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文
小學階段是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學生初步走出家庭,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學習知識的新階段。從而要從各方面開展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從學生的認知特性出發(fā),按照先入為主的規(guī)律,正確引導,強化訓練,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所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對于小學生健康成長與發(fā)展至關重要。一二年級小學生存在著注意力不夠穩(wěn)定,不易持久,情感容易外露,自制力較差,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弱等心理特征。經(jīng)過與幾個低年級教師座談和對學生的觀察,僅僅對學生嚴加管理是不夠的,應當通過多種途徑,采取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要讓學生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習慣,首先要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的道理,從理念上加以認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學生自覺地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去做,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比如,在針對進行排隊離校等教育時,有的班級教師會先讓學生談談為什么要這樣做,不這樣做又會怎么樣,從而讓學生能正反兩個方面明白這樣做的意義,從而更加的遵守紀律。
當然,教師在管理學生時也要注意方法,不能只是一味的講解,可結合生動的故事、有趣的游戲、班會活動、說身邊的人和事等進行。比如我校對學生進行排隊離校教育時,結合一些違反交通規(guī)則而造成交通事故的事例進行宣講,使學生真正知道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此放學排路隊的習慣就更好執(zhí)行了。
當然,作為鐵牛教師首先要以身示范,設身處地的為孩子樹立榜樣,這樣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和學生朝夕相處,其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小學生可塑性大,模仿力強,特別是一二年級學生。教師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則,一切要求學生養(yǎng)成的學習行為習慣,教師首先要自己做到,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去影響學生。這一點鐵牛中學的教師還需要加強學習,學校要更進一步規(guī)范管理,讓鐵中教師有更好的姿態(tài)風貌去影響學生。
另外,培養(yǎng)一二年級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要發(fā)揮班級中優(yōu)秀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優(yōu)秀的學生是他們身邊活生生的例子,各班教師要樹立典型,這樣有利于學生模仿。鐵牛中學一些班級教師就做的很好。家長榜樣示范作用也不可小視。人們常說:“什么樣的家庭出什么樣的孩子?!闭f的就是家長對孩子潛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因此,我們要經(jīng)常與家長聯(lián)系達成共識,共同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所以,鐵中的教師還要繼續(xù)加強家校溝通工作,轉變家長思想。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良好的課堂常規(guī)是正常學習的保障。平時做到“要求具體化,訓練規(guī)范化”,讓學生對各項要求時刻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更能讓課堂上的常規(guī)學習習慣落到實處。比如上課的常規(guī)要求分為以下幾步來具體訓練:(1)課前先準備好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用品,把用品放在桌子右上角。(2)預備鈴一響立即進入教室安安靜靜地坐在座位上。(3)上課時要求坐端正,眼睛正視黑板或老師,專心聽講積極思考,踴躍參與發(fā)言;(4)發(fā)言時先舉手回答問題時,原地起立,聲音響亮,用普通話完整答題,其他同學虛心傾聽,不隨便插話。(5)朗讀時雙手拿書,眼睛看著字,字字過目,發(fā)音準確響亮,不添字,不丟字,不唱讀。(6)看書寫字做到‘三個一,握筆姿勢要正確。這樣通過具體指導,扎扎實實有條不紊地嚴格訓練,并在以后長期的教學活動中隨時提醒,督促良好的課堂學習行為習慣就會逐漸形成。總之,課堂上好的行為習慣需要一二年級教師多督促、重點抓,反復實踐才行。
小學一二年級學生自制力差,一些良好習慣容易產(chǎn)生,也容易消退,所以對他們嚴格要求,反復訓練,直到鞏固為止。老師也應該有目的、有計劃的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另外,家庭輔助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的第二課堂,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每個小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自然受到教育的環(huán)境也不相同。家長的文化修養(yǎng)的高低和生活習慣的好壞,家庭的傳統(tǒng)習慣,生活作風等,對孩子習慣和個性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孩子早期形成的行為模式,將會以比較穩(wěn)定的方式影響其一生的生活。因此,抓住孩子這段關鍵期的教育,對孩子的智力要給予良好的開發(fā),也要給孩子的行為給予良好的訓練和規(guī)范。要從長遠來看,不能因大人的疏忽而貽誤孩子的一生。
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讓孩子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可以做的表揚,鼓勵孩子做得對,及時糾正,制止孩子做錯的或不能做的行為,對表現(xiàn)不良的行為一定不能遷就,不能放任自流,要及時給予制止,及時教育引導。
小學生養(yǎng)成的行為習慣是他們以后成為社會有用人才的基礎,但好的習慣又絕非一朝一夕,舉手投足之間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等一切在下意識之間就會完成,習慣成自然了,好習慣也會自然的養(yǎng)成,這需要細水長流,因此家長要密切的聯(lián)系學校。家庭和學校相結合,來共同搞好一二年級學生的習慣培養(yǎng),通過學校家長會、家訪等形式讓學校、家庭形成合力,增強教育效果。開放家長學校,每學期至少上一節(jié)課,共同探討教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家長的科學文化,行為習慣,思想道德等方面,教師也深入家庭,每學期至少進行一次家訪,了解學生家庭的環(huán)境,能更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教育。好好利用家長聯(lián)系卡,做好學校的溝通工作,共同努力提高學生的狀況,在相互理解與支持的情況下,使低年級學生有更大的進步。
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必須通過教師不斷探索,不斷努力,還需要社會、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