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鳳梅
(廣東省水電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1340)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活性內膜細胞種植在子宮內膜外,使得內膜細胞進入盆腔異位生長[1]。屬于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其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但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的是子宮內膜種植學說,同時可能與化生內膜、良性轉移、醫(yī)源性的內膜移植以及免疫防御功能缺陷等因素有關[2]。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即指浸潤深度超過5 mm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又稱為深部子宮內膜異位癥[3]。常累及宮骶韌帶、膀胱、腸道、陰道中段、陰道后穹窿以及道格拉斯窩等。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對于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檢查方式也逐漸增多,也使得臨床診斷準確率有所提高。本次研究通過對76例疑似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研究,分析MRI的臨床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從廣東省水電醫(yī)院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所收治的疑似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抽取76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颊吣挲g21~48歲,平均(34.51±2.15)歲。所有患者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陰道超聲:取患者截石位,探頭設置頻率為7 MHz,將探頭涂抹耦合劑,套上無菌橡膠套,經陰道置入探頭,對子宮及附件進行檢查,包括回聲、大小、形態(tài)、兩側附件,采用探頭觸痛陽性引導法檢查累及部位,觀察并判斷病變位置。MRI檢查:GE1.5T磁共振掃描儀,8通道盆腔相控陣線圈。檢查前叮囑患者需要空腹8 h以上,并飲水800~1000 mL,用以充盈膀胱,并確定患者無任何鐵磁性物質,確認患者是否有磁共振檢查禁忌證。T1WI序列為TR=880 ms,TE=7.38 ms,矩陣352×192×256;T2WI:TR=3400 ms,TE=73.15 ms,矩陣320×256;層厚4 mm,間隔0.5 mm,F(xiàn)OV=420 cm×420 cm。采用雙盲法分析圖像。
1.3 觀察指標。以術后病理結果為依據(jù),對比兩種檢查方式診斷結果、診斷效能以及對累及部位檢出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對數(shù)據(jù)處理,使用χ2/t校檢;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檢查方式術前診斷結果對比。經術后病理證實,76例疑似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共60例為陽性,16例為陰性。TVS結果顯示,陽性56例,其中真陽性64例,誤診8例,誤診率12.5%(8/64),陰性12例,真陰性8例,漏診4例,漏診率33.3%(4/12);MRI結果顯示,陽性62例,其中真陽性60例,誤診2例,誤診率3.2%(2/62),陰性14例,真陰性14例,漏診0例,漏診率0%(0/14)。MRI在誤診率、漏診率上數(shù)據(jù)均要低于TVS(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檢查方式檢查結果對比
2.2 不同檢查方式診斷效能對比。MRI與TVS在靈敏度上數(shù)據(j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MRI的特異性、符合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87.5%、97.4%、96.8%、100%,均要遠高于TVS的50%、84.2%、87.5%、66.7%,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不同檢查方式診斷效能對比[n(%)]
2.3 不同檢查方式對不同累及部位檢出率對比。60例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共切除病灶153處,其中膀胱2處,腸道14處,陰道中段3處,陰道后穹窿29處,道格拉斯窩71處,宮骶韌帶33處,其他1處。MRI與TVS在累及膀胱、陰道中段、其他上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MRI在累及腸道、陰道后穹窿、道格拉斯窩以及宮骶韌帶上檢出率要高于TV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不同檢查方式對不同累及部位檢出率對比[n(%)]
子宮內膜異位癥多發(fā)生在育齡期女性人群中,25~45歲女性發(fā)病率高達75%[4],且未生育和生育較晚的女性更容易患子宮內膜異位癥。而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為子宮內膜異位癥中較為特殊的一種,也是最嚴重的,極大地影響患者生命質量。在臨床診斷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中,常見的檢查方式有超聲檢查、MRI檢查、腹腔鏡探查、病理檢查等。但腹腔鏡探查、病理檢查屬于有創(chuàng)性檢查,患者接受意愿不高,使其在臨床應用中受到限制。而超聲檢查作為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式,雖然具有無創(chuàng)、方便快捷、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但易受多因素所影響,如對微小病變檢出率較低,且受操作水平所影響[5],從而易出現(xiàn)誤診、漏診現(xiàn)象。而MRI是一種多功能檢查設施,其原理是通過磁共振物理現(xiàn)象,獲取人體電磁信號,并進行人體信息重建,通過多序列、多參數(shù)成像,包括氫質子密度、橫縱向馳像時間T1、T2等,為臨床診斷提供豐富的組織信號,同時通過不同成像序列、參數(shù),獲取不同的成像,從而多層次的對病變區(qū)域進行分析,呈現(xiàn)更加完整的圖像,進一步提高診斷正確率,且不會產生對人體輻射傷害。
本研究結果顯示,MRI誤診率3.2%、漏診率0%,均低于TVS誤診率12.5%、漏診率33.3%(P<0.05)。MRI與TVS在靈敏度上數(shù)據(jù)差異不明顯(P>0.05),但MRI的特異性、符合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87.5%、97.4%、96.8%、100%,均要遠高于TVS的50%、84.2%、87.5%、66.7%,組間數(shù)據(jù)兩兩對比均有意義(P<0.05)。MRI與TVS在累及膀胱、陰道中段、其他上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MRI在累及腸道、陰道后穹窿、道格拉斯窩以及宮骶韌帶上檢出率要高于TVS(P<0.05)。說明了磁共振的臨床診斷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在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診斷中,應用MRI檢查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的提高臨床診斷正確率,為后期實施治療提供更加準確、更加全面的診斷信息,最低限度的降低了外來因素影響,繼而更利于術前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