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森東,余 智,吳小濤
[1.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江北院區(qū) (原大廠醫(yī)院) 骨科,江蘇南京210048;2.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骨科,江蘇南京210000]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臨床較常見的慢性進展性風濕類疾病,可積累中軸關節(jié),部分患者起病較為隱匿,但是隨著病情進展,往往出現(xiàn)骨量減少、骨質疏松、關節(jié)侵蝕等情況,導致患者的活動受限,脊柱可出現(xiàn)強直變形,穩(wěn)定功能較差,因而發(fā)生脊柱骨折的風險較高,影響其正常的工作與學習,也是引起AS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1]。但與創(chuàng)傷導致的正常脊柱骨折不同,繼發(fā)于AS的骨折由于脊柱本身的病理改變增加了治療的難度,患者預后較差,因此評估AS患者發(fā)生骨折的風險對預防此類不良事件具有重要意義[2-3]。以往針對此類患者發(fā)生脊柱骨折危險因素的研究較多,但是個體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而研究結果有所不同。本次研究為回顧性分析,旨在探究AS患者脊柱骨折的臨床危險因素,并對臨床治療情況進行探討。現(xiàn)報告結果如下。
納入標準:(1)符合1984年修訂的AS紐約標準[4];(2)骨折患者為胸腰段脊柱骨折,根據Den?nis分類定義為脊柱前、中、后柱高度減少20%以上,并由專業(yè)放射醫(yī)師復核;(3)臨床資料完整;(4)年齡≥18歲且<85歲,男女不限。
排除標準:(1)在診斷AS前有脊柱創(chuàng)傷史或手術史;(2)交通、高空墜落等高能量損傷導致的骨折;(3)合并甲狀腺或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腎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可影響骨代謝的疾??;(4)服用鈣劑、類固醇或維生素D等影響骨代謝的藥物。
本文為回顧性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AS患者的臨床資料,共80例AS患者符合上述標準,納入本研究。其中男性61例,女性19例;年齡19~84歲,平均(36.2±5.1)歲;病程4~50年,平均(8.8±1.9)年。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對于AS伴脊柱骨折者根據病情接受多節(jié)段、多釘內固定治療。一般情況下,于骨折上下端各固定2個椎體,雙側共置入8枚合適長度的椎弓根螺釘,對嚴重骨質疏松者行水泥強化椎弓根螺釘,或椎弓根釘?shù)纼戎补且栽黾影殉至Απ枰獪p壓的患者適當減壓。依據術中前柱支撐方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其中20例前柱缺損處行Cage及自體髂骨取骨植骨(植骨組),16例行前柱缺損骨水泥填充(骨水泥組)。安放雙側棒,適當矯正脊柱力線,擰緊各螺釘?shù)奈膊烤o固釘,完成固定。
查閱患者病歷資料,參考霍亞沖等[5]的研究確定評價指標。骨折的診斷標準:根據Dennis分類定義為脊椎前、中、后柱高度減少20%以上,并由專業(yè)放射醫(yī)師復核,其中BARSI評分(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radiology index,BASRI)得分0分:正常關節(jié);1分:局灶性骨質疏松,關節(jié)面模糊;2分:局限性硬化,關節(jié)面微小侵蝕性病變;3分:關節(jié)明顯骨質破壞,關節(jié)面囊變、硬化,關節(jié)間隙增寬或變窄,關節(jié)部分強直;4分:關節(jié)完全骨性強直,脊椎呈竹節(jié)狀[6-7]。
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程、骨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和跌倒創(chuàng)傷史。記錄BASRI評分。采用美國Hologic雙能X線骨密度儀(Discov?ery Wi型,企晟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檢測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于患者入院次日晨時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記錄骨折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患者術后下地行走時間、完全負重活動時間、日本骨科協(xié)會(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評分評價臨床結果。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以是否發(fā)生骨折的二分變量為因變量,其他因素為自變量行多元邏輯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80例AS患者中,依據影像檢查結果,36例發(fā)生胸腰椎骨折,占全部患者的45.00%。其中:T9/1011例,占骨折患者的30.56%;T11/1218例,占50.00%;L1/27例,占19.44%。
按是否發(fā)生骨折,將患者分為骨折組和非骨折組。兩組患者單項因素比較見表1,骨折組年齡顯著大于非骨折組(P<0.05),骨折組跌倒創(chuàng)傷史比率顯著高于非骨折組(P<0.05),骨折組病程顯著長于非骨折組(P<0.05),骨折組BASRI評分顯著大于非骨折組(P<0.05),骨折組腰椎BMD顯著低于非骨折組(P<0.05)。但是,兩組間性別構成、BMI、CRP和ESR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是否發(fā)生骨折兩組患者的單因素比較
以是否發(fā)生骨折的二分變量為因變量,其他因素為自變量的多元邏輯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模型分類能力為85.00%,經卡方檢驗模型有效(x2=13.021,P<0.001)。跌倒創(chuàng)傷史、年齡、病程和BASRI評分是AS發(fā)生脊柱骨折的危險因素,腰椎BMD是保護因素(P<0.05)。
表2 是否發(fā)生骨折的多因素邏輯回歸分析結果
36例患者按術中前柱支撐方法分為植骨組與骨水泥組。兩組臨床資料見表3。兩組間在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骨水泥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植骨組(P<0.05)。術后隨訪12~28個月,骨水泥組恢復下地行走時間和完全負重活動時間均顯著早于植骨組(P<0.05),末次隨訪時,兩組患者JOA評分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骨水泥組患者典型影像見圖1。
圖1 患者,男,63歲,既往AS病史30年,跌倒導致L1椎體骨折,采用胸腰段后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手術順利,術后恢復良好,未發(fā)生明顯手術相關并發(fā)癥 1a,1b:術前正側位X線片示L1椎體骨折,諸椎體邊緣見骨質增生,呈竹節(jié)樣改變 1c,1d:術后3個月正側位X線片示內固定穩(wěn)定,未發(fā)生移位
表3 骨水泥組與植骨組圍手術期資料(±s)與比較
表3 骨水泥組與植骨組圍手術期資料(±s)與比較
images/BZ_42_204_2333_626_2459.pngimages/BZ_42_626_2333_838_2459.pngimages/BZ_42_838_2333_1054_2459.pngimages/BZ_42_1054_2333_1183_2459.pngimages/BZ_42_204_2528_626_2597.pngimages/BZ_42_626_2528_838_2597.pngimages/BZ_42_838_2528_1054_2597.pngimages/BZ_42_1054_2528_1183_2597.pngimages/BZ_42_204_2666_626_2735.pngimages/BZ_42_626_2666_838_2735.pngimages/BZ_42_838_2666_1054_2735.pngimages/BZ_42_1054_2666_1183_2735.pngimages/BZ_42_204_2804_626_2873.png手術時間(min)術后引流量(ml)下地行走時間(d)末次隨訪時JOA評分(分)images/BZ_42_626_2804_838_2873.png125.51±19.23 192.57±27.72 48.41±3.75 23.45±6.28images/BZ_42_838_2804_1054_2873.png120.67±20.35 188.54±26.12 56.21±3.29 23.59±5.28images/BZ_42_1054_2804_1183_2873.png0.096 0.113 0.003 0.452
AS是以骶髂關節(jié)和脊柱附著點炎癥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屬于風濕病中的一種,我國發(fā)病率約為0.26%,目前對于該病尚無有效的治愈方案,臨床治療多以改善癥狀、延緩病情進展為目的[8]。伴隨炎癥的發(fā)展,患者同時可出現(xiàn)骨量減少、骨質疏松等病理改變,大大提高了發(fā)生脊柱骨折的風險,據統(tǒng)計,AS患者脊柱骨折的發(fā)病率比同齡正常人群高2.5~4.0倍[9]。與創(chuàng)傷導致的脊柱骨折相比,繼發(fā)于AS的骨折因脊柱損傷程度較重,合并脊髓損傷的比例較高,病變節(jié)段更加廣泛[10]。因此AS患者一旦發(fā)生脊柱骨折,往往預后差、病死率高。然而,在臨床工作中,醫(yī)生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炎癥的進展上,而忽視了患者骨質本身的改變以及可能導致脊柱骨折的危險因素。
目前AS骨折的確切病因及機制尚未闡明,多數(shù)學者認為可能與患者椎體骨質脆性增加、骨質疏松有關,但關于脊柱骨折與BMD水平間的關系仍存在爭議[11]。從本次研究的結果來看,骨折組有跌倒創(chuàng)傷史的比例高于非骨折組,腰椎BMD低于非骨折組,年齡、病程和BASRI分數(shù)高于非骨折組,而在性別上無顯著差異,與Sebastian等[12]的研究結果略不同,該研究認為男性AS患者發(fā)生脊柱骨折的風險高于女性,本研究結果則提示可能與人種間差異有關;經多因素分析,跌倒史、年齡、病程、腰椎BMD和BASRI分數(shù)是AS發(fā)生脊柱骨折的影響因素,與Patni等[13]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其中,有無跌倒史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危險因素,表明AS患者在保證自身活動不受限制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活動度和自我保護,因為在病情進展的過程中,若骨質疏松比較嚴重時,極可能導致病理性骨折,即便很輕微的跌倒或其他低能量致傷因素也可導致較嚴重的骨折。
本院對AS致脊柱骨折的手術大部分采用椎弓根釘內固定的方式,然而在隨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單純椎弓根釘內固定出現(xiàn)內固定移位、椎體高度丟失等不良情況的風險較高,因此綜合以往的研究,本院對此類骨折患者進行手術時,在多節(jié)段、多釘固定的基礎上,配合了釘?shù)纼戎补腔蚬撬鄰娀瘍煞N輔助手段,旨在提高內固定的效果,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預后[14]。從本次研究的結果來看,骨水泥組住院時間和術后臥床時間短于植骨組,與劉齊等[15]研究的結果一致,說明兩種方式均可獲得滿意療效,而骨水泥強化椎弓根螺釘術式可進一步縮短患者恢復時間。然而,需要注意的是,AS患者抵抗力及耐受力均較差,術后發(fā)生感染的概率相對較高,如果發(fā)生螺釘松動或感染,取出螺釘及骨水泥相對困難,大大增加了后續(xù)治療的難度,因此,即便骨水泥強化可以最大程度縮短患者恢復時間,仍有部分學者并不建議單純?yōu)榱朔乐箖裙潭ㄋ蓜佣走x骨水泥強化椎弓根螺釘治療AS患者的脊柱骨折。
本次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病例數(shù)量過少,所納入的影響因素種類較少,致使對不同術式間效果的比較仍顯證據不足。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中需要擴大樣本量,增加影響因素的種類,延長隨訪時間,并通過臨床對照試驗的方式對結果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