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青華,吳薇薇,陳 帆
(廣東省東莞康華醫(yī)院 肝膽胰外科,廣東 東莞 523000)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種常見且多發(fā)的肝臟疾病,臨床多表現(xiàn)為消化不良、肝脾腫大[1]。目前對NAFLD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干預效果相對局限。近年來中醫(yī)外治法在脂肪肝防治上途徑多樣且安全性較高,已被廣泛應用[2]。溫和灸屬于溫熱療法,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臟腑功能代謝狀態(tài)。本文旨在探討中醫(yī)溫和灸聯(lián)合健康宣教干預對NAFLD患者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NAFLD患者69例,隨機分為對照組35例和觀察組34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21歲~60歲,平均(40.58±8.36)歲;病程2個~10個月,平均(5.61±1.23)個月;脂肪肝分級:輕度12例,中度18例,重度4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19歲~60歲,平均(40.39±8.07)歲;病程1個~10個月,平均(5.23±1.87)個月;脂肪肝分級:輕度14例,中度17例,重度4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符合NAFLD中西醫(yī)診斷標準:無飲酒史或飲酒后折含乙醇量<140 g/wk;經(jīng)影像學檢查符合彌漫性脂肪肝;甘油三酯≥1.7 mmol/L,血清谷氨酰轉(zhuǎn)肽酶持續(xù)增高半年以上[3~4];年齡范圍為16歲~60歲;患者臨床資料齊全;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合并糖尿病、心腦血管病、慢性腎病、肺部疾患等;骨折、或有關節(jié)炎、免疫性疾病需長期服用其他藥物者;已進展至肝硬化期者;在進行此次血生化檢測前1個月內(nèi)曾服用二甲雙胍及調(diào)脂、保肝藥物;妊娠或哺乳期婦女;轉(zhuǎn)氨酶和膽紅素指標短暫性升高;局部皮膚破損者、無法清楚表述灸感者。
試驗期間發(fā)生了某些合并癥或出現(xiàn)嚴重不良事件,不宜繼續(xù)進行臨床試驗的患者;受試者自行退出。
入組后發(fā)現(xiàn)不符合干預方案者;干預過程中突發(fā)妊娠或腦血管意外等情況;未能完成整個溫和灸療程的患者,依從性<80 %或>120 %。
予以常規(guī)健康宣講護理模式。指導患者飲食起居,采用低脂、低糖、豐富新鮮蔬菜為主的飲食方式,進食過程中增加每口食物咀嚼次數(shù)以促進消化避免過度進食;堅持進行有氧運動,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
在此基礎上進行溫和灸干預。艾灸前提前準備防燙墊,以扶正溫中法為指導,用普通清艾條進行穴位艾灸。主穴包括肝俞、三陰交以及肝區(qū)交替選穴,根據(jù)臨床證候辨證選取配穴:肝郁脾虛選太沖、足三里;痰濕內(nèi)阻選豐隆。先進行回旋灸5 min溫通局部氣血,將艾條放于距離皮膚1.5 cm~2 cm位置,做平行往復回旋施灸;后選用雀啄灸加強艾灸部位敏化、激發(fā)經(jīng)氣,待出現(xiàn)熱敏灸感后以溫和灸維持灸感,將艾條對準所選穴位,有規(guī)律一起一落忽近忽遠施灸。進行溫和灸時及時注意艾絨燃燒的艾煙,防止脫落的艾灰灼傷患者,操作過程中應該規(guī)范謹慎,一旦發(fā)現(xiàn)燙傷及暈灸等安全事件,需立即中止操作。以上溫和灸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每周進行3次,30 min/次,共干預12周。
采取電話隨訪形式,問題包括是否按醫(yī)囑用藥、是否注意休息、是否飲食合理、是否保持心情舒暢、是否定期復診,以上回答均為“是”表明完全遵從[5]。
糖脂代謝水平指標檢測:分別于干預前后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BIOSEN5030血糖檢測儀檢測空腹血糖(FBG)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空腹胰島素(FINS);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檢測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
肝臟脂肪沉積指標檢測:采用FibroScan-502機型和M型探頭(3.5 MHz)檢測肝臟硬度(LSM)、受控衰減參數(shù)(CAP)。
比較干預前及干預12周后兩組體格檢查指標[體重、腹圍、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糖代謝指標(FBG、FINS)、脂代謝指標(TC、TG)、肝硬度指標(CAP、LSM)水平差異;比較干預12周后兩組遵醫(yī)行為差異。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首先對其進行正態(tài)檢驗,均為正態(tài)分布且為方差齊性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無序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將P<0.05作為差異顯著性的判斷標準。
3.5.1 兩組體格檢查指標比較
干預12周后,兩組體重、BMI、腹圍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同一時期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體格檢查指標比較
3.5.2 兩組糖代謝水平比較
干預12周后,兩組FBG、FINS水平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同一時期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糖脂代謝水平比較
3.5.3 兩組脂代謝水平比較
干預12周后,兩組TC、TG水平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同一時期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糖脂代謝水平比較
3.5.4 兩組肝硬度指標比較
干預12周后,兩組CAP、LSM水平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同一時期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肝臟脂肪沉積情況比較
3.5.5 遵醫(yī)行為比較
干預12周后,觀察組患者完全遵從21例(占61.76 %),部分遵從9例(占26.47 %),不遵從4例(占11.76 %);對照組患者完全遵從18例(占51.43 %),部分遵從11例(占31.43 %),不遵從6例(占17.14 %)。兩組患者遵從率分別為88.24 %(30/34)和82.86 %(29/35)。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χ2=0.086,P=0.770)。
肝臟為人體重要代謝器官,NAFLD為肝實質(zhì)細胞脂肪變性代謝綜合征,其發(fā)病率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jié)構(gòu)改變逐漸增高,本病延誤可進展為肝硬化、肝癌,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6]。因此,科學有效的干預措施必要性較大。
中醫(yī)學將NAFLD歸結(jié)為“肝癖”“肥氣”范疇,發(fā)病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7]。肝主疏泄,主一身之氣機,肝脈受阻導致肝氣疏泄不暢引發(fā)本病,其臨床分型以肝郁脾虛最為常見,當疏肝健脾[8]。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干預后兩組糖脂代謝水平、肝臟脂肪沉積相關指標參數(shù)均有一定程度降低,觀察組降低幅度更大,提示健康宣講聯(lián)合溫和灸,在改善NAFLD患者相關指標上作用更加顯著。通過艾灸產(chǎn)生溫熱效應,溫補脾胃、擴張皮下毛細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從而加快脂肪新陳代謝,及時糾正高FBG、TC、TG水平,降低CAP、LSM值。肝俞為肝之背俞穴,為肝病常用選穴。三陰交為脾經(jīng)穴位,艾灸可健脾補虛[9]。肝五行屬木,脾屬土,木克土,兩臟聯(lián)系緊密,歷代早有學家提出“肝病治脾”思想[10]?;诖?,本研究選用足三里穴,調(diào)節(jié)脾胃之氣,使肝脾之氣升降通暢,促進消化吸收,加快體內(nèi)精微物質(zhì)代謝。中醫(yī)特色干預手段從整體觀念出發(fā),因人制宜。在進行溫和灸時,選擇相應功效的配穴,辨證效果更為顯著[11]。
NAFLD早期較為隱蔽,一旦患者自覺不適,肝臟已存在不同程度炎癥損傷,病情嚴重,因此需要盡早干預,阻止其進展。作為慢性疾病,平時應當從生活方式及飲食層面進行健康宣講干預。通過調(diào)整飲食結(jié)構(gòu)、增加運動量可一定程度上減輕肝臟負擔[12]。多項研究提示,NAFLD與BMI、腹圍關系密切[13]。同時BMI與NAFLD患者纖維化逆轉(zhuǎn)呈正相關[14]。而NAFLD患者體重、BMI指數(shù)與TG、TC關系密切,均為引起NAFLD危險因素[15]。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進行健康宣教干預12周后,兩組患者體重、BMI、腹圍值均下降,推測其原因是通過指導NAFLD患者飲食起居,提倡少鹽少糖,多吃含有豐富膳食纖維食物,患者依從性增加,從而合理控制熱量和鹽分攝入,有效控制體重[15]。
綜上所述,在健康宣教下進行溫和灸,對NAFLD患者糖脂代謝水平以及肝臟脂肪沉積具有積極改善作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