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智芳
(遵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時,一般建議做冠狀動脈造影。通過冠狀動脈造影,可以看見冠脈狹窄部位、病變性質(zhì)和范圍大小,準確了解病情狀況,從而選擇最佳治療方法。輕中度冠狀動脈狹窄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積極控制危險因素,改善生活方式,能有效控制病情[1]。重度狹窄(>75%)血管需進行冠狀動脈支架置入,改善心肌缺血狀態(tài),減少心血管事件發(fā)生,避免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近幾年,隨著醫(yī)療技術不斷發(fā)展,在冠狀動脈支架置入中血管內(nèi)超聲應用廣泛。血管內(nèi)超聲是一種無創(chuàng)性超生技術和有創(chuàng)興導管技術相結合的新型醫(yī)學成像技術。血管內(nèi)超聲利用導管將高頻微型超生探頭導入血管腔內(nèi)進行檢查,不僅能檢測粥樣斑塊形態(tài)及性質(zhì),還能協(xié)助診斷冠脈病變,為后期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2]。本文主要探討血管內(nèi)超聲對冠狀動脈支架置入的指導作用,研究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8例冠狀動脈造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進行血管內(nèi)超聲,男17例,女11例,年齡55~90歲,平均(74.21±15.64)歲。其中心肌缺血高?;颊?例,心絞痛患者9例,心肌梗塞11例。所有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冠狀動脈造影:對造影穿刺點(股動脈、橈動脈或肱動脈)進行消毒,全身鋪無菌單。穿刺點進行局部麻醉,緩解疼痛。手術期間,患者保持清醒狀態(tài),遵醫(yī)囑配合操作。穿刺后進入指引導絲,沿著指引導絲進入動脈鞘管,送入造影導管,撤走指引導絲,將導管端口送至冠狀動脈口,進行造影。檢查血管狹窄程度>75%時,進行冠狀動脈支架置入手術。手術治療過程中,通過指引導絲送入輸送系統(tǒng),顯示球囊預擴后,血管內(nèi)板塊被擠壓緊貼血管內(nèi)壁,球囊?guī)еЪ茼樌ㄟ^。輸送系統(tǒng)到達預定位置后,使用壓力泵加壓,撐開支架,使狹窄血管放入支架后變粗,使得血液正常通過。檢查血管狹窄程度<20%,需進行二次擴張。血管內(nèi)超聲在冠狀動脈造影基礎上,檢查血管和病變位置。開機連接主機,導入心電信號和有創(chuàng)壓,啟動主機連接信號,進入實時錄制狀態(tài)。將血管內(nèi)超聲導管連接和放入無菌袋中,將導管送入體內(nèi),進行檢查,同普通介入治療,按1000 IU/Kg追加普通肝素,防止血栓。將血管指導引絲送至靶血管遠端,血管內(nèi)超聲導管沿著血管指導引絲送至冠狀動脈口檢查病變,以一定速度連續(xù)回撤,記錄圖像。完成錄像后,對重點位置可做深入檢查。
1.3 療效標準。對比冠狀動脈支架置入前后冠狀動脈造影指標及血管擴張效果。冠狀動脈造影指標包括最小管腔直徑和血管狹窄程度;血管擴張效果包括血管面積、支架面積、板塊面積。冠狀動脈支架置入治療效果為:支架完全貼壁,血液流通正常,血壓穩(wěn)定。
1.4 統(tǒng)計學分析。將數(shù)據(jù)納入SPSS 22.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支架置入前后冠脈造影指標對比。支架置入后最小管腔直徑明顯大于支架置入前(P<0.05),支架置入后血管狹窄程度明顯小于支架置入前(P<0.05)。見表1。
表1 患者支架置入前后冠脈造影指標對比(±s)
表1 患者支架置入前后冠脈造影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最小管腔直徑(mm) 狹窄程度(%)置入前 28 0.83±0.51 90.12±8.32置入后 28 3.82±0.21 10.23±3.21 t - 28.686 47.404 P - 0.001 0.001
2.2 支架擴張程度比較。應用血管內(nèi)超聲支架再次擴張程度明顯優(yōu)于首次擴張(P<0.05)。見表2。
表2 支架擴張程度比較(±s)
表2 支架擴張程度比較(±s)
斑塊面積(mm2)首次擴張 28 12.49±1.23 5.02±1.23 6.21±1.02再次擴張 28 18.42±1.02 10.02±1.00 8.21±1.23 t - 19.637 16.690 6.623 P - 0.001 0.001 0.001組別 例數(shù) 血管面積(mm2)支架面積(mm2)
冠狀動脈造影常用于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一種安全可靠的創(chuàng)診斷技術,稱為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其主要利用血管造影機,通過特制定型的心導管經(jīng)皮穿刺入下肢股動脈,沿降主動脈逆行至升主動脈根部,然后探尋左或右冠狀動脈口,注入造影。清楚顯示左或右冠狀動脈血管情況,有無狹窄病灶存在,病變程度,病變位置等,確定治療方案[3]。近幾年,血管內(nèi)超聲逐漸應用在冠狀動脈支架置入手術中,且取得較好治療效果。在血管內(nèi)超聲診斷過程中,發(fā)現(xiàn)冠狀動脈造影中血管內(nèi)存在斑點或內(nèi)膜增厚等現(xiàn)象,更加清楚反應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情況,給后期治療提供給參考依據(jù)。
血管內(nèi)超聲是一種比較先進的診斷方法,可清晰顯示線血管斷面形態(tài)或血流圖形,利于心臟疾病及心血管疾病診斷。其主要利用末端連接超聲探針特殊導管進入心腔內(nèi)進行成像,顯示心血管形態(tài)及血流圖形[4]。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心悸、氣短、心絞痛或呼吸困難時,應及時進行檢查,防止病情惡化,耽誤治療?;颊咄ㄟ^血管內(nèi)超聲不僅可以檢查冠狀動脈早期病變,還能判斷血管病變性質(zhì),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診斷和治療具有促進作用。病情較為嚴重患者,進行冠狀支架置入手術時,應用血管內(nèi)超聲檢查,檢測血管擴張程度和順應性,對手術具有指導作用,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并且定期進行血管內(nèi)超聲檢查,還能判斷病情恢復情況,對預防血管狹窄具有重要作用[5-6]。
以上研究顯示,雖然冠狀動脈造影是臨床常用于診斷冠狀動脈血管病變重要方法,但是與血管內(nèi)超聲相比,具有很大局限性,低估血管病變程度,無法精準檢測血管狀況,不利于手術治療。冠狀動脈支架置入后冠狀動脈造影指標明顯優(yōu)于支架置入前,應用血管內(nèi)超聲再次擴張程度明顯優(yōu)于首次擴張。說明在冠狀動脈支架置入手術中,血管內(nèi)超聲能使血管充分擴張,緩解臨床癥狀,利于治療。
綜上所述,血管內(nèi)超聲對冠狀動脈支架置入具有積極指導作用,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提升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