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利
(北京市門頭溝區(qū)婦幼保健院 口腔科,北京 102300)
牙科對牙病患兒的治療,由于患兒年齡小,在治療過程中會產(chǎn)生抵抗治療的行為,據(jù)統(tǒng)計,抗拒牙病治療患兒達70%以上,患兒面對牙病治療會產(chǎn)生焦慮、緊張等情緒,從而產(chǎn)生畏懼心理,出現(xiàn)不配合的行為[1]。牙病治療操作過程中會使用到高速渦輪手機和各種利器,當患兒抵抗行為出現(xiàn)時會損傷軟組織,加大操作治療的難度,使治療效率受到很大影響,進而影響到治療質量[2]。臨床常用的方式是對患兒身體束縛,可是這種方法并不能緩解患兒情緒,只會加重患兒的恐懼情緒,治療過程中患兒的掙扎行為還是會影響到治療[3]。使用藥物鎮(zhèn)靜麻醉的技術,用于牙病患兒的治療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患兒配合治療的依從性,安全性較高,可以保證治療效果[4]。靜吸復合式全麻技術下治療牙齒,吸入七氟烷同時靜脈給予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安全無創(chuàng),用于牙病患兒治療過程中使用與常規(guī)束縛治療的應用效果進行比較,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牙科治療的牙病患兒32例為研究對象,隨機數(shù)字法將32例患兒分作2組,每組16例。對照組男9例,女7例;年齡3~8歲,平均(4.5±1.2)歲;觀察組男9例,女7例;年齡3~8歲,平均(4.6±1.2)歲;兩組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研究。納入標準:入選牙病患兒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接受齲齒補牙均為乳牙。排除標準:觀察組入選患兒均無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全麻禁忌證、藥物過敏。
1.2 方法。兩組牙病患兒術前均接受口腔X線片檢查,觀察組一周內無發(fā)熱、咳嗽等癥狀,術前檢查血常規(guī)、胸片和心電圖,未見異常表現(xiàn)。兩組口腔治療內容有齲齒樹脂直接充填、牙髓炎根管治療術和活髓切斷術、乳牙拔除術、窩溝封閉術等操作。治療完成后,要將口腔中殘留的碎屑、棉球等及時清理干凈,確認清理徹底。①對照組16例牙病患兒接受傳統(tǒng)束縛治療,操作者為患兒家長講解束縛治療的弊端后,接受牙病治療。術中由助手為操作者傳遞吸唾器等器械,治療全程,助手要對患兒的情緒進行安撫,幫助患兒疏導情緒,減輕患兒的恐懼情緒,減少患兒的哭鬧,可以播動畫片的方式,使患兒的注意力可以被分散,減少不配合和抵觸行為;②觀察組全麻技術給予靜吸復合式全麻技術輔助下,接受牙病治療。麻醉師確定患兒無麻醉禁忌后,預約好全麻時間。麻醉師全程對患兒進行心電監(jiān)護,助手提前準備好治療中使用的材料、器械,在操作治療過程中,準確為操作者傳遞器械??谇恢委熱t(yī)生常規(guī)應用橡皮障,將開口器置于治療牙齒對側上下牙之間,助手隨時吸唾,將口腔中多余水分、殘屑等吸出。此側治療結束后將開口器換到另一側,繼續(xù)治療。麻醉師全程監(jiān)測患兒各項生命體征,包括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及呼吸頻率等。治療后及時拔管,給予患兒吸氧,患兒麻醉消失意識蘇醒后,在觀察室留觀3 h,觀察患兒的定向、意識徹底恢復正常,監(jiān)測患兒各項生命體征維持在穩(wěn)定狀態(tài),才可離院。兩組患兒術后1日為家屬電話隨訪,記錄患兒疼痛情況,隨訪3個月后患兒充填材料脫落情況和繼發(fā)齲齒情況。
1.3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牙病患兒治療后的充填體脫落率和繼發(fā)齲齒率,將結果做統(tǒng)計學分析;根據(jù)Georgopoulou量表評估兩組牙病患兒治療后疼痛情況,分為4個等級,以無疼痛感表示0級,以表現(xiàn)出輕度的不適感,但不需使用止痛藥表示Ⅰ級,以有一定疼痛但用藥可緩解表示Ⅱ級,以疼痛明顯使用止痛藥后仍有疼痛感表示Ⅲ級,以出現(xiàn)Ⅰ、Ⅱ、Ⅲ級統(tǒng)計兩組牙病患兒治療后的疼痛率,并將結果做統(tǒng)計學分析[5]。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計數(shù)資料用χ2比較,P<0.05表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分析兩組牙病患兒的治療效果。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充填體脫落率與繼發(fā)齲齒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2.2 分析兩組治療后疼痛情況。對兩組牙病患兒治療后疼痛狀況(0級、Ⅰ、Ⅱ、Ⅲ)進行比較,觀察組疼痛發(fā)生率6.3%低于對照組37.5%,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分析兩組治療后疼痛情況[n(%)]
在臨床牙病患兒治療過程中,對于不合作患兒病牙治療,一直成為臨床研究的難點,牙科全麻技術(DGA)用于不合作兒童牙病治療,可以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管理[6]。在1951年美國就有兒童牙醫(yī)對患兒牙病治療使用到DGA技術,而我國在1999年才將此技術用于患兒牙病治療中。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7],6歲以下患兒是牙病治療使用牙科全麻技術的主要對象,一般大齡兒童無需使用全麻技術,只有針對智力障礙、自閉癥等疾病的患兒才會使用到全麻技術。
研究發(fā)現(xiàn),低齡兒童患齲較多,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5歲兒童乳牙齲患率為70.9%。由于患者年齡較小,對牙科治療會產(chǎn)生畏懼癥,在治療過程中無論是耐受性還是自控能力均比較差,不能配合牙科正常的治療。給予患兒提供常規(guī)心理干預,雖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情緒疏導作用,可是并不能徹底改變患兒的不配合狀態(tài)。臨床針對此類患兒多給予束縛和按壓等強制性措施,才能配合完成病牙治療。由于患兒的耐受性差,很難一次完成治療,往往要多次就診,才能完成所以治療。而束縛、按壓等措施會在下一次加重患兒的恐懼心理,產(chǎn)生更嚴重的抗拒行為,從而影響牙病治療的配合,影響醫(yī)生和助手的治療和各項操作。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損傷患兒的口腔內黏膜,使其受到損傷,甚至有誤吞異物情況發(fā)生,嚴重時會引起不良事件,引發(fā)醫(yī)療糾紛,引起家長的不滿。
全麻技術(DGA)通過麻醉藥物輔助幫助牙病患兒可以一次完成所有治療,很多發(fā)達國家早已廢除束縛治療這一方式。靜吸復合式全麻技術臨床在成年人疾病治療同時,也可以對牙病患兒治療中使用,作為全麻誘導技術,用于門診牙病患兒治療可以適用。美國研究人員將全麻治療適應征定義:局麻無效、殘障、局麻不耐受、不能配合治療。對牙病患兒使用全麻技術在治療過程中,能減少對患兒造成的創(chuàng)傷,也能用于口腔疾病的治療。使用全麻技術后,患兒身心可以保持放松狀態(tài),身心舒適,通過麻醉助手配合,牙病治療各項操作不會受到兒童抗拒的干預,有效完成口腔內的隔濕處理,從而縮短治療時間,保證牙病治療質量。全麻治療時,患兒不會產(chǎn)生疼痛感,可以作為病牙患兒臨床治療重要的輔助技術,但是治療過程中需要麻醉師全程監(jiān)護下完成。治療后,在患兒的蘇醒期要留觀3小時,確認患兒無并發(fā)癥也無異常表現(xiàn),才可以離院回家休養(yǎng)。麻醉藥物的使用要以患兒可以短時間蘇醒,縮短恢復期為標準。全麻輔助下用于牙病患兒的治療將治療效果與束縛治療的患兒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充填體脫落率0%、繼發(fā)齲齒率0%均低于對照組25%、25%,差異顯著(P<0.05)??梢?,靜吸復合式全麻技術輔助用于牙病治療,能通過控制麻醉藥用量,控制麻醉深度,術后患兒盡快蘇醒。治療過程中患兒可以避免因抗拒而影響治療質量,控制充填體的脫落率和繼發(fā)齲齒率。這兩項指標是口腔診治重要標準,牙醫(yī)在無干擾狀態(tài)下操作,充填材料與牙體組織可以保持更密合的狀態(tài),有效降低充填材料脫落。全麻技術使用后還能有效減輕牙病患兒的疼痛感,易為患兒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