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學 張文慧
寒暄語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不但在日常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人際交流方面更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龍又珍學者在《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中對寒暄語的性質、定義和功能等多個角度做了較為系統(tǒng)的討論,但在對疑問式寒暄語的界定中,她更多的分析了現(xiàn)代漢語寒暄語的形式,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對功能分析有所忽略。因此,本文將在疑問句的功能基礎上,重新界定疑問式寒暄語,同時重點結合離石方言對疑問式寒暄語的結構及文化內涵進行分析與研究解讀。
黃伯榮、廖序東認為疑問句是具有疑問語調(形式),表示提問(功能)的句子。在此定義中,形式與功能并重。因此,本文也將從形式和功能兩個方面去考察疑問句,注意形式與功能的相互驗證。
1.寒暄與非寒暄
就整個交際層面而言,寒暄具有建立、保持和中斷社會交際的功能,和非寒暄相比,其主要目的是傳遞感情信息而不是傳遞知識信息。而就寒暄本身而言,其寒暄功能和非寒暄功能是相對的,即一部分規(guī)約性寒暄只具有單一的寒暄功能,大部分非規(guī)約性寒暄功能是多重復合的,在表達寒暄主功能的同時兼表傳知次功能,兩種功能的界限互有滲透和融合。由此可知,區(qū)分寒暄與非寒暄的最重要的標志是功能差異。
2.寒暄與寒暄語
寒暄語最早由馬林諾夫斯基提出。他發(fā)現(xiàn),有些人與人的交際只是以建立和保持社會接觸為目的,是在“自由的、無目的的社會交談中”使用語言。龍又珍從廣義的角度界定寒暄,認為寒暄在不同的情況下分指寒暄行為或寒暄語。寒暄語是從功能角度對言語形式的認定,但從狹義上說,寒暄可以等同寒暄語。
3.寒暄語的界定
根據(jù)前面的探索比較,可以得出:寒暄語是一種常以自由的、看似不經(jīng)意偶發(fā)的簡單交流為形式,為了傳達情感信息,而建立社會接觸,穩(wěn)定交流氣氛的語言行為。
1.定義
結合上文可得:疑問式寒暄語是一種常以自由的、看似不經(jīng)意的偶發(fā)的簡短的以疑問句為形式的,為了傳達情感信息,而建立社會接觸的語言行為。
2.疑問式寒暄語中的有疑而問、無疑而問
疑問式寒暄語根據(jù)形式內容,可以分為有疑而問和無疑而問。有疑而問是指既有疑的內容,又有問的形式的句子。例如:他是干什么的?無疑而問是指雖有問的形式,但沒有疑的內容的句子。例如:什么都沒有,你說急人不急人?這是借助問的形式強調陳述語氣。因此,本文認為在疑問式寒暄語中,不論是有疑而問還是無疑而問,其主要目的都是交流感情。但就其內容而言,區(qū)分有疑、無疑的主要依據(jù)在于語言施受雙方是否缺少共知信息。若缺少共知信息,那么問句中即帶有“疑”的色彩,為有疑而問;反之為無疑而問。
3.疑問式寒暄語與真假性問的范圍區(qū)分
從功能角度,疑問句分為真性問和假性問。真性問是求取信息,假性問是采取問句形式給予信息(其中問候問雖也求取情感信息,但總的來說是以求取服務或實物為主),這兩種句子雖然和疑問式寒暄語一樣,都是問句形式,但其功能有所差距,見表1。
表1 疑問式寒暄語與真假性問的功能區(qū)分
疑問式寒暄語根據(jù)形式可分為:特指疑問式寒暄語、正反疑問式寒暄語、是非疑問式寒暄語和選擇疑問式寒暄語四類。從收集到的離石方言語料中作者發(fā)現(xiàn)的特征為:(1)在特指疑問式寒暄語中,疑問代詞和疑問語氣詞較為特殊。疑問代詞有:哪(阿里)、甚、咋、誰們、怎嘛、阿滴,如:你阿里個了?你做甚了?咋了(怎嘛)好長時間不見你?這是誰們咧?你阿滴了?疑問語氣詞有:呀、來、了、咧、哩,如:做甚個呀?做甚個來?娃娃在哪念書了?今兒幾號咧?阿滴哩?在這類寒暄語中,句末語氣詞常常與時態(tài)助詞合二為一。例句中的“做甚個呀?”中句末的“呀”則表示未然,“做甚個來?”中的“來”則表示已然。(2)在正反疑問式寒暄語中,較為特殊的是其中的結構,如:V了(咧/呀)不?(最近忙呀不?)V呀不V?(外頭雨下得大呀不大?)V咧(來)么?(聽人告訴來么?)V啊V?(是啊是碰著咧?)(3)在是非疑問式寒暄語中,疑問語氣詞有:哇、來、吧、了、咧、呀。如:外頭涼了哇?出個跳舞個來?你還是學生吧?你還不睡覺的了?回來咧?出去呀?(4)選擇疑問式寒暄語在離石方言中數(shù)量最少,如:你是上學了?還是上班了?
寒暄語作為一種用來營造友好氛圍、熱絡社會聯(lián)系的典型交際用語,在人們的日常使用過程中,起到一種促使交際融洽的黏合劑作用。此次通過對離石地區(qū)疑問式寒暄的探討,本文將從時代性、社會性和獨特性這三個方面對離石寒暄語映射下的離石文化進行解讀:
1.寒暄語具有時代性
(1)物質生活上,由“衣食住行”轉向“實際事務”。在人們溫飽問題尚未解決的時代,見面寒暄最常見的語句為“吃哩嗎?”,“吃”為當時日常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其他行為最終服務于“吃”,而在基本溫飽問題得到解決的當代,物質日益得到充裕,與之相對應的是日常活動的豐富化,日益繁雜的事務使寒暄語隨時代產(chǎn)生了變遷,例如,在離石地區(qū)最常用的疑問式寒暄為:“做甚個呀?”“回個呀?”,這兩句話都是企圖通過對此人去向的非真性詢問,表達對此人現(xiàn)狀的關心,暗含勞動機會分享的隱秘愿望,從而達到促進人與人的關系和諧,促成合作的目的。(2)文化生活上,由“柴米油鹽”轉向“琴棋書畫”。物質匱乏的背景下是文化的萎縮,離石作為閉塞的山地,大多數(shù)人文化程度不高,寒暄語的交際內容相對匱乏,多為天氣、生產(chǎn)狀況等。這與當時農(nóng)耕社會的大背景密切相關,黃土高原人民依賴農(nóng)作物生存,天氣、節(jié)氣的變化、用具的健全與否,生產(chǎn)狀況等都與農(nóng)作物收成好壞關聯(lián)甚大,對上述問題的關心是變相地對生存的關注。如今,人們更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最典型的現(xiàn)象為:家長將孩子送入各類補習班。孩子課業(yè)與藝術補習兼顧的狀態(tài)日益成為常態(tài),人們交談的話題也就自然而然地從“柴米油鹽”向“琴棋書畫”轉變。在疑問式寒暄的調查中,“詢問孩子補習情況”類型的寒暄占有很大的比例,例:“你[ni4]也送你[nia312]孩兒補課個呀?”這里的寒暄展現(xiàn)了當代離石人關注教育的時代特點。
2.寒暄語具有社會性
寒暄語可以反映談話雙方的心理狀態(tài),不同的親疏等級、不同的對話情境下寒暄內容的私密程度也有所不同,其中涉及的對話遵守著一種約定俗成的禮貌原則,不同的地區(qū)依照當?shù)仫L俗人情的不同發(fā)展出不同的原則,而這些原則彰顯了中國社會關系的復雜性。(1)按照關系的親疏,隱私侵入等級不同。離石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地形使當?shù)匕傩招纬闪缩r明的“內外意識”。在人際交往方面則體現(xiàn)為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遠近親疏,這也直接限制了寒暄話題的可深入性。如,在串門時,彼此間熟識的鄰居可以寒暄:“這是你侄女吧?”而相對陌生的人(如陌生的修理工)則一般不進行此類疑問式寒暄,他們傾向于問“聞見挺香,做下飯嘞?”這類問題,而不涉及聽話人隱私的家庭成員的了解,這顯現(xiàn)了寒暄話題中安全界限的不可逾越,也證明了恰當寒暄中適度地隱私侵入會達到寒暄目的,而不當寒暄則會起到反作用,給聽話人帶來說話人人不識時務的壞印象,從而拉開彼此間的心理距離,這也是中國“人情社會”通行的潛規(guī)則。(2)按照區(qū)域的不同,寒暄風格存在差異。例如,離石附近的臨縣民風熱情,其寒暄中涉及親朋關系、婆媳關系較多,離石城市人相較農(nóng)村人寒暄時較少運用寒暄語,更多地呈現(xiàn)一種寒暄行為,例如點頭等,表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不關心。由此可見,按照區(qū)域的不同,寒暄風格存在差異,在寒暄背后顯現(xiàn)的是離石不同民情下不同的民眾價值觀。
此次調查發(fā)現(xiàn),離石農(nóng)村地區(qū)存在獨特的寒暄風格。離石地處山區(qū),地形閉塞,住所相距較遠,人們習慣于在對話雙方相距較遠時就開始寒暄,故寒暄時音量較高。此外,離石人在寒暄時傾向于先喊稱謂,而稱謂中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如:“小明家媽的,作甚個呀?”在寒暄中,串聯(lián)社會關系“我、小明、小明的媽媽”,起到增強社會聯(lián)系的作用??傊?,寒暄在為日常交際提供“潤滑”之外,投射出的是不同文化下對話人雙方的一種心理博弈,具有極高的語用價值。對寒暄語的研究有利于我們把握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從而描摹出切實的文化變遷的心理圖騰,這對于地方文化的溯源和保護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