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錦雯 葉黎明
摘 要 當語文課程內(nèi)容以學習任務群的形態(tài)呈現(xiàn),意味著語文課堂教學內(nèi)容與形式都要發(fā)生相應的改革。如何使教學內(nèi)容化零為整,發(fā)揮綜合效應?如何以任務為導向,促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王岱老師在上述兩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她以寫作為任務群教學的紐帶,設計了臺階式寫作任務鏈接豐富多樣的目標、情境與活動,使語文課堂中的寫作呈現(xiàn)出鮮明的過程性、方法性與臺階性。
關鍵詞 學習任務群;臺階式寫作;過程性;方法性;臺階性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設置了18個學習任務群,強調(diào)了課程內(nèi)容的整合性與結構化。筆者在閱讀多份課例后發(fā)現(xiàn),學習任務群的落地實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學中往往出現(xiàn)重“任務”輕“群”的問題,即教師重視了任務量的增加,但難以兼顧任務之間內(nèi)在的邏輯層次及其綜合效應,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單位時間內(nèi)大量任務疊加,一方面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可能造成任務學習走過場、形式化,甚至成為變相的“碎片化學習”。
如何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里設計多層次有邏輯的任務群?如何通過任務群設計改變碎片化的教學內(nèi)容和以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呢?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第八十中學的王岱老師在這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之新聞專題教學”一課中,王老師以寫作為紐帶,以臺階式的寫作任務鏈接了豐富多彩的教學內(nèi)容,使之成為華彩的“交響樂曲”,表現(xiàn)出令人驚嘆的整體架構之美。
一、任務群中的寫作:作為一種學習方式
整合,是學習任務群的基本特征,而學習活動的整合,是任務群落地的關鍵。如何通過巧妙的任務設計整合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學習活動呢?王岱老師的秘訣是通過寫作促成語文活動的有機融合。因為上述三類語文學習活動,都可以寫作為工具、載體、過程與最終的成果表現(xiàn)。
在新聞專題教學中,王岱老師依托“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4周年”的大情境,創(chuàng)設了“編輯紀念特刊”這樣的大任務。而這個大任務,又被分割成9課時24個學習任務,形成了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多課時多層次的學習任務群。而這24個學習任務中,大大小小、形式多樣、功能不一的寫作任務,巧妙地串起了閱讀與鑒賞、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等語文學習活動。比如,“閱讀與鑒賞”學習活動,王老師設計了“草擬紀念特刊的策劃方案”的寫作,有效地推動學生進行獲取信息類的瀏覽與速讀;設計了“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新聞中每個‘時間點發(fā)生的事情”的寫作任務,讓學生體會以時間為線索組織不同場景和材料的妙處,以寫作促鑒賞;設計了“你是否同意‘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這樣的思辨性寫作,把閱讀、探究和思辨完美地結合起來。同樣是鑒賞性寫作,王老師還能不斷地變出新花樣,她讓學生從5篇新聞中選3篇做紀念特刊的一個版面,除了說明理由外,還要求學生寫一段編者按,向讀者推薦這三篇作品,以評價促鑒賞;然后又反過來,以鑒賞促評價,讓學生結合本專題讀過的所有新聞作品,草擬優(yōu)秀新聞作品的評獎標準,促成學生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與發(fā)展。同樣,課例中一系列“梳理與探究”活動,也通過巧妙的寫作設計與“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有機融合。比如,比較閱讀網(wǎng)絡新聞和傳統(tǒng)新聞作品在信息獲取、呈現(xiàn)與表達上的異同點,分析兩篇新聞作品使用了哪些手法來表達強烈的主觀傾向性,比較不同的新聞評論在題材、觀點、論據(jù)和論證上的差異,比較新聞評論和一般議論文的異同等。學生都需要借助表格繪制進行比較閱讀、梳理與探究、分析與綜合;筆者粗略統(tǒng)計了一下,24個任務中至少包含了19次寫作,小的有做摘要、填表、一句話概括、寫頒獎詞、寫編者按、跟帖評論等,大的有寫策劃方案、小傳、新聞通訊、采訪稿、新聞評論、草擬評獎標準,以及活動結束后的反思札記等。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王岱老師的課上,作為學習任務群紐帶的寫作,被賦予鮮明的過程性與方法性。在實施新課程的語文新課堂中,很少有人像王岱老師這樣,充分地利用寫作,依靠寫作,實現(xiàn)學習情境、任務、方法和資源的整合。
以寫作來統(tǒng)整豐富多樣的語文學習活動,體現(xiàn)出王岱老師對寫作作為一種工具能力重要性的認識,讀寫技能是21世紀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構成;更為重要的是,王老師的語文課,為新課改中寫作教學做了創(chuàng)造性的示范。把寫作能力作為一種工具,也是普通高中語文課改傳遞的一種理念。
眾所周知,高中語文的18個學習任務群中,沒有專門的寫作任務群。很多教師為此感到憂心忡忡,覺得此舉會弱化寫作教學,使本來就舉步維艱的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雪上加霜。對此,課標組專家解釋:這“不是要取消傳統(tǒng)的專項寫作課,而是更突出寫作在語文學習中所能發(fā)揮的效益”。什么效益呢?“一是通過寫作推動學生的閱讀進程,形成‘閱讀循環(huán)。二是實現(xiàn)‘作文到‘寫作的回歸,加強對完成特定探究問題、實現(xiàn)交流交際目的的寫作,……不一定必須要求成文,但一定是與單元有機整合的寫作任務,面對的是本單元中一個需要探究的具體問題,考察的是完整的思維過程?!盵1]也就是說,新課標取消專門的寫作任務群,一方面是為了促進真實寫作,即把寫作視為一個學習過程,一種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通過寫作去解決語文學習中真實的問題,改變傳統(tǒng)的逐項、孤立訓練寫作技能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是鼓勵教師跳出“在寫作課上教寫作”的認識誤區(qū),促進聽說讀寫等語文活動的一體化設計,發(fā)揮教學的綜合效應。上述兩方面的導向其實質是要“推倒寫作的兩個籬笆”。第一是推倒技能訓練的籬笆,強調(diào)實踐;第二是推倒寫作課的籬笆,強調(diào)整合。王岱老師任務群教學中的寫作教學設計,完全符合新課標對寫作教學的新期待。她所設計的很多寫作任務,直接與生活中的真實寫作接軌,比如寫策劃方案、頒獎詞、編者按、新聞通訊、采訪稿等;至于通過寫作推進各項語文活動,如以策劃方案的寫作推進資料的檢索、以制作與完成表格推進文本閱讀與鑒賞等,這個在前面已經(jīng)有充分闡述。王老師以她的教學探索提示我們,寫作學習任務群的“無”,實際上是為了實現(xiàn)更多的“有”,作為學習過程與學習方式,寫作促進學習,并展示學習的成果。
二、臺階式設計:凸顯任務群的整體性
在王岱老師的新聞專題教學課例中,寫作除了呈現(xiàn)過程性與方法性的特征之外,還表現(xiàn)出鮮明的臺階性。她自己曾說,“在整個任務群專題教學的設計中,我始終注意引導學生的學習由易到難、由淺到深、逐步深入”[2]。當然,臺階的內(nèi)涵還不止于此。李平等人曾經(jīng)這樣界定任務情境中的臺階:“‘臺階至少有以下三重內(nèi)涵:第一,學生面對情境任務存在經(jīng)驗落差;第二,寫作學習是廣義的知識建構過程;第三,教學是逐層給予支架的過程?!盵3]即臺階意味著經(jīng)驗落差、知識建構與支架的給予。
借助“臺階”的這三重內(nèi)涵去考察王岱老師的課例,可以發(fā)現(xiàn),王岱老師所設計的寫作,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建構性,與之相應的,則是教學的針對性。
首先談層次性。新聞專題的主任務——編輯“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4周年”紀念特刊,與學生的經(jīng)驗、能力之間存在不小的落差,為此,王老師在學生和主任務之間搭建了四級臺階:草擬策劃方案,編輯一個版面,再試著寫小傳、做專訪,然后是學寫評論,最后讓學生化零為整、拾級而上,完成整個特刊的編輯。而對于每級臺階,王老師又做了再分級。以“嘗試編輯一個版面”為例。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王老師以五篇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經(jīng)典新聞為素材,讓學生了解新聞如何體現(xiàn)真實性和厚重感,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精讀,體會優(yōu)秀新聞作品的情感表達與思想傳遞;完成這兩步之后,王老師順勢提出,“如果讓你從五篇文章中任選三篇編輯一個版面,你會選擇哪三篇?”仔細一想,這三小步,不正好對應“理解——鑒賞——評論”這樣逐層遞進的閱讀能力嗎?
再來談建構性。之所以把任務比作臺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臺階式任務促成學生臺階式的進步。學生在邁上臺階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能力的提升,實現(xiàn)了對學科核心概念、重要原理與關鍵能力的掌握。王老師的很多寫作設計,都有明確的知識建構要求,比如比較閱讀一組新聞作品,目的是辨識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的關系;精讀一組作品,目的是辨識客觀敘述與主觀傾向性的關系;比較網(wǎng)絡新聞與紙媒新聞,辨識不同媒介新聞表達的異同點;而草擬優(yōu)秀新聞作品的評獎標準,則考量學生對新聞創(chuàng)作各個要素的綜合準確的把握。所有這些讀寫創(chuàng)意設計,都是讓學生以主體的身份,積極參與到學科核心概念與原理的建構中,呈現(xiàn)出學習應有的建構性與探索性。而這,不正是當下語文課程內(nèi)容與教學模式改革的旨歸嗎?
最后談教學的針對性。理想的教,應該是與學生的學同步。臺階式的學習,一定伴隨著臺階式的指導,教師逐級給予支架,或者說,支架呈梯級搭造。
在新聞專題教學中,王岱老師設計了5種類型的支架:活動支架、資源支架、問題支架、圖表支架和評價支架,并且將其有梯度地安插在各個學習任務之中,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基本上每一個任務的設置都以支架為支點,其中,活動支架、資源支架占據(jù)很大的比例,反思支架、評價支架出現(xiàn)在起點與終點,而且,評價支架與反思支架遙相呼應。教師在第一課時印發(fā)紀念特刊的評價表,提示學習的總方向、總目標,最后一個課時讓學生對照評價表進行回顧、評價與反思,使9課時的教學成為一個圓融的設計。在各類支架中,最能體現(xiàn)王岱老師教學準備之充分、學情了解之深透的,無疑是資源支架的準備。還是以“嘗試編輯一個版面”這個環(huán)節(jié)為例,王老師精心挑選了五篇經(jīng)典新聞作品,其中既有被稱為“狀元之作”的通訊《落日》,也有獲“普利策新聞獎”的《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五篇文章構成了多層次多向度的豐富對比,對于學生建構新聞文體知識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又比如在“寫小傳,做專訪”環(huán)節(jié),她提供了兩篇講述趙一曼烈士和謝晉元等“八百壯士”事跡的新聞作品,為后面“選擇一位你最喜歡、最敬佩的抗戰(zhàn)英雄”寫一篇小傳提供了寫法上的參考??傊峁┑拿恳粋€教學資源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在梳理與探究上做出精準地提示與高效的引導,幫助學生完成有層次、有難度、綜合化的任務。
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是語文課改一個突出的亮點。它要求教師充分重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科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正確的價值觀念的綜合發(fā)展。王岱老師在任務群教學實踐中,以寫作任務的創(chuàng)意設計為突破口,高度重視學科教學中寫作量的增加與質的提升,把寫作視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學習過程,鏈接所有的任務群,以臺階式的任務強化了教學內(nèi)容的層次性與邏輯性,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發(fā)展上做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她的課,很值得廣大教師借鑒與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寧,巢宗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90-
218.
[2]王岱.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之新聞專題教學設計[J].語文建設,2019(15):15.
[3]李平,倪崗.基于情境任務的臺階式寫作教學設計[J].語文建設,2020(9):1-3.
[作者通聯(lián):杭州師范大學經(jīng)亨頤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