情緒也愈發(fā)激昂,把歡慶豐收的場面推向高潮。
設計意圖:在本環(huán)節(jié)中采用對比聆聽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從音樂要素速度、力度、情緒等方面發(fā)現(xiàn)第一和第四段音樂的不同,了解音樂要素對場景描繪的重要作用,同時從熱烈的音樂中體會農(nóng)民豐收的喜悅心情。
1.了解“螺螄結頂”的創(chuàng)作手法
圖片中我們看到“螺螄”頭大尾小,音樂中的手法如同螺螄,樂句越來越短,逐步緊縮,呈現(xiàn)螺螄效果,請同學們模仿老師擊打節(jié)奏,感受“螺螄結頂”的藝術手法。
2.了解作曲家
彭修文,中國民族音樂作曲家、指揮家。他改編創(chuàng)作的作品有《步步高》《彩云追月》《瑤族舞曲》《月兒高》《豐收鑼鼓》等。
3.教師為節(jié)奏感好的同學分發(fā)打擊樂器,小鑼、小堂鼓、小镲跟第四段音樂嘗試加入打擊樂器。
1.播放《豐收鑼鼓》音樂,完整欣賞。
2.請完成以下表格并說出主奏樂器,PPT出示圖片。
Ⅱ
Ⅲ
師:本節(jié)課,我們通過欣賞民族管弦樂曲《豐收鑼鼓》,對中國民族音樂有了一些了解和認識,從音樂中我們感受到了民族音樂的表現(xiàn)力與魅力,今天我們也通過這首音樂感受到農(nóng)民勞作的辛苦,老師希望同學們今后熱愛勞動,珍惜糧食,同時更多地關注中國民族音樂,將它一代代傳承下去。
師生告別,余味繚繞。
課例總評:
本課通過綜合性、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的主題教學內(nèi)容,圍繞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感受與鑒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四方面的基本要求來設計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體驗音樂帶來的審美愉悅感。
六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少年心理向青少年心理過渡期,他們活潑好動,有較強的表現(xiàn)欲望。在對學生進行全面分析后,我對本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如下設計:
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散思維→聆聽感受,初步認知→增進知識,拓寬視野→拓展聆聽,深入體驗→歸納總結,提高升華。
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聆聽感受,初步認知中,我引導學生聆聽《豐收鑼鼓》的片段,通過樂器音色的聆聽、辨識,認識樂器云鑼、排鼓、阮。在成功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后,引導學生了解民族管弦樂隊的編制及分類。接下來的分段聆聽則是本課重點內(nèi)容,通過分段聆聽、對比聆聽,感受音樂情緒、速度、力度。整個教學過程由淺入深、由簡到難,層層遞進,逐漸加深難度,引導學生產(chǎn)生加深了解民族音樂的興趣。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屬性的集中體現(xiàn)有助于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薄敦S收鑼鼓》這首器樂作品表現(xiàn)了人們從開鐮收割、競相比賽到喜獲豐收,喜悅歡慶的場面。為了增加學生在音樂中的體驗與感受,我側重對學生開展實踐與創(chuàng)造,引導學生對勞動(收割莊稼)的理解通過小組創(chuàng)編動作實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探究、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音樂的美,引導學生逐漸關注民族音樂、培養(yǎng)他們熱愛勞動的品質,教學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的形式,打破了空間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