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謙
年初在臺北錄制了籌備半年的一季podcast(播客) ,返回北京后一陣子制作團隊才完成后期制作上架,因為平臺區(qū)域的限制,翻了墻才能聽上,因為時空的關系,自己聽著有種遙遠又熟悉的感受。明明都是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周播到了第七集 洪通,聽得莫名感嘆。
那期的資料搜集得特別不容易,因為洪通先生是一位素人藝術家,當年意外成名又迅速消失,無論在藝術性上或個人生平都是眾說紛紜。因為地緣關系,他在我少年時期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在podcast 選題時挑選了,也趁回臺南與父母過年的行程,看了他的回顧展。另外,也給好幾年沒回臺南的自己,有個悠長一日,重溫這一個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所熟悉的活動區(qū)域。那天下午,除了沒有逛唱片行這行程以外,幾乎把青少年時期最熟悉的日?!鋾辍⒖凑褂[、吃小吃等,全部再重溫了一次。如今沒有了唱片行的臺南,卻多了一個美術館。
那天的臺南和洪通的畫作,仍在我的心里重復播放著。
在我的收藏里也有一件洪通的作品,特別不容易才擁有了一件。洪通生前作品十分稀少,大約只有三百多幅,相對于其他全職專業(yè)藝術家,他在50歲那年才突然宣告自己全身投入藝術創(chuàng)作。雖然很快地被媒體報道而成名,卻也迅速地如網紅般不堪壓力而消失及被遺忘。他的繪畫完全不屬于藝術圈人們所習慣的審美和理解方式的作品,加上他的出身與所受的教育,所以被概稱為“素人藝術家”,似乎也有一點劃入圈外的意思;凡不屬于學術所能歸納與解釋,這樣的人經常都會被冠上“素人”之名,若再加上性格與行為又與多數人不同,素人總會添上特立獨行的標簽,更多描述其傳奇人生,較少直視作品的討論。在不似多數人的行為常有其社會背后的原因,以及個人生理與心理的原因,這些話題元素似乎在洪通先生身上都可找到對應的地方。但是拋開這些獵奇心態(tài),當你打開純粹細讀作品的心,進入到洪通先生的作品世界,那就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美麗迷宮!他的思維邏輯和描述語法都是那么的純粹、直接和自融成一個獨特的美學,不以大眾潮流標準為標準,如一個心無旁騖的少年!在他的作品里呈現出另一個美好世界,我認為洪通先生的作品之所以一直吸引我,可能就是那個美好世界吧!
在這次展覽中我驚喜地發(fā)現,在其短暫的藝術生涯里,創(chuàng)作中只有幾件構圖密實長條紙板上畫作,每一件都可看到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計劃后執(zhí)行的嚴謹創(chuàng)作,邏輯清晰、分層有序、敘述細膩,在滿滿的畫紙上每一區(qū)塊的分配用色,再密密麻麻以人形、字形等專屬于他的語匯漸層敘述!一幅作品就如同一篇文情并茂深刻書寫的文章般,可以來回多次閱讀,每次都有新的發(fā)現,每回也可看到泉涌不止的靈光!我收藏并長年掛在走廊盡頭的那一件,就是這樣的作品。這類作品極為稀少,更多留于美術館與家屬之中,可能我收藏的這件作品是唯一流傳于外的,與我朝夕相處多年才發(fā)現,有種找到組織的歸屬感,也讓我順利地把podcast 的稿子完成。
只是今日在北京聽著上架成品,卻有著不勝噓唏之感,離臺這幾個月,臺灣人禍不斷,此刻仍深陷染疫風暴里;我?guī)缀跆焯炀o盯著臺灣疫情新聞,處在不停地與家人、朋友通信的擔憂中。
而那一天,在年前風平浪靜的臺南街上近六小時的步行中,耳機里播著陳小霞剛剛寄給我的新歌demo,心想著洪通畫作里的許多細節(jié),看著街上行人的身影,雖然許多建筑和小路已經換上了不一樣的外表,當時我還計劃著,若今年世界疫情緩解了,該去哪旅行。
那天的臺南和洪通的畫作,仍在我的心里重復播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