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勇平
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口號喊了多年,課堂效果雖然有所提高,但有的學校,尤其部分農村小學仍在“原地踏步”,要實現教育強國,還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一、農村小學高效課堂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思想守舊。在農村小學任教的教師中,60年、70年代出生的教師居多,他們采取老一套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學生只能機械式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新知識,再按照教師的安排進行“死記硬背”,尤其有的老師選擇一些典型作文,強求學生背記來應對測試;二是方法呆板。農村小學的老師相當部分采取古板的“填鴨式”或“媽嚼牛肉再喂兒”的辦法,即由“媽媽(老師)”把“牛肉嚼碎”,然后再吐出來給“兒(學生們)”吃。三是不學習、不思進取。有的農村小學教師滿足現狀,不學習新知識,不吸收新事物。電腦不會懶去學,還美其名曰:人老了,學不會了。做啥啥不會,做哪哪不行。凡此種種,制約高效課堂的正常開展。除舊革新,勢在必行。
二、農村小學打造高效課堂的對策
舊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要求,需要教師在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上作出創(chuàng)新和改變。
(一)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即在課堂中可以將部分時間給到學生自己,讓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便于理解和記憶,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教師在授課時,可以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走下講臺,在教室內進行適當的走動、觀察,更好地和學生近距離面對面地交流,提高教學效果。再次采取小組合作互動,讓學生能通過對課本的學習,實踐的參與,經驗的獲得去掌握知識,學到技能。小學生通過跟同伴的合作交流,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學習,培養(yǎng)他們自身的協(xié)作精神,讓學生運用團隊合作來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二)整合資源,科學從教
傳統(tǒng)教學是被動的教學,過程單一無趣,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能力。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有效整合資源,科學從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主要以個性化教學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出學生為主體,通過動態(tài)形式展開教學,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如教師可以借助電腦進行教學,電腦中可以安裝學習軟件,像是藝術字天地、3D繪畫軟件,這種教學方式會更受學生喜愛,教師將學科教學內容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結合,不僅可以將教學重難點更好展現給學生,還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打造學科高效教學課堂。
(三)有效反思,提高效率
有反思方能進步。教學反思是分析教學中的不足,記錄教學中的困惑,發(fā)現某種教育教學行為是否對學生有傷害,可以發(fā)現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否適合學生等。因此,教師要根據自己每節(jié)課,或者每個知識點的授課情況來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尤其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方面進行深入反思。比如哪些知識還沒有講到位,哪一點知識講得太繁瑣,把學生搞蒙了。哪一部分內容應該怎樣設計才能發(fā)揮學生個性特長。如何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實現小組合作探究,提高教學效果等等問題,通過自我的反思尋求最佳解決方法。
在反思的過程中,課中與課后反思尤為重要。課中反思就是需要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思考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教師如何將所學知識進一步延伸,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相關知識,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否配合默契,是否達到預期效果;課后反思則是最重要、缺一不可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本文系惠州市惠陽區(qū)2018年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課題“農村小學語文閱讀課課堂教學高效性的研究”(課題編號hy2018kt083)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