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朱蓮,周海霞
(1.泰州市姜堰區(qū)婦幼保健院 兒科,江蘇 泰州 225500;2.泰州市姜堰中醫(yī)院 兒科,江蘇 泰州 225500)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及膳食結構的顯著變化,兒童攝入大量高脂肪、高熱量食物,且體力活動減弱,導致肥胖癥發(fā)生率呈逐年升高趨勢[1]。目前多采用飲食運動等常規(guī)方法進行干預,但效果不顯著,仍需配合安全有效的藥物積極治療[2]。中醫(yī)藥以其安全性高、多靶點作用的優(yōu)勢在臨床多科室應用廣泛,脾虛濕阻型是肥胖癥的常見證型,與脾胃虛弱、痰濕困阻、脂濁內滯密切相關;而健脾化痰活血方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疏肝活血作用,治療脾虛濕阻型肥胖癥效果明確[3]。本研究選取我院脾虛濕阻型肥胖癥患兒94例,旨在探討健脾化痰活血方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泰州市姜堰區(qū)婦幼保健院門診脾虛濕阻型肥胖癥患兒94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7例。其中對照組男24例,女23例;年齡8~14歲,平均(10.56±1.15)歲。觀察組男22例,女25例;年齡8~15歲,平均(10.71±1.0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選例標準:①西醫(yī)診斷標準:均符合《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shù)值分類標準》[4]中參考范圍確診為肥胖;②中醫(yī)診斷標準:均符合《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yī)疾病部分》中脾虛濕阻型診斷標準[5]:證候表現(xiàn)為肥胖浮腫、疲乏無力、肢體困重、尿少納差、腹?jié)M,脈細沉,舌苔薄膩、舌質淡紅;③納入標準:均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依從性較好;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排除標準:入組前正在服用其他減肥藥物或已加入其他研究;合并傳染性或急慢性感染疾??;繼發(fā)性肥胖;嚴重過敏體質者;合并哮喘等慢性疾病。
1.2 方法。①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飲食運動干預,a飲食指導:一日三餐以水果、蔬菜、谷類食物為主,盡量食用豆腐、綠葉蔬菜等熱量少體積大的食物,膳食營養(yǎng)成分組成為15%蛋白質、55%碳水化合物、30%脂肪(不飽和脂肪酸)、10%飽和脂肪酸;b運動指導:根據(jù)患兒愛好選擇步行、跳繩、跑步、游泳、打球等易接受易堅持的項目,持續(xù)時間為1 h/d,保證每日看電視+坐位休息時間<2.5 h;②觀察組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采用健脾化痰活血方治療,藥方組成:黨參10 g,蒼術10 g,白術10 g,絞股藍10 g,丹參10 g,柴胡10 g,決明子20 g,澤瀉12 g,山楂30 g,茯苓15 g,首烏15 g,葛根15 g,黃芪15 g,甘草6 g;苔膩者加川樸花6 g,佩蘭10 g;便溏者決明子減至15 g,便秘者決明子加至30 g。加水600 mL,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1劑/d,以2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評估標準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肥胖浮腫、氣促乏力等臨床癥狀消失,體質量指數(shù)(BMI)恢復正常為臨床控制;臨床癥狀基本消失,BMI降低>4 kg/m2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BMI降低2~4 kg/m2為有效;臨床癥狀無改善,BMI降低<2 kg/m2為無效。臨床控制、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②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包括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漿粘度,另采集3 mL靜脈血,肝素抗凝后,采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儀(上海聚慕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測定;③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頭昏、嗜睡。
1.5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組總有效率93.62%高于對照組70.21%(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2 血液流變學。治療后兩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漿粘度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血液流變學()
表2 血液流變學()
注:與治療前同組比較,aP<0.05。
時間 組別 例數(shù) 全血高切粘度(200/s)全血低切粘度(10/s)血漿粘度(mPa·s)治療前觀察組 47 6.05±1.03 9.81±1.37 2.15±0.42對照組 47 6.11±1.01 9.75±1.41 2.09±0.45 t - 0.285 0.209 0.668 P - 0.776 0.835 0.506治療后觀察組 47 5.21±0.56a 8.36±1.05a 1.62±0.36a對照組 47 5.66±0.78a 8.93±1.18a 1.86±0.41a t - 3.213 2.474 3.016 P - 0.002 0.015 0.003
2.3 不良反應。觀察組1例惡心嘔吐、1例頭昏、1例嗜睡,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38%(3/47),對照組無不良反應,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肥胖癥患兒由于長期攝入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導致肢體肥胖,臨床應積極采取措施改善肥胖癥狀,恢復兒童正常發(fā)育進程,提高生活質量。給予肥胖癥患兒飲食運動綜合干預能有效改善兒童健康行為,控制肥胖兒童體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病情,具有一定臨床效果;但起效緩慢、療效有限,臨床需配合其他干預手段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在中醫(yī)學理論中,肥胖癥發(fā)病機理多與“脾虛”“痰濕”有關,脾虛易導致運化失常、水濕失調,引發(fā)濕濁聚集于體內,且小兒起居休息無常,日久耗傷脾氣,水谷精微不布,聚而生濕成痰,困阻中焦,積于周身則導致肥胖。治療應以健脾理氣、化濕除痰、活血通絡為主要治則?;诖?,本研究采用健脾化痰活血方,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為,健脾化痰活血方中黨參可補中益氣、健脾養(yǎng)血;白術可除濕利水、健脾益氣;茯苓可健脾寧心、利水燥濕;甘草可補脾益氣;柴胡可疏肝調氣、和表解里;丹參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肝經(jīng),二者均可活血化瘀通絡;葛根可升陽益氣,通經(jīng)絡,鼓舞清氣上升;蒼術澤瀉味甘淡性寒,歸腎膀胱經(jīng),共同發(fā)揮利濕降濁作用;首烏可滋補肝腎;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jīng),絞股藍可扶正祛邪化痰[7]。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同發(fā)揮健脾化痰、疏肝活血作用,從而提升治療效果。同時,肥胖癥患兒血脂水平異常會導致血管內皮損傷,釋放組織因子,并激活凝血系統(tǒng),從而出現(xiàn)高凝狀態(tài),導致血液流變學異常。本研究中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漿粘度低于對照組?,F(xiàn)代藥理學指出,健脾化痰活血方中有效成分能針對血液流變學異常引起的集體缺氧狀態(tài)進行改善,提升其耐缺氧能力,從整體上改善機體功能與生活質量[8]。另外,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健脾化痰活血方安全性高,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9]。
綜上所述,健脾化痰活血方治療兒童脾虛濕阻型肥胖癥療效顯著,能緩解臨床癥狀,調節(jié)肥胖指標及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變學,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