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前車馬都很慢,一輩子只夠?qū)懸皇自?/h1>
        2021-07-21 15:08:29西門杏庵
        南腔北調(diào) 2021年6期
        關(guān)鍵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西門杏庵

        “星星,天上的鮮花,在我們頭上發(fā)光?!?/p>

        ——雪萊

        康德曾說:“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p>

        雪萊說:“星星,天上的鮮花,在我們頭上發(fā)光?!?/p>

        江月照千秋,夜空向來是詩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景象,不只是寓情于景,更是營造了無數(shù)個瑰麗奇妙的星月夜。

        在唐宋詩人的創(chuàng)作中,詠月、寫月,最好的詩人當(dāng)推李太白(李白)與蘇東坡(蘇軾),而最好的月詩恐怕要數(shù)初唐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這是一首任何唐詩選本都不能不選錄的千古絕作,即使我們要選擇幾十首、十?dāng)?shù)首唐詩來諷詠,這首《春江花月夜》也一定是我們斷難割舍的詩。

        如果說,每個詩人都有一座金字塔,那寫下“孤篇蓋全唐”《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一定是最高、最金光燦爛的那一座。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睂χ箍罩械酿ü略?,張若虛常常凝思出神,浮想聯(lián)翩。

        張若虛僅憑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堪稱中國文學(xué)發(fā)展史上的第一人。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shù)讀者為之傾倒。

        《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孤篇蓋全唐”之極品。在這首詩作中,張若虛融詩情、畫意與哲思三者于一體,有極高的藝術(shù)特色與審美價值。詩中既有對生命源頭的探索與追問,也有涅槃重生后的處世心態(tài),還有對宇宙意識的哲理思考。

        《春江花月夜》的審美價值是多方面的,不僅在于這首詩在格式上有創(chuàng)新,有音樂之美,也在于該詩對“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終極追問、對于短暫與永恒這個哲學(xué)命題的探討,還在于該詩深厚的、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美學(xué)價值,更在于該詩給人類特有的人文關(guān)懷,為人類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園。

        《春江花月夜》描寫的“春、江、花、月、夜”,天地間這五個意象,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可是,經(jīng)過張若虛這么一問,我們好像又不熟悉,我們真的了解“春、江、花、月、夜”嗎?這是我們看到的那個“春、江、花、月、夜”嗎?

        是,又不是。

        這個就是熟悉的陌生,或者叫陌生的熟悉。反正不是“熟悉的熟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寫這句詩的時候,他家門前早就有南山了,天天可見,他每天一抬頭都能看到南山,為什么他現(xiàn)在忽然說“悠然見南山”?就是說,有那么一個瞬間,突然發(fā)現(xiàn)這個熟悉的南山看上去有點陌生,突然不一樣,于是激蕩起心中的激情,很自然地寫了下來。

        我們的身邊的人也是,你們之間已經(jīng)非常熟悉了,可是,突然有一天,你感覺對方變了,不是原來那個你熟悉的人了、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面,把這種感覺寫了出來。

        既然提到了陶淵明,就不能不說說他的《桃花源記》。他身逢亂世,在《桃花源記》中卻借探索桃林的武陵漁人之口,描述了一個仿佛不受外界動蕩影響、安寧平和的世外桃源:

        (漁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漁人離開桃花源后,將此事報告給武陵太守。武陵太守和南陽士人劉子驥在得知此事之后,都意圖尋訪此地,卻徒勞無功。自此以后,“桃花源”“桃源”成為古代漢語傳統(tǒng)里“與世隔絕的美好世界”的代名詞,成了約定俗成的文學(xué)語碼。那么,桃花源是否真實存在過?如果存在過的話,這個人間仙境又在何處呢?陳寅恪先生在1936年的《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上發(fā)表了《<桃花源記>旁證》一文,提出了一系列頗為有趣的解讀:第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既是“寓意之文”,又是“紀(jì)實之文”,在寄托作者理想的幻想和夸張之外,存在一定現(xiàn)實成分。第二,西晉末期,戎狄、盜賊并起,中原百姓紛紛流亡,而不能或不愿遠(yuǎn)離本土者,則往往聚集宗族鄉(xiāng)黨,在山林建造民間防衛(wèi)性建筑——塢堡,并以此為根據(jù)聚險自守,躲避戰(zhàn)亂掠奪。顯然,塢堡需要在既有險阻、又有水源,并且可以耕種之處選址,這和“桃花源”的地理特征相符。如西晉末年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縣)人庾袞就曾先后在禹山與“九州之絕險”大頭山和他的宗族聚眾互保,并在山谷耕作。他們“加強險要之地的守御、關(guān)閉進出的小道,修建塢堡、建造屏障,評定功績、丈量土地、平均分配工作任務(wù)、互通有無”,使得塢堡內(nèi)部“上下有禮,少長有儀”,并且擁有一定的自衛(wèi)能力,多次嚇阻了外敵的侵犯。陳寅恪認(rèn)為,這種對外據(jù)險而守,內(nèi)部守望相助的塢堡及塢堡生活就是桃花源和桃源民眾生活的原型。第三,在陶淵明生活的時代也就是晉宋之交,未來的宋武帝劉裕曾在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北伐,占領(lǐng)長安滅后秦(姚秦)。在這個過程中,劉裕和他的軍隊曾經(jīng)來到塢堡眾多的洛水流域,并且派參軍戴延之探索洛水的源頭,然而戴延之此行“不得其源”,至塢堡“檀山塢”而返,而很巧的是,這洛水領(lǐng)域,恰恰有不少“桃原”或者“桃林”一類的地名。

        相比陶淵明,張若虛是幸運的,他生在大唐這樣一個好時代,家鄉(xiāng)又在揚州這么一個水多月美的好地方。他的《春江花月夜》,寫出了夜的籠罩之下的人生無常、聚散離合,他將這種憂傷感情變成靜觀之審美對象。

        現(xiàn)在,只要你提到《春江花月夜》,只會想到張若虛,不會想到楊廣。盡管楊廣的《春江花月夜二首》一直在那里——“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漢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讀楊廣的《春江花月夜二首》的人越來越少,讀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在當(dāng)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改編為昆曲、被改編成琵琶曲、被改編成舞蹈,無不創(chuàng)造了市場奇跡。

        張若虛一支生花妙筆,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清末學(xué)者王闿運謂之“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評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詩人張若虛就相當(dāng)于學(xué)界的陳寅恪——中國現(xiàn)代集歷史學(xué)家、古典文學(xué)研究家、語言學(xué)家、詩人于一身的杰出人物,梁啟超稱道陳寅?。骸拔宜兄骺偤投急炔簧详愊壬鷰装僮?。”傅斯年贊譽他:“三百年來僅此一人而已?!标愐〉倪z愿是:既有著作“必須用繁體字直排出版,否則寧可埋入地下”。

        既然《春江花月夜》這么厲害,為什么提起唐代詩人,大家只會想起李、杜、白等等,而對張若虛所知甚少呢?真實的張若虛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在初唐那個大時代里,他都度過了怎么樣的一生?為什么他的生平在史書上幾近缺席呢?他簡直是個謎一樣的存在,個人在史書上的“檔案”僅十個字:“張若虛,揚州人,兗州兵曹?!鄙淠晟踔磷痔柖疾辉?,只知道他是揚州人,曾經(jīng)擔(dān)任過兗州兵曹。這是關(guān)于張若虛本人的全部介紹,我們無法從這十個字中窺得關(guān)于張若虛其人的半點形象,無法觸碰其飄飛的衣袂,甚至連輪廓也無法勾勒清晰。

        關(guān)于張若虛,實在有太多疑問,甚至,連這個名字“若虛”,你都會覺得似有若無、充滿神秘。

        怎么理解張若虛的“虛”字?虛:有損、止、容、柔、弱等意。損者,去后天之欲、貪、妄、瞋、癡,即《道德經(jīng)》所謂“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無為”之意;止者,“止于至善”,在卦為《蒙》,險而知止,止于至善;容者,“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效法大道之精神,“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有容乃大;柔者,“上善若水”常居下而利萬物;弱:“弱者道之用”也,“不爭而莫能與之爭”。虛乃道之體。可見“虛”是一種大境界,需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時刻照顧自己的心念,空其妄執(zhí),返璞歸真,如此方能進入“虛”的狀態(tài)。這是道家對“虛”的理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說的“我這里虛、那里虛,需要補”,這是從中醫(yī)理論對人的理解來看?!把a”的前提是,你得弄清楚自己是哪種“虛”。如果自己無法判斷,最好還是要找專業(yè)的中醫(yī)進行診治,避免看錯病,用錯藥。中醫(yī)的“虛”也分陰和陽。同樣是腎虛,可分為腎陰虛和腎陽虛,如果你用錯了藥可以形成完全相反的效果,甚至越補越虛。在中醫(yī)的世界里,形容一個人身體羸弱,一般會以“虛”來表達。我們看古裝電視劇,大夫給人診病時,一般會說“氣虛”“血虛”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這是中醫(yī)常說的“四大虛”。所謂氣虛,是指人元氣不足。而中醫(yī)所說的元氣,為人體生命之根本,它是人身上各種器官能夠正常發(fā)揮作用的原動力,如果人的這種動力不足,身體就容易出毛病。若把人體比喻成一輛汽車,那么元氣就是燃料、是發(fā)動機,是最為核心的、不可或缺的。由于氣藏于五臟,因此氣虛常常會包括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肝氣虛、心氣虛等多種類型。氣虛,一般由過度勞累、久病不愈、臟腑衰弱等原因引起,氣虛患者常常會出現(xiàn)身體虛弱、四肢乏力等癥狀,且常感頭暈頭痛,總是語聲低微、懶言少語,醫(yī)生常建議患者要辨證施治,多食用具有補氣功效的食物,如牛肉、雞肉等。

        所謂血虛,就是指人血液虧虛。血液,是攜帶營養(yǎng)物質(zhì)的載體,如果血液虧虛,則身體無法得到營養(yǎng)補充,五臟功能就會愈發(fā)衰弱,從而累至全身,出現(xiàn)一系列不良癥狀。營養(yǎng)不良、憂思勞倦、失血過多、久病不愈等都是引起血虛的重要因素,血虛多發(fā)生在女性人群中,患者一般會有臉色蒼白、臉色發(fā)青、手足發(fā)麻、心悸多夢等表現(xiàn),在生理上常會有月經(jīng)量少、經(jīng)期時間短的癥狀。對于血虛患者,醫(yī)生常建議食用補養(yǎng)氣血、養(yǎng)血安神的湯藥,如當(dāng)歸補血湯、人參歸脾湯、八珍湯等。

        所謂陽虛,就是指陽氣虛弱,通俗點講就是“陽光不足”。陽虛的人,總會給人一種陰郁、寒冷的感覺。我們都知道,地球萬物離不開陽光的滋養(yǎng),生命一旦離開陽光,就會因寒冷而死,人體其實也一樣。畏寒怕冷、手腳冰涼、精神不振是陽虛最為典型的癥狀,而表現(xiàn)在不同的臟器,又會衍生出不同的表現(xiàn),如腎陽虛還會兼見腰酸腿軟、陽痿早泄等癥狀;心陽虛則兼見心慌、心悸、胸悶等……醫(yī)生常建議陽虛患者根據(jù)證候,進行辨證施治。成語“對癥下藥”出自《三國志·魏志·華佗傳》,意思是醫(yī)生針對患者的個體病癥用藥。

        所謂陰虛,就是指陰液不足。機體火旺者,常常會有陰虛癥狀,這就好比太陽過于猛烈,則容易吸干水液一樣。陰虛的人,特別容易上火,容易使心、肺、腎、胃、脾等多個臟器出現(xiàn)異常。

        所謂陰虛,常會出現(xiàn)燥熱不安、呼吸急促、面色潮紅、心煩易怒等癥狀,嚴(yán)重的甚至?xí)驗轶w液枯竭而引發(fā)疾病。因此,對于陰虛患者,醫(yī)生常建議患者在飲食上以滋陰補津為主,以便安神定志。

        由“虛”延伸出的一個詞是“虛極”。唐代著名道學(xué)家杜光庭在《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中說:“道性無雜,真一寂寥,故清靜也?!薄疤摌O”是空靈到極點,是獨立寂寥的、沒有任何干擾與污染的“天道”?!疤摌O”是無極之天道的本質(zhì)品性?!兜赖陆?jīng)》開篇見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中?,眾妙之門?!痹诶献幽抢?,“道”是虛極之道,虛極即無極,是無可名狀的,正因為“道”的無極虛空,才能空寂獨立衍化出生生之道,才可為“天地之始”“萬物之母”,才有可能成為“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

        人要安身立命就必須順應(yīng)“虛極”天道而持守“靜篤”。“致虛極,守靜篤”,歷來被人們稱為老莊及后世道家心性修養(yǎng)的六字真言?!办o篤”就是平和寧靜與“天道”和合的至美人性?!笆亍本褪浅质兀钢静挥?;“守靜篤”就是雖然處在世間的是非榮辱面前,但總能通過持一守中、一如既往地修道尚德,達到虛靜、空靈的至美之境。這樣,人就能夠真正解脫繁瑣,放下牽累,排除外界的紛擾和自身的糾結(jié),復(fù)歸到“天道”的至美境界之中?!爸绿撌仂o”,需要守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守住孤獨就等于守住了本真之美,耐得住寂寞才有可能回歸自然本原之美?!爸绿撌仂o”的理論基礎(chǔ),是“自然而然”和“無為而為”。

        在文學(xué)史上,有兩個人真正達到了“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一個是陶淵明,他以靜篤的心態(tài)辭官歸田,以閑情逸致體驗著那種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的人生,感受著物我一體的個人情懷,寫下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這是一種在平和與靜篤中偶然抬頭見到南山,人與自然不期而遇、和諧交融,達到了王國維所說的“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無我之境。這種閑情逸致的境界,是一種生存哲學(xué),是一種生存意義上的美學(xué)觀,也是對“守靜篤”最生動的人生詮釋。另一個就是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的詩人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是寫給那些內(nèi)向、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的。他們讀完這首詩后,能夠相信內(nèi)向的人也有自己的色彩。你要去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就算世界不為這些人鼓掌,但他們身上也一定有閃光的部分。正如村上春樹在《當(dāng)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所寫的那樣:“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說,我都認(rèn)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么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jié)奏?!毕矚g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的怎么也長久不了。張若虛就是堅持了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他就是喜歡獨守致虛守靜的個體寂寞,走出喧囂和浮躁,走出局促和狹隘,享受眼前的清風(fēng)明月和飄飄悠悠的蟲鳴,從此瓜棚豆架、竹林軒窗、榆柳蔭檐、青葦湖蕩,品茗望月,擷拾遺落在歲月深處的悲憫。借用張岱《陶庵夢憶》里的一句話,那就是“著墨無聲,墨沉煙起”。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鄙咸礻P(guān)上了一扇門,必然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你失去了一樣?xùn)|西,必然會在其他地方收獲另一個饋贈。張若虛收獲的便是致虛守靜的人生大境界。

        一角田園寄鄉(xiāng)愁。在張若虛看來,哪怕奔走于墻角、菜畦、草叢和草垛間,捕到螢火蟲,裝進墨盒里,也比去參加被指定發(fā)言的“詩歌研討會”舒服,他已經(jīng)強大到不需要心靈雞湯,不需要同時代的文壇諸人為他開什么《春江花月夜》的研討會、不需要簽名售書。他只是安靜地干他喜歡的事情,比如追逐月亮,比如傾聽江水裊裊的聲音憶流年,一句話也不說。詩人圈子有“唱和”的傳統(tǒng),說白了,就是為了在史書上互相留個名唄,他連個“哥倆好”的“唱和”詩也不寫。俞伯牙和鐘子期二位先賢的故事不過是美好的傳說,張若虛就是張若虛,一個人,沒有同類。他的性子中,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些溫和,對人生更加隨心隨性,認(rèn)同按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追逐月亮,他“樂此不?!?。“樂此不?!边@個詞的意思是,一個人在做喜歡做的事情時,通常不會覺得太辛苦。為了追逐月亮,他甚至徹底放棄寫詩,腦海里跳出了電影《復(fù)仇者聯(lián)盟2》中一句臺詞——“知識就是詛咒”。他只是喜歡,只是“樂此不?!保皇琼槒奶斓?,不需要表達了,反正表達了也沒有人懂。也許,有詩人不留痕跡、默默地關(guān)注著他,誰知道呢。不管了,吃飯、睡覺。汪曾祺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币煌肴碎g煙火,藏著生活種種滋味,有踏實和安心,有幸福和慰藉,有希望和憧憬,還有詩意和溫情。人生在世,夫復(fù)何求?嗯,素面朝天,一碗人間煙火,足以慰平生。就這樣,張若虛在平淡樸實的柴米油鹽中,過著這種波瀾不驚的日子。

        理想豐滿,現(xiàn)實骨感。他在有意無意之間,開始對社會“認(rèn)慫”。唐代詩壇,名人輩出,個個不甘寂寞,令人眼花繚亂,他主動選擇做一個“失敗者”“旁觀者”,與讀書相戀,與觀月相知。人生紛繁,他用庖丁解牛之法,洞悉而觀之于目,然片刃森森然于心也。蘇東坡詞曰:“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焙伪貫殡u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呢?

        在老莊看來,“道”是自然而然的,而自然而然的具體化就是虛靜恬淡,因而在“道”觀照下的人性也應(yīng)是虛靜恬淡的。正因為“道”是虛靜恬淡的,所以它又是超越感官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边@段話,王弼是這樣解讀的:“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復(fù),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就是說,天道與人性是一個有機整體,不可相違、不可分離,而應(yīng)安時處順、和諧美滿。在老莊看來,“道”本身是一個圓滿自足的和諧體?!暗馈痹谔斓匦纬芍熬痛嬖?,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它獨立長存、周而復(fù)始、生生不息,可以為天地萬物的根源。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睂懲辍洞航ㄔ乱埂分螅瑥埲籼摫氵M入了“虛靜”的境界,任人評說,自己不再說話。他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差點被時光化為虛無。

        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他這首夢幻般的月光奏鳴曲《春江花月夜》,確實“愈夜愈美麗”。

        按照世俗的觀點來理解,在漫長的文學(xué)史上,張若虛實際上是非常寂寞的。從唐到元,張若虛和他的這一杰作,被冷落了好幾百年。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皆不見《春江花月夜》之蹤影。宋代的文獻如《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紀(jì)事》等,同樣未載張作。

        還有,更讓我們不理解的是,在長達七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為什么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本朝人在編輯各種詩歌選集時,不選 ;然后,宋朝人又不選 ;金人也不選;元人還是不選。無論你是看還是不看,這首詩及其作者一直被淹沒在那里,長達七百多年。2020年在《解放日報》上看到宋執(zhí)群的一篇文章,說《春江花月夜》像一個意外。文中這樣說:“張若虛和他的大作,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差點被時光化為虛無。好在,只是一場虛驚?!航彼B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四百多年前的某個深夜,當(dāng)這兩句從未見過的唐詩跳進詩學(xué)家胡應(yīng)麟的眼眸時,這個明萬歷舉人‘唰一下從躺椅上躍起,踢開滿地的歷代詩歌選本,一個箭步奔向書案的油燈下。他瞪大眼睛,再一次吟誦起來。春、江、花、月、夜——天地間五個最美意象,從故紙堆里爆出光芒,刷新了他的眼眸。

        “這個年過半百的舉人當(dāng)時正賦閑在家,沒事找事地編寫一部歷代詩選《詩藪》,意圖搜羅有史以來的詩歌珍品?!@么光芒四射的一首詩,怎么就明珠暗投了呢?胡應(yīng)麟激動地來回踱步。

        “要不是胡應(yīng)麟在宋人郭茂倩早被世人遺忘的《樂府詩集》中看到了它,它就真的明珠暗投了。幸虧,從胡應(yīng)麟編纂的《詩藪》開始,這首天才之作才被人發(fā)現(xiàn),并漸漸被推上唐詩的巔峰。

        “此時,離這首不朽唐詩的誕生,差不多已經(jīng)過去了將近十個世紀(jì)的時光。

        “胡應(yīng)麟把那本刊載此詩的《樂府詩集》供奉到書案上,叫上書童推開后花園的朱門,似乎真的發(fā)現(xiàn)此夜的月光確與往日不同。那是千年之前張若虛叩問過的一輪明月。

        “由于這首唐詩差點失傳,因而他的作者也差點被埋沒。甚至又幾百年過去了,考據(jù)學(xué)家也只能大致地告訴你:詩人名叫張若虛,大約生活于初唐開元年間。官場失意的詩人回到了家鄉(xiāng)揚州。一個春夜,他獨步長江之畔。正逢百花盛開,明月高照,一江春水滾滾東去。渾蒙如初的大自然壯景觸動了詩人的萬千思緒……

        “春、江、花、月、夜這五個美如少年的意象,花團錦簇地涌出天際,在詩人的筆下恣肆噴發(fā)出了全新的意境。詩中那熱烈飽滿的氣象,頓時讓天地通透,也使初唐的詩壇大放異彩。后來,《春江花月夜》被贊譽為‘孤篇壓全唐。一些評論者認(rèn)為,在唐詩的海洋里大放異彩的《春江花月夜》像是一個意外,是唐詩大秀場上的一個意外,一個孤立的高峰。我想這‘意外與‘孤立,大概是指這首長詩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與表達方式在中國詩歌史上幾乎空前絕后,很難找到與其相像的作品?!盵1]

        這篇文章用的文學(xué)語言,有太多想象的成分,不是學(xué)術(shù)表達。

        事實上,我們今天能夠看到《春江花月夜》,除了應(yīng)該感謝郭茂倩、胡應(yīng)麟,更要感謝明代的一個學(xué)者高棅。為什么這么說呢?《春江花月夜》的傳播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南宋一個學(xué)者,名叫郭茂倩,他編了一部《樂府詩集》,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編了進去。郭茂倩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編進去,并不是因為張若虛的詩寫得好,而是因為郭茂倩編的是一本“樂府詩”這么一個類型,他編的是全集,不是選集。既然是全集,那就追求大而全,張若虛“僥幸”入選。在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中,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

        郭茂倩編的這部《樂府詩集》,到了金、元,也沒有人再議。從郭茂倩《樂府詩集》中發(fā)現(xiàn)張若虛的“伯樂”,是明代的學(xué)者高棅。高棅做了兩本書,也就是兩個選本,一本叫《唐詩品匯》,一本叫《唐詩正聲》。“唐詩正聲”,意思是唐代詩歌中的正統(tǒng)詩、合乎唐代風(fēng)格的詩、代表唐代氣象的詩?!疤圃娖穮R”,既然是“品匯”,那就是各種類型的大匯集唄。唐代三百年間,有很多種類不一樣、風(fēng)格不一樣的詩。高棅編《唐詩品匯》,就是盡量將各種品類收集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就被編進了《唐詩品匯》中,就是說,先甭管詩寫得好不好,反正它是一個類型。高棅并沒有說《春江花月夜》寫得多好多好,沒有任何點贊。

        大家知道,明代的雕版印刷已經(jīng)非常發(fā)達,書價非常便宜,幾文錢就可以買一本書?!短圃娖穮R》就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被推向了市場,推向了大眾。大眾一看,居然有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寫得好啊。張若虛寫什么呢?他寫宇宙的“無限”與人生的“有限”,時間的“無情”與人性的“至情”。我這里正迷茫呢、正困惑呢,共鳴了。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就這樣熱了起來。

        熱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說,高棅之后的明代人編輯唐詩選集,沒有不選《春江花月夜》的。一直到近現(xiàn)代,各種唐詩選集,《春江花月夜》屬于必選詩。張若虛的身世是什么樣的?不知道,讀者只知道,寫完《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在歷史上模糊了人生的蹤跡,卻在七百年后點亮了唐詩的璀璨星空。

        真正發(fā)現(xiàn)并評價張若虛這顆明珠的,是晚清經(jīng)學(xué)家、文學(xué)家王闿運,他在自己的著作《湘綺樓論唐詩》中對這首詩點贊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diào),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近代聞一多先生也在《宮體詩的自贖》中贊揚道:全詩猶如一次神秘而又親切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張若虛用一生的“虛靜”,為我們留下一個大唐盛世的夢想。最美好的詩思就像最美好的音樂一樣,是只可以聆聽、吟唱而不可以言說的。聞一多先生說:“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贊嘆是饒舌,幾乎是瀆褻。”但他還是忍不住評說“江畔何人初見月”幾句道:“更夐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沈,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恐懼;只有憧憬,沒有悲傷?!薄皩γ恳粋€問題,他得到的仿佛是一個更神秘、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滿足了?!彼u全詩結(jié)尾的數(shù)聯(lián)云:“這里一番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2]

        《春江花月夜》對后世影響很大,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很可能是張若虛詩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化用;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也很可能是從張若虛詩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還有,《紅樓夢》中林黛玉寫的《秋窗風(fēng)雨夕》,則是完全效仿《春江花月夜》而成的——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fēng)雨助凄涼。

        助秋風(fēng)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

        誰家秋院無風(fēng)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fēng)力,殘漏聲催秋雨急。

        連宵脈脈復(fù)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zhuǎn)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

        不知風(fēng)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問題來了,為什么在張若虛生活的時代,乃至于之后的七百余年,他的《春江花月夜》一直被冷落呢?為什么張若虛一直被沉寂呢?同代那么多詩人、學(xué)者,怎么都對他視而不見呢?一個原因是,《春江花月夜》寫得太好了,往那兒一擱,別的詩人都不敢多嘴了。另外一個原因是,同代詩人認(rèn)為張若虛特立獨行、“恃才浮誕”。換句話說,他太有才了,但人際關(guān)系方面處理得不好,與人交往總是有距離感、若即若離,有點“冷”,他既不參加詩人協(xié)會的活動,也不主動和其他詩人聯(lián)絡(luò),更不用說喝酒、應(yīng)酬之類了,總之,不會混圈子,也懶得去討好詩壇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別人都去追名、追利,他卻去追月亮。這怎么行呢?人家認(rèn)為他不會做人、不成熟、不懂事。詩人們很默契,干脆集體無視,“沒收”他的詩歌“話語權(quán)”,不讓他上詩歌舞臺。

        縱使容貌已改,然追月依舊未變。張若虛還是喜歡追月。

        你不是喜歡永恒的夜與月嗎?那你就跟“夜與月”混圈子好了,我們這些詩人遠(yuǎn)離你,不理你。你寫了什么,我們都沒有看見。“孤篇蓋全唐”,那是七百年后人們的評價,在當(dāng)時那個圈子,沒有張若虛,沒有《春江花月夜》。你看見了?沒有。他看見了嗎?沒有。我們這些文人騷客都沒有看見。

        “子非魚”。殊不知,和詩壇圈子“若即若離”,獨自追月、享受孤獨,正中張若虛的下懷。沒有烏煙瘴氣的酒場,沒有必須說恭維話的簽售會、詩歌研討會,正好少了焦慮,他樂得寧靜(tranquility)。人們?yōu)楹慰偸菆?zhí)念于控制不可控的東西?因為他沒有寫出最好的作品,沒有活在當(dāng)下,沒有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園。那么,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什么呢?

        “哲學(xué)有很多流派和主義,有些哲學(xué)關(guān)注的是天上的問題,有些討論的是人間的事務(wù),而有些特別在意內(nèi)心的感受。斯多葛主義(Stoicism)就是一個關(guān)注內(nèi)心的學(xué)派,特別契合當(dāng)下人們的心境。斯多葛主義的代表人物很多,最為著名的是塞內(nèi)加、奧勒留、愛比克泰德。三人的身份頗為懸殊:奧勒留是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而愛比克泰德生來就是奴隸,且身有殘疾;塞內(nèi)加是暴君尼祿的老師,后來被賜死??梢哉f,斯多葛主義并非一個階級、一個職業(yè)或者一個特定人群的哲學(xué),而是面對人類普遍困境的哲學(xué)。一個人生逢盛世,未必就能有盛世感。奧勒留貴為羅馬帝國的皇帝,一輩子勤勤懇懇,為國家當(dāng)‘消防隊員,不停地轉(zhuǎn)戰(zhàn)于邊境,幾乎沒有個人的時間??梢哉f,他是一條‘盛世犬,《沉思錄》就是他在戎馬生涯的空隙寫給自己的字條。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什么呢?奧勒留認(rèn)為是內(nèi)心的寧靜(tranquility)。他說:‘人們尋求隱退自身,他們隱居于鄉(xiāng)村茅屋、山林海濱,你也傾向于渴望這些事情。但這完全是凡夫俗子的一個標(biāo)記,因為無論什么時候你要退入自身,你都可以這樣做。因為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特別是當(dāng)他心里有這種思想的時候,通過考慮它們,他馬上進入了完全的寧靜。我堅持認(rèn)為:寧靜不過是心靈的井然有序。

        “斯多葛主義之所以能夠找到寧靜,前提是能夠進行一個重要的二分:可以改變的和不可改變的。愛比克泰德(約50年—135年)后來將之改為三分:可控的、不可控的和絕對不可控的。換言之,人有改變自己和改變世界兩種方式。當(dāng)無法改變世界時,只能改變自己。這是古代智慧的一條默認(rèn)原則。愛比克泰德用一個比喻說明了這一點:我們登上并非我們所選擇的舞臺,演出并非我們所選擇的劇本。所以,人生不能入戲太深,自以為是整個舞臺的導(dǎo)演;也不能出戲太多,徹底停止表演。那種‘若即若離感最為重要。因而,斯多葛哲學(xué)并非教人出世或者佛系,而是有一種入世的淡定與從容感。20世紀(jì)美國神學(xué)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1892年—1971年)曾經(jīng)在20世紀(jì)30年代寫下一段禱文:‘上帝,賜予我寧靜,讓我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賜予我勇氣,讓我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賜予我智慧,讓我明辨兩者。這段話明顯受到了斯多葛主義的影響。

        “其實,中國古人所說的‘盡人事,聽天命和斯多葛主義有頗多相似之處。從這一角度而言,哪吒(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喊出那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過于狂妄。如果命全部由我,那就不是命了。所謂‘天正是古人對超越個人、不可掌控之世界的統(tǒng)稱。‘知天命并非宿命論,而在于知道可為與不可為的界線。想要控制不可控的東西才是焦慮的來源:‘當(dāng)我看到一個人處在焦慮不安時,我就會對自己說,這個人想要的能是什么東西呢?因為如果他未曾想要不在他控制范圍內(nèi)的東西的話,那他怎么還會焦慮不安呢?(愛比克泰德《哲學(xué)談話錄》)

        “電影《死亡詩社》中基丁先生在第一節(jié)課中就教了學(xué)生們一句話‘Carpe diem。這句拉丁諺語很多時候被錯誤地翻譯為‘及時行樂,其實它帶有很強烈的斯多葛主義色彩,應(yīng)當(dāng)被翻譯為‘活在當(dāng)下?,F(xiàn)代人活在過去,活在未來,唯獨沒有活在當(dāng)下。有人可能會問,‘活在當(dāng)下幾乎是現(xiàn)代人的座右銘了,為什么說唯獨沒有活在當(dāng)下呢?按照斯多葛學(xué)派的理解,‘活在當(dāng)下最為重要的心緒以及思維是對當(dāng)下事物的高度關(guān)注。你有沒有遇到過以下這種情況:你在下班前突然接到上司委派的一項任務(wù)。一類人會反復(fù)地想,為什么上司會在這個時候把這個任務(wù)派給我呢?是不是我之前因為什么小事得罪了他,或者沒有處理好和同事的關(guān)系而被‘懲罰?諸如此類,都是在想事情的‘因,也就是在念及過往,而不是關(guān)注手頭的這件事情本身。另一類人則會想著趕快完成手頭這件事情——完成之后就可以和朋友聚會、出去玩或者宅家打游戲了……這樣的人也不是在想手頭的事情,而是在憧憬未來,想象尚未到來的‘果。過于執(zhí)著于過往和未來,都會導(dǎo)致忽略當(dāng)下,在做事情的時候心不在焉?;瓴皇厣?、神形離散大致就是現(xiàn)代人的一個寫照。所以說,人們?nèi)缃褡钚枰氖恰?,關(guān)注、沉浸于當(dāng)下。

        “是什么讓我們精神渙散,不能聚焦當(dāng)下?有很多方面的原因。近幾年逐漸“綁架”了我們的社交網(wǎng)絡(luò)可能是其中一個,其特殊的短文字和短視頻表達方式加劇了時間和感受的碎片化。社交網(wǎng)絡(luò)在‘綁架我們的同時,也為我們建造了一座‘信息繭房:每個人都在用自己喜好的信息為自己打造并日漸加固一座專屬于自己的監(jiān)牢,我們的一生就是找到這座監(jiān)牢并想方設(shè)法翻越它。

        “除了社交網(wǎng)絡(luò),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連續(xù)劇,比如最近走紅的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guān)系》,我追看了幾集,就被‘綁架了,浪費大把的時間追看這個劇。該劇講述因為艱難的人生重負(fù)而拒絕愛情的精神病院護工,和因為本質(zhì)性的缺陷而不懂愛情的童話作家的愛情故事。兩人相遇后治愈彼此的傷痕,如同奇幻的童話一般。金秀賢在劇中飾演精神病院護工文康泰,他從小父母雙亡,獨自照顧罹患自閉癥的哥哥,過著犧牲、奉獻的日子。他沒有偉大的夢想,也不寄望于自己的人生能好轉(zhuǎn),只希望能以護工的微薄工資和哥哥一起吃飽、睡安穩(wěn)。女主角“金秀賢”雖然是精神病人,但沒關(guān)系。每當(dāng)以搜集素材之名,打開《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guān)系》時,就被吸引了,不知不覺,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過去了。雖然是精神病但‘只要她美就沒關(guān)系……明知這是編劇瞎編,還是被套住了。

        “現(xiàn)代人極容易不耐煩。如果不能在10秒鐘時間里抓住一個人的眼球,可能就永遠(yuǎn)無法再讓他關(guān)注了。所以,我們不得不將‘巧言令色發(fā)揮到極致。但是我相信每個人都體驗過那種心境:當(dāng)你集中精神做事時,比如跑步、聽音樂、練字,或者非常投入地閱讀、做手工、做家務(wù),會出現(xiàn)一種‘物我兩忘的感受——忘記了周圍的環(huán)境,也忘記了自己的存在。現(xiàn)代心理學(xué)上將之稱為‘心流。這就是‘活在當(dāng)下的明證。簡而言之,要達到‘活在當(dāng)下,你做的事情往往是非功利的、不計回報的。不把一件事當(dāng)作手段,而是當(dāng)作目的本身(self-purpose),‘當(dāng)下才會出現(xiàn)。正如奧勒留所說:‘行動不可遲緩,言談不可無序,思想不可散漫……要注意不要過分忙碌,以至于沒有自省的時間。要成為一名‘活在當(dāng)下的斯多葛主義者,這一過程是否非常漫長、艱難?其實,有時候只要抬頭望天,你就已經(jīng)是一個斯多葛主義者了。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F(xiàn)代學(xué)術(shù)工業(yè)中的學(xué)院哲學(xué)多是‘為人之學(xué),而斯多葛主義卻是‘為己之學(xué)。斯多葛主義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塞內(nèi)加(公元前4年—公元65年)就說過:‘哲學(xué)不是大眾的職業(yè),也不是為了自我宣傳。它關(guān)注的不是言語,而是事實。它不是為了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度過一天,并消除閑暇時的無聊感。它塑造并建立人格,安排生活,規(guī)范舉止,顯示一個人應(yīng)該做什么,一個人應(yīng)該放棄什么,在一個掌舵人的控制之下,在危險的海洋中保持正確路線。沒有它,沒有人無憂無慮。一天中的每個小時都會出現(xiàn)無數(shù)情況,需要征求哲學(xué)的意見?!盵3]

        看來,張若虛算得上一個一名“活在當(dāng)下”的斯多葛主義者,他寫的詩也屬于典型的“為己之詩”。我在給學(xué)生講課的時候,有一個更通俗的解釋:所謂斯多葛主義者,他必須首先是個“純棉主義”者。什么叫“純棉主義”者?就是說,最原始、最樸素的東西,反而最有魅力,最貼心。我上大學(xué)那時,同學(xué)中流行穿“的確涼”衣服、“尼龍”襪子,后來被套也流行“太空棉”,反正,一切帶有故鄉(xiāng)烙印的東西都是土氣的、不時尚的、非“高大上”的。穿有型有款的衣服,才顯得有派。近些年,見識了綾羅綢緞和金銀首飾,才終于懂得純棉的衣物最舒適、最貼心。想起小時候跟著父母一起摘棉花的日子,記得新摘的棉花還不是特別干爽,聞起來有一股棉株的草木清香,還有一絲秋陽的味道?,F(xiàn)在再看到衣物標(biāo)簽上“100%棉”的字樣,總會下意識地摩挲。那才是親切的味道,故鄉(xiāng)的味道。穿純棉衣物時,感覺返璞歸真,渾身上下都舒適、散發(fā)著棉花的清爽氣息。終于不再浮躁,終于明白寶馬雕車、豪宅名牌、華服珠寶都不過是過眼煙云。純棉相伴、素面朝天,踏實,簡約。摒棄綾羅綢緞和金銀首飾,選擇“純棉主義”, 放慢生活節(jié)奏,節(jié)制生活欲望,習(xí)慣并享受孤獨,這就接近斯多葛主義了。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圈子就是這樣,他遠(yuǎn)離了大家,所以大家也自然地遠(yuǎn)離了他。張若虛與賀知章同為“吳中四士”,而且名揚上京,可《全唐詩》僅收錄了張若虛兩首詩歌,而非如同賀知章一般的待遇,被收錄了十九首。這是為什么呢?唐人鄭處誨在《明皇雜錄》中說:“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祖詠、張若虛、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誕而然也?!?/p>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春江花月夜》有一個很不好聽的名字,叫做:宮體詩。宮體詩是什么呢?就是太子在宮里面,無聊時專門寫宮中女子的各種形態(tài)的,怎么睡覺啦、怎么化妝啦、怎么流汗啦、怎么抹口紅啦等等,給人的感覺,格局狹小,要么脂粉氣過濃,要么格調(diào)不高。甚至,有點黃,有點無聊,有點空虛,總之,絕對和“詩言志”的審美取向背道而馳。唐代的大詩人陳子昂,特別受不了宮體詩,他甚至“獨愴然而涕下”。但“宮體詩”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里,突發(fā)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shù)生命?!洞航ㄔ乱埂肥菢犯肚迳糖o·吳聲歌曲》舊題。創(chuàng)制者是誰,說法不一?;蛘f“未詳所起”;或說陳后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

        在長達七百余年的詩史長河中,張若虛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他是寂寞的。李白也好、蘇軾也好,都未提到過張若虛這個前輩,干脆未置一詞,而是選擇了沉默。盡管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頗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跡;李白《把酒問月》中詩句“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則分明是模仿張若虛的詩了。要說他不知道張若虛和他的詩,那是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的吧。

        這僅僅歸因于“文人相輕”又似乎過于簡單了。如果是“文人相輕”,又怎么解釋李白對寫下七律《黃鶴樓》的崔顥的嘆服、蘇軾對婉約纏綿的秦少游的推崇呢?這不禁使我想到歌德對三流音樂家澤爾特的完全信任,卻對偉大的貝多芬視而不見。我記得,早在2006年,有個名叫“莊曉明”的網(wǎng)友,他的一番話解開了我的部分疑惑:這是一個頗值得玩味的現(xiàn)象,顯然,這幾位大詩人所推舉的對象,都不能對他們的天才提出挑戰(zhàn),動搖他們的位置,他們完全可以用寬容的心態(tài)而對之。況且,在喜以詩才炫勝的中國古代,以自己才華的短處,與贊美對象的擅長打個不分勝負(fù),也是一件令人愜意的事。無論多么偉大的詩人,他首先是一個具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可以想象,李白也好、蘇軾也好,他們初觸《春江花月夜》的瞬間,一定會有一種被電流擊中的感覺,并發(fā)出“既生亮,何生瑜”的嘆息。這里,我們必須充分理解“明月”對于中國詩人的特殊意義,在中國詩史中,詩人所詠嘆的對象,以明月為最多,亦最佳,明月實際上已成了大自然,或人類所面對的整個宇宙的象征,“明月詩人”亦成了中國詩人所向往的最高桂冠,在這一原則問題上,天才而自負(fù)的李白、蘇軾當(dāng)然都是不會拱手相讓的,最合適的選擇,自然是沉默。但在歷史最終饋贈給人類的這三大“明月詩人”中,李白的明月最雄奇飄逸,蘇軾的明月最富于情思,而張若虛的明月則是懸得最高的——他不僅以自己的“孤篇”蓋全唐,他甚至已成了一種象征:一個詩人,與他的整個世界的全部努力,就是為了最終成就一首偉大的詩篇。

        博爾赫斯在他的一篇精彩隨筆《論惠特曼》中曾寫道:一直存在著兩個惠特曼,一個是由一生枯燥乏味的日子構(gòu)成的凡俗肉軀,另一個則是由詩歌的天國般的宇宙所提煉出的偉大象征。而后者在本質(zhì)上,可能更接近真實。

        從前車馬都很慢,一輩子只夠?qū)懸皇自?。張若虛僅留存一首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首僅為文史研究者知曉的《代答閨夢還》,這簡直是造化弄人。

        張若虛僅留存兩首詩。有人說,這恐怕是散佚了吧。在“江湖多風(fēng)波,舟楫恐失墜”的古典時代,詩人作品的散佚,應(yīng)屬正?,F(xiàn)象。然而,同為唐朝著名詩人,李白作品散失十之八九,至今仍有九百余首流傳,連清心寡淡的山水詩人孟浩然,亦傳下了二百余首詩歌,何以張若虛獨受此重大打擊呢?

        關(guān)于張若虛的生平,《全唐詩》僅有寥寥數(shù)語:“張若虛,揚州人,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吳中四士?!睂τ诎冢宜欢?,至于賀知章、張旭,當(dāng)然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張若虛當(dāng)時能與此輩并提,性格特征、行為舉止上,一定有不俗之處,從《春江花月夜》所透露出的氣質(zhì)分析,張若虛應(yīng)與激情迸飛、外向型的賀張輩相反,以內(nèi)傾的沉思、哲人的孤僻而引時人注目。無疑,這一性格特征,在出版業(yè)和傳媒均不發(fā)達的古代,對詩人并非幸事,遑論李白,即使方正拘謹(jǐn)?shù)亩鸥?,也會懷揣詩章,壯游天下,四方拜謁,博取詩名,并有助于自己詩篇的流布。因此,許多平庸的詩句,都能在《全唐詩》中占有醒目的篇幅。而作為偉大的哲學(xué)詩人,張若虛的精神世界是自足的,他完全陶醉于向著宇宙、向著時間的發(fā)問,傾聽著詩行間那迷人的回響。他充分體味著作為一個詩人的無窮樂趣,而他也必然離世俗的世界愈來愈遠(yuǎn)。盡管,他曾以最初的“文辭俊秀”,如《代答閨夢還》一類的作品名聞當(dāng)時,但從同代詩人中,竟尋不到一首與他“唱和”的詩作這一罕見的情形,可論證他徹底地孤獨。與王維們的終南捷徑相反,他成了一個真正的隱士,完全生活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然而,我?guī)缀跏且砸环N愉快的心情,想象著那樣一個“清晝猶自眠,山鳥時一囀”的世外生活:只有當(dāng)晚風(fēng)吹拂的時候,詩人才款款醒來,與星辰一同睜開眼睛。水井邊洗漱后,他背著手,在屬于自己的庭院獨自徘徊,伴著縹緲如孤鴻的身影。此時,他的心境是滿足的,他已進入中年,已完成了偉大的《春江花月夜》。涼風(fēng)如水,拂過竹籬,拂動水藻一般的松影,而松隙漏下的銀輝,仿佛星空來訪的故人的視線,與他交換著魚兒一般的語言。時間就這樣靜靜地流逝,直至夜涼將他喚醒,才發(fā)覺庭院的階石,已不知何時落下一層霜色,仿佛遠(yuǎn)行的故人的履痕。于是,他匆匆回到房間,他要攫住這時間偶然漏下的清輝。他案頭的文字在閃亮著,在一個又一個的夜晚累積著,它們的亮度,已欲與窗外的星空并高,與時間抗衡——時間開始嫉妒了,它要收回它曾經(jīng)慷慨饋贈的一切。終于,由于一個偶然事件,極有可能遭遇了《紅樓夢》的命運,他孤獨的案頭默默壘積的《張若虛詩集》,悲劇性地散佚了。

        如同歷史上的許多偉大的作家一般,曹雪芹和張若虛都遵從了命運的安排,將自己的身世隱入了宇宙的迷霧,隱入了自己永恒的作品中,仿佛曹雪芹、張若虛這兩個“肉軀”從未存在過,只是某種宇宙的符號,在某個神奇的時刻,啟動了一下嘴唇,又復(fù)歸于空茫之中。他們之間所不同的是,《紅樓夢》一直尾隨著影子一般的續(xù)書,而《張若虛詩集》的殘缺,則無人能續(xù),或不可能有續(xù)。能彌補,或正在彌補那一片千古遺憾的,只能是無邊無際的月華,和不舍晝夜、浩浩東流的江水的韻律,在這一意義上,張若虛又幸運于所有的古典詩人。

        所有的失去,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今天,言必稱張若虛,我們真懂他嗎?他為什么和同時代的所有人都不同,為什么發(fā)出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樣的慨嘆?流傳千載的“春江花月夜”到底是什么樣的景象?“吳中四士”中的張若虛是一位怎樣的詩人?歷史上的古瓜洲又是何等繁華?

        在古代傳說中,俞伯牙聞知鐘子期已故,痛失知音,凄愴之余,作琴曲《吊子期》以祭知音,從此伯牙絕弦,再不復(fù)彈。這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非常激動人心,一方面證明了識真之不易,知音之難遇;而另一方面,則又表達了人類對真之被識、音之被知的渴望,以及其不被識不被知的痛苦和絕望。當(dāng)一位詩人將其心靈活動轉(zhuǎn)化為語言,訴之于讀者的時候,他是希望被人理解的,但這種希望往往并不是都能夠?qū)崿F(xiàn)的,或至少不都是立刻就能夠?qū)崿F(xiàn)的。有的人及其作品被淹沒了,有的被忽視了,被遺忘了,而其中也有的是在長期被忽視之后,又被發(fā)現(xiàn)了,終于在讀者不斷深化的理解中,獲得他和它不朽的價值。

        《春江花月夜》全詩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韻,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字雕句琢,形式與內(nèi)容完美結(jié)合,對個人生命經(jīng)驗上升到宇宙意識的哲學(xué)思考,使這首詩無愧于“蓋全唐”的美譽。

        同名當(dāng)代昆曲《春江花月夜》,于2015年6月在上海大劇院首演??催^這部當(dāng)代昆曲的朋友都知道,昆曲《春江花月夜》唱出了的張若虛的悵與惘。

        當(dāng)代昆曲《春江花月夜》所講的故事,其實是關(guān)于張若虛的“傳奇”。故事橫跨唐朝由盛及衰的半個世紀(jì),穿越人、鬼、仙三界。唐中宗神龍二年,新科進士張若虛和他同學(xué)、“草圣”張旭,兩個人一同在上元節(jié)明月橋畔游玩,張若虛邂逅名門閨秀辛夷。辛夷年方二八,貌美如花,是一個官宦人家的千金。這對才子佳人,一見鐘情,約定第二天賞燈時分鵲橋再會。不料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當(dāng)天夜里,張若虛未及傾訴衷腸,卻被鬼卒錯拘而亡。

        由于愛愿未了,張若虛在陰間折騰10年,成為閻羅殿上的“釘子戶”,拒絕投胎,怕再世為人后忘了舊愛,堅決要見辛夷一面。他的一片癡心,打動了在冥界修道的少女曹娥。在曹娥的勸說下,鬼府天子秦廣王準(zhǔn)許張若虛魂游人間,再看一眼辛夷。此時,辛夷已做人婦8年,但她心心念念“若虛哥”、年年上元節(jié)都到橋頭悼念張若虛。此情此景,讓張若虛悲喜交加,唏噓不已。但人鬼兩隔,難以讓辛夷感應(yīng)。得道成仙的曹娥見此,再次相助,親去蓬萊,求得仙草,讓張若虛還生。

        曹娥幫他遂了心愿。唐肅宗至德二年,27歲、仍然青春英俊的張若虛死而復(fù)生,與66歲的老婦辛夷,終于在明月橋下相逢。時空穿越,人鬼相戀。倆人撫今追昔,在百感交集中共同吟出千古絕唱《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曾被中國當(dāng)代著名音樂家彭修文改編為民族管弦樂曲。

        也許他一生默默無聞,用盡畢生的精力,只為綻放自己剎那的芳華。

        也許,《春江花月夜》太高了,竟沒有人改編成流行歌曲?!肮缕w全唐”,被冠以如此高絕評價的詩歌,他筆下那片空靈徜徉的《春江花月夜》,反而沒有歌手輕易去碰了。倘若真的被改編成流行歌曲,誰來唱比較好呢?我首先想到了蔡琴?!笆钦l在敲打我窗,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我特別鐘情蔡琴醇厚的歌聲,她的聲音是獨一無二的。在深夜里聽她的歌,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感覺歌聲的背后有那么遙遠(yuǎn)的情懷。

        年華易逝,我聽蔡琴唱的老歌就像飲一杯陳年老酒,醇厚依舊。

        《春江花月夜》字字珠璣,核心的追問在這兩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浩瀚宇宙的大葫蘆里,到底裝的是什么藥呢?這兩句詩穿過油膩的煙火,令人精神一振,也使得奔騰的唐詩大河有了另一個方向,使得一首詩超越了詩,而抵達了另一個高度——哲學(xué)的高度。

        好了,咱們不饒舌,一起欣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吧——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落月,一作:落花)

        詩用今天的話來說,大意就是——

        春天的江潮水與大海連成了一片,海上升起的一輪明月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月光照耀千萬里之遙,哪里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呢?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水上的陸地流淌,月光照著開滿野花的樹林、好像白色透明的小冰粒在閃爍。

        飛霜漸漸凝結(jié),白沙悄悄隱沒在月色中。

        江天一色、沒有一點灰塵,明亮的天空中獨懸一輪孤月。

        江邊上是什么人最早看見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照到人呢?

        人生一代一代地?zé)o窮無盡,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總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停地送別流水。

        一片白云如游子悠悠離去,家中的婦人一定不勝憂愁。

        誰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舟在漂泊?明月照耀的樓上誰在思念誰?

        可憐樓上的月光徘徊,離人的梳妝臺上已經(jīng)布滿灰塵了吧。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和月亮對望卻不知對方音信,愿追逐月光而去到伊人身邊。

        鴻雁長飛、飛不過這片無盡的月光(即書信送不到),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里夢見花落閑潭,可惜春天已過了一半你卻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江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yuǎn)。

        不知道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月生月落、搖情滿江樹。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何等氣象,僅此數(shù)句,已足以使一個詩人永生。

        起始四句,描寫的是江景,是春江之景。他眼中的春江之景是:江潮連海,月共潮生。江流千萬里,月光隨波千萬里;江流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張若虛使用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營造了一幅明月孤懸、春潮澎湃、夜野無垠的遼闊深邃畫面。畫面中,春潮漲起,與大海相平,一輪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隨波流動,輕灑銀輝,如同《莊子·齊物論》所言,“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鼻宕鷷嫾殷沃毓庹f:“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睆埲籼撛谌粘K貥愕臄⑹轮?,將這些瑣碎的春、江、花、月、夜,將這些景與物,娓娓道來,串連成珠,化蛹為蝶。

        有個研究潮汐的水利專家說,一方面,春天的長江必然有汛水,上游以及雪山上的冰雪融化,到了春花盛開的時節(jié),這個汛水正好流到了長江中下游;另一方面,張若虛盡管不知道潮汐的原理,但他也告訴我們:“海上明月共潮生”也就是說,那個潮水是跟著明月從海上來的。試問:那不是潮水又是什么呢?實際上,張若虛想要看的,也正是這種江流與江潮的大碰撞。

        這個屬于科學(xué)層面的問題,我們還是接著說文學(xué)。

        他描寫春江之景,先從一個遠(yuǎn)景開始,然后逐漸往回拉,拉到“千萬里,何處無”這個熟悉的景色,回到自己的眼前。“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就是遠(yuǎn)景。張若虛是揚州人嘛,揚州在唐代是長江的入海口。所以,他晚上像往常一樣,在自己家門口的江邊散步,就能看到“春江潮水連海平”的景象。這是再熟悉不過的景象,為什么他從前沒有寫詩?現(xiàn)在看到了才寫詩呢?因為,這一天,他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之前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起來,就好像你和你一起生活了多年的人,他就在你對面,突然有那么一天,你感覺他很陌生,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而這個陌生,帶給自己的沖擊是巨大的,于是就有了表達的欲望和沖動。前面我們說了,想想陶淵明,他辭官回農(nóng)村老家種田,家里有五棵柳樹,抬頭不遠(yuǎn)處就能看到南山,每天都能看到南山。可是,他為什么有那么一天,寫詩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呢?這是因為,他突然有那么一個時刻,突然發(fā)現(xiàn)眼前的南山,有邂逅之感,陌生起來,激蕩起心中的激情。

        張若虛寫春江之景,就是因為他對眼前熟悉的景色突然感覺陌生,于是動情,于是就有了書寫,正如六祖慧能所說,“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綠水本無憂,因風(fēng)皺面?!边@種體驗,甚是奇妙。

        和“熟悉的陌生性”相對應(yīng)的,是這“遙遠(yuǎn)的相似性”。我想起了霍金的一句話。一位記者問霍金:“您這輩子有沒有被什么事情感動過?”霍金認(rèn)真地想了想,說:“遙遠(yuǎn)的相似性?!本拖褚欢湫窃聘硪欢湫窃?,一個黑洞跟另一個黑洞,這兒的地脈跟那兒的地脈,他們之間表現(xiàn)出的相似性讓他感動。因為相似,戰(zhàn)勝了遙遠(yuǎn)。

        一個久未見面的朋友發(fā)微信說:中午加班沒回家,在一小吃店聽到一對進城農(nóng)民工夫妻的對話。大意是,妻子為省錢讓丈夫吃稀飯(蒸餃),丈夫想炒個菜吃干米飯,說干苦力喝稀飯容易餓。最后,盡管心有不愿,丈夫還是屈從了妻子?,F(xiàn)在想來,朋友圈里,個別炫耀山珍海味、文藝范兒的人,也許是一種假象,也許只是為了炫耀……

        我看了,心生共鳴,感慨“遙遠(yuǎn)的相似性”。另一個朋友發(fā)微信說:半夜醒了。就失眠了。二刷了電影《春潮》,封面上說:“你和母親的關(guān)系,就是你和世界的關(guān)系?!蹦赣H的“三觀”會深深影響下一代,甚至幾代人。一個明事理的母親會帶來家庭的和諧美滿。作為新手媽媽的我,任重道遠(yuǎn)。

        很多初為人母者,同樣生出“遙遠(yuǎn)的相似性”感慨?!八谷巳舨屎?,遇見方知有。”有人說,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有很多跟你相似的人和事,只是你不知道罷了,也許吧。當(dāng)然,現(xiàn)實生活中“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人也不少。比方說,有一個相識多年的文學(xué)圈的朋友,有一天忽然在微信上問我:怎么最近都看不到你的消息了?我這才意識到,我把自己“屏蔽”了。自我“屏蔽”的理由很簡單,我主動遠(yuǎn)離了那個所謂的圈子。我覺得,我用哲學(xué)的眼光看問題,和用文學(xué)的眼光看問題,這兩者得出的結(jié)論完全是南轅北轍。還是不打擾人家為好。舉個例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家都知道這是詩人海子的詩。海子,15歲考入北京大學(xué),是個少年詩人。海子在15歲那年就開始發(fā)表詩歌。北大畢業(yè)之后,他被分配到中國政法大學(xué)教書,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收入穩(wěn)定,有無限美好的前途,可以說令很多人羨慕了??墒牵麉s選擇了在25歲那年、以最慘烈的方式,到山海關(guān)臥軌自殺。家中的老媽媽,為此哭瞎了雙眼。他的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廣為流傳,題目非常浪漫,那么詩情畫意,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一定是個心情非常亮麗的人,想不到他是一個有心理疾病的人。

        2020年有個口碑很好的國產(chǎn)懸疑網(wǎng)劇,名字叫《隱秘的角落》,該劇改編自紫金陳的懸疑小說《壞小孩》。小說講述的是三個小孩無意間撞見一起殺人事件后,開始敲詐勒索、“買兇殺人”,并以精心策劃的謊言騙過所有人?!秹男『ⅰ烦霭鏁r曾引發(fā)不小的討論,因為無論是題材還是尺度,對于中國懸疑小說都有所突破?!峨[秘的角落》通過種種細(xì)節(jié)埋下伏筆,拋給觀眾的,有兩個故事版本:你是選擇相信美麗的童話,還是選擇殘酷的真相?當(dāng)父親終于下決心做一個合格的父親時,兒子已不再是曾經(jīng)的兒子——“黑暗”開始浸染他原本純潔的人格。究竟是什么時候,“隱秘的角落”的陰影悄然擴大,直至占據(jù)一個孩子的內(nèi)心?孩子內(nèi)心有“隱秘的角落”,這并不可怕,只要家長給予孩子強大的愛、信任與支持,包容他、接納他,孩子就會學(xué)會與陰影相處,內(nèi)心陽光普照。只可惜,不少成年人不僅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時反倒成為孩子內(nèi)心陰影的一部分。《壞小孩》結(jié)尾,朱朝陽日記最后一行字寫著:“好想做一個全新的人啊”。這是他真實的想法,也是每一個“壞孩子”真實的想法。

        健康是個寬泛的定義,一個人不僅要身體強壯、沒有病,還要心理健康和有良好的社會適應(yīng)能力,才行。擁有健康不一定擁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必定失去一切。

        說回詩人海子。在醫(yī)生的眼里,他有心理疾病,是個患者,應(yīng)該接受輔導(dǎo)和治療;而在作家、詩人的眼里,他是一個天才。醫(yī)生和作家怎么在這個問題上交流呢?我在給傳媒專業(yè)的學(xué)生上課時,就注意到一個問題:媒體人,有很多優(yōu)點,但也比較容易敏感,由一點就聯(lián)想到面,容易被個案的情緒“感染”,不像讀哲學(xué)的學(xué)生那么深入。情緒如果總被新聞個案的情緒感染,那屬于“入戲太深”吧。他們思考問題,往往停留在淺層面,能夠深入到哲學(xué)層面看問題的,不多。

        每天,太陽都會高高升起。每天,都會見一樣面孔的人。一樣的太陽,不一樣的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隨著年齡的增加,很多人和我的感覺一樣,越來越愿意向與我們相似且相知相惜的人聊天、拉近友情、相約去飯店大快朵頤,然后由衷感喟一聲“相見恨晚”。

        原來我們并不孤單,只是各自散落天涯,等待著相見的那一刻。

        說話張若虛寫了四句春江之景后,開始描寫春江月夜?!敖魍疝D(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這幾句,就是寫春江月夜。面對煙波浩渺的大江,你可能不會有王維《送別》詩中所寫的那種“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平靜,心情會隨著波濤起伏,這叫觸景生情。你是否感到,似乎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勾起人心中最隱秘、最美麗、最憂傷的情感。這便是“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一語所傳寫的意境。月照春江,在這美妙的夜幕之下,可以是江流,可以是星月,可以是花林,可以是一切。

        張若虛看著眼前的月光蕩滌世間萬物,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白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感覺眼前,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無塵的世界。言外之意,這現(xiàn)實的世界太污濁了?!翱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憋w霜漸漸凝結(jié),白沙悄悄隱沒在月色中。飛霜、白沙,那么細(xì)小輕微,不覺、不見。

        “空里流霜不覺飛”,月光像白霜一樣從空中流下,感覺不到它的飛翔。

        我特別喜歡“空里流霜”這個意象,他將月光描繪得如此夢幻。霜是凝結(jié)于大地的“有形之物”,月光是彌漫天空的“無形之物”,但在張若虛的剎那的藝術(shù)直覺中,“有形之物”在飛——月光好似真的在“流”、在“飛”、在“徘徊”。那柔情的月光,如流霜,如薄霧,似飛霰,似寒水,濾盡塵囂,將天上人間化作通體透明的光明的宇宙、詩的宇宙。

        寫完了春江之景、春江月夜,張若虛很自然地轉(zhuǎn)到思古幽情,神明天啟的詩句、聯(lián)袂而至,幾乎使我們屏住了呼吸:“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此時,他感到自己易朽的軀體,如同一葉扁舟,被潮水的韻律推涌著,在水天一色的月光里,飄向一個永恒的境界,載著人間的情愛,思念,期待。

        張若虛以有我意識呈現(xiàn)無我之境,用無我之態(tài)思考感悟月夜星空,從中一窺宇宙浩瀚。正如王國維于詞人及詩詞的評價所言,“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p>

        張若虛思考的是宇宙問題,思考的是人生的漂泊感或孤獨感:“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樣的詩句,我稱之為“創(chuàng)造性天真”,它具有宇宙全息性。按照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法,這也叫“神思”。所謂“神思”,就是:“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唯其如此,詩人被稱為“通靈人”,具有某種透視能力,可以同時把世界的眾多事物的視像與幻像聯(lián)系到一起。

        “創(chuàng)造性天真”,是詩人的一個重要特性,那些不失傲慢和原始野性的詩人,才更能擁有“創(chuàng)造性天真”這種天賦。什么是傲慢?比如說,遠(yuǎn)古有《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這就是古代樸素的詩。在需要歌頌圣明的時代,先民在此顯示的語氣中,就透露出一種卑微的傲慢。再比如說,《詩經(jīng)》開篇《關(guān)睢》:“關(guān)關(guān)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痹娭芯筒皇欠N原始野性,即使面對古圣人的道德訓(xùn)誡。

        在張若虛之前,詩人們一談人生,一感慨,就是那句“人生如夢”,他別開生面,他的氣象更開闊,他一上來就叩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彼匪莸氖侨酥酢⒃轮?、宇宙之初。這是一個宏大而古老的疑問,其實是個永恒的哲學(xué)命題,誰也無法回答。你看,這就是張若虛,那個破不了“我執(zhí)”的張若虛:一個人,沒有同類。

        面對月光下無限空蒙的宇宙,張若虛的沉思,寫出了人的漂泊感或孤獨感,從而直接觸及人生的本源。這是《春江花月夜》真正的魅力所在。曹操的《短歌行》中也有類似的漂泊感:“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碧諠摰摹峨s詩》中則這樣寫道:“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隨風(fēng)轉(zhuǎn),此已非常身?!边@種漂泊感或孤獨感已然超越魏晉時代,而使我們直接觸及人生的本源。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有一種孤獨感,但沒有張若虛的漂泊感。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好就好在這幾句:“年年歲歲無窮已,歲歲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睍r間永是流逝,寂寞和孤獨也永遠(yuǎn)相伴。人在世間,終是一個漂泊客。什么時候才能回“家”呢?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銀色的月光、淡淡的憂思和靜靜的春江水,不由想起人生的離合悲歡,喟嘆人生苦短、世事變遷。

        思考宇宙問題,還得回到人。接下來,張若虛就轉(zhuǎn)向了寫人?!肮略隆鄙星摇按恕保螞r游子、思婦?他想象“誰家今夜扁舟子”,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張若虛生漂泊無定的旅“愁”,于是相思“何處明月樓”。

        什么是境界?這就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倍熬撤仟氈^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一句,這里的“青楓浦”不是地點,而是寫苦悶時的一種“對面寫來”的寫法,比如古人在想念家鄉(xiāng)的親人時,不說自己思念之苦,而說對方想自己想得很苦。像杜甫的詩《月夜》中,“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杜甫說戰(zhàn)亂中自己被困在長安,家中的小兒女該是多么想念我啊?!扒鄺髌稚喜粍俪睢币彩沁@種寫法,他不說自己愁,而是說“青楓浦”愁。楓是一種秋天樹葉變紅的樹;浦是水濱灘岸?!扒鄺髌帧本腿趨R了《楚辭》的意境:“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曩鈿w來,哀江南?!保ā墩谢辍罚白咏皇仲鈻|行,送美人兮南浦。”(《九歌·河伯》)

        如果你愿意,我就永遠(yuǎn)愛你。如果你不愿意,我就永遠(yuǎn)相思。夜是一泓深邃的水潭,足以裝載簌簌的離愁。明月樓上的思婦和水底的魚龍啊,都在思念,都有心思。思婦在樓上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隨而形影不離,照著她的妝鏡臺,照著卷簾,照著搗衣砧……她可以卷起“玉戶簾”,卻卷不去月光;可以拂凈“搗衣砧”,卻拂不掉月色。她想隨月光飛去離人身邊,然而鴻雁不可傳書,魚龍不可捎信。游子在夢中看見落花,意識到春天已過去大半,還家的歸期未卜,夢醒時,眼睜睜地看著“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溶月復(fù)西斜”,落月西斜,時光不斷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似流逝的長江水。然而碣石、瀟湘,水遠(yuǎn)山遙,怎能乘月歸家?

        春江花月夜將盡了,斜月藏入海霧中,天南海北,無限路途,游子的心墜入了人生的迷霧中。他只有看著落月,將滿懷愁情借落月余暉灑在江邊的樹上……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年年歲歲,月是終古不變,而對月之人卻代代更替,無窮無盡。一輪孤月徘徊,永恒地注視著一切,靜默不語,它究竟等待誰呢?月光下,只有江水的流動。

        江月有恨,流水無情。一種相思,兩地離愁。

        人世間,又有多少男女相思、離愁別恨?有多少思婦在對月傷懷?

        日日思君不見君,兩人相隔異地,不能聲息相聞,盡管如此,思婦仍相信,此時一定會有另一個人和她一樣,共對明月寄托相思,于是她把托月寄情變成“愿逐月華流照君”。雖然未必能達成愿望,但這句詩中有一股不屈的力量,這就是詩的力量。大家都熟悉漢樂府《上邪》中的詩:“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里面就有一股力量,非常堅定。還有,《詩經(jīng)》中有一篇《擊鼓》,其中有兩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這個愛情的盟誓,一樣有著詩的力量。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月光照著她,也照著遠(yuǎn)方的離人。他們,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yuǎn)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里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俺咚卦隰~腸,寸心憑雁足?!毕蛞詡餍艦槿蔚聂~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魚龍:這里是偏義復(fù)詞,龍字無義。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里面說:“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焙笠贼~書指書信?!棒~龍潛躍水成文”,水成文,也就是虛幻同水花之意。

        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yuǎn)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失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除了凄苦,還有寂寞。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那是“無限路”: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離情無著無落,一如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郁郁寡歡的樹林之上……

        “碣石瀟湘無限路”,碣石與瀟湘,是兩個有著不同意蘊的特殊的詩語:碣石是在北地,瀟湘屬于南國。建安十二年(207),魏武帝曹操領(lǐng)兵出擊烏桓,秋日凱旋時,登臨碣石,遙望大海,作《碣石篇》組詩四首,時年五十二歲。千古傳誦的著名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奔闯鲇诘谒恼隆洱旊m壽》。其首篇《觀滄海》云: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秦觀在《踏莎行》的詩句,寫出了瀟湘特有的情韻。

        瀟湘之畔,賈誼曾經(jīng)在此憑吊屈原,淚灑于湘水;李商隱也曾面對如淚的湘波和異鄉(xiāng)的秋色,不勝凄涼地吟哦出“楚天長短黃昏雨,宋玉無愁亦自愁”的詩句(《楚吟》);劉禹錫也有《瀟湘曲》:

        斑竹枝,斑竹枝,

        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

        滿江深夜月明時。

        如果說,與碣石相關(guān)的往往是慷慨悲壯的英雄氣概,那么,與瀟湘相聯(lián)系的,便每每是柔情傷感的浪漫情懷。

        關(guān)于人類、關(guān)于亙古未變的命運,張若虛提出一個永遠(yuǎn)都無法解答的疑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宇宙如此深邃,人生卻如此渺小。是誰站在江畔,第一個驚詫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從哪一年開始照耀到人間呢?恐怕已無人能說得清楚。畢竟,人的一生太短暫了!生命最初的時光究竟什么樣?我們第一次睜開眼睛看到這一輪皎潔的明月是在哪里,是哪一個夜晚?你還記得明月第一次照你的時刻嗎?你還記得那美妙的童謠和童話嗎?還記得你和她的第一次月光下的約會嗎?

        在追問中,隱藏著他終極的感傷。那一切我們都已然記不真切,卻依然仿佛就發(fā)生在昨天,就出現(xiàn)在眼前。

        面對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暫,曹植在《送應(yīng)氏》中也感嘆說:“天地?zé)o終極,人命若朝霜?!比罴凇对亼选分幸灿蓄愃频母锌骸叭松魤m露,天道邈悠悠?!笨傊@些感慨不過是“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但張若虛感慨的不僅僅是宇宙永恒、人生短暫,而是“代代無窮已”的宇宙永恒和“年年只相似”的人間明月得以共存。為什么這樣?他也不知道,只是寫出了自己的傷感、迷惘和無奈,寫出了自己的遐思冥想。這是“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帶給我們的哲學(xué)思考。

        這樣的詩,惟有孤獨的張若虛才能寫出來。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睆埲籼撘砸环N極其平靜的方式,回答自己對于宇宙的提問。有人說,面對月夜,詩人們或激昂或憂思或無可奈何。只有張若虛,清淺又安寧地與月夜共生。王國維有言:“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nèi),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nèi),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夢見?!?/p>

        什么是短暫?什么是永恒?

        月圓人壽,不過是美好的愿望而已,人生暫促才是人生的真實。對此,李澤厚認(rèn)為,“永恒的江山、無限的風(fēng)月給這些詩人們的,是一種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夾著悲傷、悵惘的激勵和歡愉,聞一多形容為‘神秘‘迷惘‘宇宙意識等等,其實就是這種審美心理和藝術(shù)意境?!?/p>

        張若虛從自然的永恒、無限,聯(lián)想到人生的短促、無常;他張開迷離的詩眼,對著天宇凝望,思考“我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他發(fā)出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慨嘆。一如他的名字“若虛”一般,他思考“若虛”之虛;像他的名字一樣,他的愁苦不是吃飯、穿衣,而是一種虛幻的愁苦。大家都在關(guān)心工資啦、升遷啦、裝修啦、出書啦、進入體制內(nèi)啦,以及各種爭名奪利啦等等,他思考天上的事,諸如無影無形的時間,諸如遙不可及的星空。當(dāng)同代人還在談?wù)摗澳衬吃娙?、作家如何如何”時,他卻避開個體不談,而是探討宇宙的存在,又以永恒的宇宙為參照,來反觀人類的命運。

        這樣的思考,在他同時代的詩人中是沒有的。

        他只是寫,寫些什么渾然不覺,他單槍匹馬地與唐朝詩人的主流隊伍背道而馳,他只是一個人,沒有同類。據(jù)記載,張若虛只當(dāng)過“兗州兵曹”,是個不起眼的九品芝麻官,但其才華、心志則超品。

        張若虛這個不起眼的小官,其地位恐怕連今天的“訪問學(xué)者”都不如——事實上,在張若虛那個時代,也沒有人把他當(dāng)學(xué)者?!霸L問學(xué)者”,這個詞,讓不少學(xué)者產(chǎn)生了“幻覺”,明明是去別的高校學(xué)習(xí)、研究嘛,前面一旦加上一個定語“訪問”,立刻就有了父母官的優(yōu)越感。有“訪問作家”嗎?沒有。有“訪問詩人”嗎?沒有。有“訪問農(nóng)民”嗎?沒有。有“訪問工匠”嗎?沒有。這么一想,能夠成為“訪問學(xué)者”,自然有了莫名的優(yōu)越感。有的學(xué)者想當(dāng)然地把自己當(dāng)“專家”,說話“滿嘴跑火車”,也就不奇怪了。

        有的學(xué)者“訪問”歸來,真把自己當(dāng)專家了。在得意時,總有學(xué)生對他阿諛奉承、甚至精神賄賂——說話變著法兒讓他高興。開始,他可能有所警覺,時間一久,習(xí)以為常,忘乎所以,以為自己真的才華蓋世,可以左右乾坤。其實,在茫茫人海中,我們每個人只是微塵。暴風(fēng)雨可能在不經(jīng)意間忽然降臨。人生總有失意時。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開。無論是得意還是失意,都能耐得住寂寞,這才是一個有定力的學(xué)者。不放棄,不懈怠,尋找你的機會?!袄悟}太盛防腸斷,風(fēng)物長宜放眼量。”要么有才,要么有財,要么有材,要么甘于平凡,否則受苦受累不要抱怨。有個朋友對我說了這樣一件事:今天一個十歲的男孩告訴我,有些歷史會被掩蓋,有些記憶會空缺,空缺的部分人們會植入一些經(jīng)驗常識來補充,久了就以為植入的部分是真的……我坐在他對面,聽得一愣一愣的。他媽媽說,這個孩子在小學(xué)三年級就不看小孩的書,腦子想的事情都很復(fù)雜。她問我推薦什么書給她孩子看。我說,不用推薦了,他懂得比我多!那孩子接過話來繼續(xù)跟我談世界局勢……。我心里——那個大寫的“服”呀。

        張若虛,人如其名,當(dāng)真是“深藏若虛”,屬于“悟悅心自足”一類吧。歷史上關(guān)于他的事跡記載那么少,只知道他是揚州人,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被稱為“吳中四士”。賀知章、張旭都是嗜酒如狂的人,張若虛既與他們齊名,想必也是好酒量。張若虛一生既不圖名,也不圖利,是個真正淡泊于世的人,既沒有像賀知章那樣做了朝中大官,也沒有像張旭那樣在當(dāng)時就聲名鵲起。

        他寫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shù)讀者為之傾倒。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編》卷三云:“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zhuǎn),出劉希夷《白頭翁》上。”鐘惺《唐詩歸》云:“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陸時雍《唐詩鏡》云:“微情渺思,多以懸感見奇?!蓖鯃蜥椤豆盘圃姾辖狻吩疲骸扒槲南嗌?,各各呈艷,光怪陸離,不可端倪,真奇制也!”聞一多先生更是譽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p>

        張若虛,《全唐詩》存其詩二首。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意思是說,這一首比全部的唐詩還要好。平時不輕易出手,一出手就是最好,這才是高手。但僅憑《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就足以名垂千古。當(dāng)然,張若虛的另一首《代答閨夢還》僅為文學(xué)史研究者知曉:

        關(guān)塞年華早,樓臺別望違。

        試衫著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

        情催桃李艷,心寄管弦飛。

        妝洗朝相待,風(fēng)花暝不歸。

        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全詩艷麗工整,欲出宮體之籬,似啟溫李之風(fēng),一般詩人作出此等詩來,應(yīng)頗可自負(fù)了。然而,若站在偉大的《春江花月夜》身邊,則顯得局促,拘謹(jǐn),沒有能夠充分地鋪展,放開。這里,歷史又出了一個謎,為什么這首平淡的詩作,能和《春江花月夜》一道,掛在張若虛的名下,唯一合理的解釋:也許,它應(yīng)是張若虛的少年成名之作,而有機會僥幸流存。如果仔細(xì)品味,此詩奏鳴曲式的結(jié)構(gòu),對時光流逝的悵然詠嘆,都是張若虛風(fēng)格的,并預(yù)示了日后的發(fā)展。《春江花月夜》成了“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張若虛的另一首《代答閨夢還》就像“塔底”了。在《春江花月夜》的襯托下,《代答閨夢還》顯得渺小而卑微,甚至鮮少被世人所知曉、所提及。

        《春江花月夜》最后一句“落月?lián)u情滿江樹”情韻裊裊,所謂“搖情”,那是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這種思念之情又是如此搖曳生姿,令人神迷。如同聽了昆曲《游園》中“良辰美景奈何天”那一段音樂,寫景傳情,魅力可驚!

        如果張若虛是一個“斜杠青年”(多面手、多職業(yè)、跨界青年群體的代名詞),他就寫不出“落月?lián)u情滿江樹”了。詩人如果沒有“虛靜”的境界,是寫不出《春江花月夜》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的“虛靜”說,本為一哲學(xué)命題,從《老子》的“滌除玄鑒”到《文心雕龍·物色》中的“入興貴閑”,實際上就是“虛靜”命題從哲學(xué)領(lǐng)域進入文藝美學(xué)領(lǐng)域的過程。由于在“虛靜”狀態(tài)下,文人與哲人會產(chǎn)生類似的思維活動,進入相同的精神狀態(tài),“虛靜”的概念便被借用到文苑中,并以其豐贍的內(nèi)蘊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美學(xué)命題。當(dāng)主體達到“虛靜”狀態(tài)時,其身心必然處于一種空明澄凈的境界,心境清明,思想集中,就可以達到創(chuàng)作佳境。這就是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里的意象美學(xué)。

        《春江花月夜》每四句是一個韻,一共有九次轉(zhuǎn)韻,全詩九段,有三十六句,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其中,“春”共出現(xiàn)4次,“江”共出現(xiàn)12次,“花”共出現(xiàn)2次,“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一夜之間經(jīng)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共出現(xiàn)了15次?!耙埂惫渤霈F(xiàn)2次。春、江、花、月、夜,這5個字都點到了,又以江、月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霸隆?,是永恒之物,是空間的代表;“江”是流動的,象征時間,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講的就是時間,張若虛說,“但見長江送流水”。而“夜”,燈火闌珊、寧靜又神秘,屬于普適的人生之情。

        人如蜉蝣,倏爾遠(yuǎn)逝。逝者如斯夫。人間離愁別緒終是“白云一片去悠悠,清楓浦上不勝愁”。寫到這里,我就想起杜牧的詩中所寫:“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的四百八十個古寺,而今朦朦朧朧立在風(fēng)雨中,究竟還有多少故事隨著歷史的變遷消散在風(fēng)中。

        梁宗岱先生說,他曾為中國尋找出一首具有宇宙意識的偉大詩章——《論語》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想,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純詩的意義上,絲毫也不遜色。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币惠嗮ǖ墓略?,或是一泓弦月的清幽,寄托的總是悠悠深情。夜幕降臨,文人騷客總會思緒萬千,腦海中浮現(xiàn)晴川閣、鸚鵡洲、漢陽樹、煙波長江,諸如此類。設(shè)想一下,當(dāng)你站在瓜洲古渡頭,圓月懸在半空,青翠的柳枝低垂,粉色的桃花掩映在前,面對滾滾江水,聽一曲《春江花月夜》,人生何其美妙。

        參考文獻:

        [1] 宋執(zhí)群.《春江花月夜》像一個意外[N].解放日報,2020-06-07.

        [2]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唐詩編·宮體詩的自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58.

        [3] 郁喆雋.活在當(dāng)下,才有內(nèi)心的寧靜[N].解放日報,2020-06-19.

        猜你喜歡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唯美揚州行 中華好詩詞大會征稿啟事
        中華詩詞(2020年2期)2020-11-19 09:55:04
        經(jīng)典吟誦第二期《春江花月夜》(節(jié)選)
        創(chuàng)作(2020年3期)2020-06-28 05:52:42
        春江花月夜 唯美揚州行 中華好詩詞大會征稿啟事
        中華詩詞(2019年12期)2019-11-14 19:46:15
        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張若虛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草原(2018年4期)2018-05-08 10:52:28
        王小奇送畫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與琵雅芙《玫瑰人生》的比較閱讀
        春江花月夜
        從張若虛到韋莊
        語文知識(2014年3期)2014-02-28 21:59:34

        国产av大片久久中文字幕| 五十路熟妇亲子交尾| 国产妇女乱一性一交|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看| 中国老熟女露脸老女人|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 国产精品丝袜黑色高跟鞋| 亚洲国产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34一区二区|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丝袜图片| 亚洲色大网站www永久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中文一| 精品国产色哟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大片黄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丰满大屁股ass|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国| 国产中文色婷婷久久久精品|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粉嫩极品国产在线观看免费一区| 精品丰满人妻无套内射| 热久久久久久久| 激情网色图区蜜桃av| 国产精品久久久福利| 中文字幕日本最新乱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 久久久国产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一边做一边喷17p亚洲乱妇50p| 国产精品厕所|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高清|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视频| 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直播|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一区二区| 在线视频观看一区二区| 老师露出两个奶球让我吃奶头| 亚洲中文无码成人影院在线播放| 女同av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成熟女人毛毛耸耸多| 四房播播在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