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云飛,楊 潔,張建博,岳怡寧,趙祎夢,崔建美,王洪彬
(華北理工大學中醫(yī)學院,河北 唐山 063210)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作為一種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性以及特殊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其發(fā)病率、死亡率以及患病的嚴重程度逐年升高,嚴重困擾著廣大患者。針灸療法通過改善肺功能、控制氣道炎癥反應、調整免疫功能、影響神經-內分泌網絡、調節(jié)核苷酸水平等能夠顯著提高哮喘治療的總有效率,具有見效快、療效佳、療程短、費用少、無毒副作用等優(yōu)勢[1]。哮喘發(fā)作具有一定的晝夜節(jié)律、年節(jié)律[2],時間因素是影響針灸治療哮喘療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3],因此明確介入時期、留針時間、間隔時間、療程以及腧穴干預順序等時間因素對于針灸療效的影響,對提高針刺治療哮喘的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采用文獻數據挖掘的方法,探尋針刺治療哮喘臨床文獻中時間因素與療效的關系。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萬方數據庫(WanFang Data)、重慶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VIP)、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BMdisc)及PubMed數據庫中公開發(fā)表的所有關于針刺治療哮喘的文獻。中文檢索詞:“針刺”AND“哮喘”。英文檢索詞:“acupuncture”AND“asthma”。檢索時限為各數據庫建庫起至2020年2月29日。
①針刺防治哮喘臨床研究的中、外文文獻;②針刺組病例≥30例;③第一次文獻。
①文獻中主要數據混亂的研究;②數據庫間交叉重復的文獻;③無固定針灸處方及時間方案的文獻;④相同一般資料取1篇。
按照制定的設計方案,由4名研究員獨立完成文獻選擇、提取資料,并進行二次核對,若文獻納入與否或數據錄入意見不一致時,則共同討論分析達成一致意見,得出統(tǒng)一結論,并提取所需內容及數據。
根據文獻檢索策略,共得到2 902篇相關文獻,通過閱讀標題、摘要及原文,再依據設定的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進行篩選,最終共納入文獻204篇,其中期刊論文191篇,碩、博士學位論文12篇,會議論文1篇。
介入時間包括根據哮喘的臨床分期進行針刺介入和擇時針灸兩方面?,F(xiàn)代醫(yī)學將哮喘分為急性發(fā)作期、慢性持續(xù)期、臨床緩解期[4],中醫(yī)將哮喘分為發(fā)作期與緩解期[5]。通過臨證總結發(fā)現(xiàn),發(fā)作期治療后,在活動、乏力疲倦等因素下,稍有感冒,即發(fā)哮喘[6],所以將這種處于不穩(wěn)定發(fā)作的慢性持續(xù)期歸入于發(fā)作期。因此,本研究采用中醫(yī)分期標準,對所納入文獻進行整理,結果如下,于發(fā)作期介入的臨床研究文獻50篇,占24.51 %,總有效率85.40 %~100 %;緩解期介入文獻15篇,占7.35 %,總有效率93.30 %~100 %;未明確表述介入時期的有139篇,占68.14 %,總有效率69.00 %~100 %。提示針灸在哮喘的不同時期介入均有較好的療效。擇時針灸研究方面,采用“冬病夏治”治法(即針刺于三伏天介入治療)的文獻有13篇,總有效率在84.00 %~100.00 %。子午流注納子針法酉時針刺能更好地控制哮喘癥狀、改善肺通氣功能、降低治療強度,降低血清IL-4水平,達到治療哮喘的目的[7~8]。
留針時間即單次治療時間,204篇文獻中,留針30 min文獻69篇,占33.82 %,總有效率在82.90 %~100.00 %;留針20 min文獻27篇,占13.24 %,總有效率69.00 %~100 %;留針20 min~30 min之間的文獻13篇,占6.37 %,總有效率76.00 %~100 %,提示臨床針刺治療哮喘留針時間一般在20 min~30 min。見表1。于發(fā)作期介入的研究中,留針時間一般在30 min(16篇,占發(fā)作期的32.00 %),緩解期介入的留針時間一般在30 min(7篇,占緩解期的46.67 %)。
表1 留針時間分布情況
針刺間隔時間即針刺干預時間、相隔時間,在204篇納入文獻中,1次/日間隔時間應用最廣,達97篇,占47.55 %,總有效率68.80 %~100 %;1次/隔日文獻34篇,占16.67 %,總有效率75.00 %~100 %,提示臨床治療哮喘針刺間隔時間一般為1次/d與1次/隔日。見表2。發(fā)作期介入的文獻間隔時間以1次/d(21篇,占發(fā)作期的42.00 %)為主,緩解期介入的文獻間隔時間以1次/日(7篇,占緩解期的46.67 %)為主。
表2 針刺間隔時間分布情況
療程包括單療程內針刺次數、治療療程數以及療程間隔時間。
2.4.1 單療程內針刺次數
在204篇納入文獻中,單療程內針刺次數分布較分散,最少為1次,最多達90次。分段統(tǒng)計如下:≤5次文獻28篇,占13.73 %,總有效率80.87 %~100 %;6~15次文獻97篇,占47.55 %,總有效率75.00 %~100 %;≥16次文獻12篇,占5.88 %,總有效率82.90 %~95.12 %;未明確記載的文獻67篇,占32.84 %,總有效率69.00 %~100 %。其中,單療程內針刺10次應用最為廣泛,共59篇文獻,占比28.92 %,總有效率69.00 %~100 %,針刺12次、7次、3次的文獻也均達到10篇及以上。于發(fā)作期介入的研究中單療程內針刺次數一般為10次(11篇,占發(fā)作期的22.00 %),緩解期介入的單療程內針刺次數一般為10次(5篇,占緩解期的33.33 %)。
2.4.2 治療療程數
未記載治療療程數及治療總時間的文獻93篇,占45.59 %,有明確記載的療程個數均小于等于5個療程,其中1個療程的文獻39篇,占19.12 %,總有效率69.00 %~100 %;2個療程的文獻21篇,占10.29 %,總有效率82.90 %~100 %;3個療程的文獻31篇,占15.20 %,總有效率76.00 %~97.70 %。于發(fā)作期介入的研究中治療療程數一般為1個~3個療程(26篇,占發(fā)作期的52.00 %),緩解期介入的治療療程數一般為1個~3個療程(9篇,占緩解期的60.00 %)。
2.4.3 療程間隔時間
研究發(fā)現(xiàn),15篇文獻療程間隔2日,8篇文獻療程間隔7日,7篇文獻療程間隔3日,有多達78.43 %的文獻未明確記載療程間隔時間。
哮喘具有明顯的時間發(fā)作特點[9],絕大多數患者夜間哮喘發(fā)生在22:00~次日7:00,發(fā)作高峰時間是4:00,肺功能的生理節(jié)律改變是導致夜間哮喘的主要原因[10],其發(fā)病亦具有冬春季節(jié)加重的特點。本研究發(fā)現(xiàn),臨床針灸治療哮喘文獻中,68.14 % 的文獻未明確提及針刺干預介入時機,擇時針灸文獻更是少之又少,臨床尚缺乏對因時制宜的重視。
留針時間是歷代醫(yī)家所重視的問題,根據《靈樞》表述進行計算得出經氣循環(huán)1周的時間為28 min 48 s,這也成為目前臨床上各種疾病多留針20 min~30 min的依據[11]。然而,針灸治療哮喘單次治療時間的長短缺乏隨機對照研究,因此單次治療留針時間為20 min~30 min是否是哮喘這種疾病的最佳治療時間,尚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治療哮喘間隔時間多為1次/d或1次/隔日。針刺“大椎”治療豚鼠哮喘研究顯示每日針刺、隔日針刺和隔2 d針刺均可使致敏豚鼠升高的血清總IgE含量下降(P<0.05),隔日針刺顯著優(yōu)于每日針刺(P<0.05)[12]。因此治療間隔時間即治療頻度的不同,其療效可能不同,臨床要根據患者體質選擇適宜的針刺間隔時間,否則可能會收效緩慢[13]。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治療哮喘單療程內針刺次數多為10次左右,多治療1個~3個療程,各療程之間間隔時間多為2 d或7 d,與前期研究“急性發(fā)作期每天針刺1次(83.3 %),7 d~10 d 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臨床緩解期每天針刺1次(33.3 %),或隔日針刺1次(33.3 %),12 d~21 d 1個療程,治療1個~4個療程”相類似[14]。針灸治療哮喘過程中,在積累針刺“量”[15]的同時為患者留出“休息時間”以緩解癥狀、減輕針刺耐受,因此探索并擬定針刺治療哮喘療程方案對提高臨床療效、優(yōu)化患者就醫(yī)感受具有重要作用。
腧穴的干預順序也是針灸時間因素之一,目前尚無相關文獻研究,暫無規(guī)律可循。
綜上所述,優(yōu)化針刺治療哮喘處方中的時間方案,對提高針灸作用的即時效應、后效應[16]至關重要,因此應進一步開展“針灸治療哮喘時間方案優(yōu)效研究”,明確針灸治療哮喘適宜的介入時機、單次治療時間、時間間隔、療程等因素,為針灸治療哮喘的臨床推廣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