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秀芳
(河南大學淮河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河南 開封 475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狀動脈病變引起的長期且嚴重的心肌供血不足或供血中斷,從而引起心肌出現(xiàn)缺血性壞死[1]。該類患者常常伴隨心衰、心律失常等癥狀,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2]。當前臨床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取平臥位休息,但相關(guān)研究顯示,絕對平臥位休息狀態(tài)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便秘、誤吸以及運動耐力下降,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致使無法達到理想的康復效果[3]。同時,平臥位是導致患者獲得性院內(nèi)感染的重要外源性因素[4]。隨著醫(yī)療技術(shù)水平的不斷發(fā)展,臨床開始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臥床期間的半臥位狀態(tài)干預予以深入的探討研究。階梯式半臥位是根據(jù)患者的自身情況為患者進行體位轉(zhuǎn)換的一種干預模式,可促進腸胃蠕動、避免腹脹、暖氣等現(xiàn)象,避免患者進食后食物在胃內(nèi)停留時間過長[5]。相關(guān)研究發(fā)現(xiàn)階梯式半臥位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消化、呼吸系統(tǒng)的功能,降低心絞痛的發(fā)生率,增加患者舒適度,而不增加心臟的做功[6]。本文就階梯式半臥位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臟電生理、胃腸癥狀的影響進行分析,現(xiàn)將研究結(jié)果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間收治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n=41)。研究組患者中女5例,男36例,年齡49歲~70歲,平均年齡56.38±6.88歲;梗死部位:前間壁16例,前壁14例,后壁6例,心內(nèi)膜5例。對照組患者中女4例,男37例,年齡49歲~72歲,平均年齡56.99±7.31歲;梗死部位:前間壁16例,前壁13例,后壁7例,心內(nèi)膜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兩組患者均滿足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7];在我院住院治療臨床資料完整者;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心功能Killip分級:I~Ⅱ級。
排除標準:存在心理、精神疾病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不便采用半臥位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常規(guī)治療。
對照組患者直接采用45°半臥位干預。
研究組患者采用階梯式半臥位干預:即由平臥位變換為15°半臥位,休息2 min后變換為30°半臥位,再休息2 min后變換為45°半臥位。并保證患者半臥位進餐和排便。密切觀察患者呼吸、氧飽和度、血壓、心率、節(jié)律等變化,在體位干預過程中,若患者出現(xiàn)以下情況則應停止變化體位,使患者恢復平臥位:1)患者出現(xiàn)心悸、頭暈、心前區(qū)不適、呼吸急促、疲勞等不適時;2)在轉(zhuǎn)變患者體位時,患者心率較平臥位時每分鐘心率增高20次,或者心率可達110次·min-1;收縮壓較平臥位時上升30 mmHg,或者降低10 mmHg。3)出現(xiàn)嚴重的心律失常。采用美國惠普公司生產(chǎn)的心電監(jiān)護儀,型號為78352C,對兩組進行心率和血壓監(jiān)測;采用力新儀器(上海)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十二導聯(lián)心電圖,型號為TLC5000,對兩組進行心電監(jiān)測。觀察并記錄患者平臥(t0),剛調(diào)整至預定角度時半臥位(t1),半臥位1 min(t2)、2 min(t3)、5 min(t4)的心肌耗氧量(心肌耗氧量=心率×收縮壓)及心率變異性,包括R-R間期標準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ormal to normal intervals,SDNN)、相鄰RR間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successive difleremes,RMSSD)。
1.3.1 胃腸道癥狀觀察
觀察兩組患者進餐后30 min內(nèi)腹脹、噯氣腸蠕動增強等情況。
1.3.2 心肌酶譜含量
治療前、治療后1 w時,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全血5 mL, 3000 r·min-1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沉淀法檢測心肌肌鈣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及心肌肌鈣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水平,采用Roche心肌酶檢測儀檢測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水平。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D)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或構(gòu)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心肌耗氧量均在t1階段達最高,隨后逐漸降低,其中研究組更為顯著(P<0.05),見表1。
表1 患者不同階段心肌耗氧量(±SD,n=41)
表1 患者不同階段心肌耗氧量(±SD,n=41)
注:與t0相比,aP<0.05;與t1相比,bP<0.05;與t2相比,cP<0.05;與t3相比,dP<0.05;與對照組相比,eP<0.05。
組別 t0(mL·min-1) t1(mL·min-1) t2(mL·min-1) t3(mL·min-1) t4(mL·min-1)對照組 55.25±36.46 106.21±63.97a 97.46±63.96ab 77.63±39.68abc 63.46±34.99abcd 研究組 55.48±34.56 101.23±61.86a 74.36±48.79abe 57.64±34.85abce 45.98±24.66abcde
兩組患者SDNN、RMSSD值在t0-t2階段達最高,隨后逐漸降低,其中研究組更為顯著(P<0.05),見表2。
表2 患者不同階段SDNN、RMSSD值(±SD,n=41)
表2 患者不同階段SDNN、RMSSD值(±SD,n=41)
注:與t0-t2相比,aP<0.05;與t2-t3相比,bP<0.05;與對照組相比,eP<0.05。
組別 SDNN RMSSD t0-t2 t2-t3 t3-t4 t0-t2 t2-t3 t3-t4 對照組 88.56±27.00 76.24±23.89a 65.86±13.56ab 34.01±11.12 26.98±11.85a 21.68±10.65ab 研究組 87.36±26.99 83.46±23.65a 75.65±14.98abc 34.68±11.86 31.26±10.68a 27.01±8.98be
研究組患者胃腸道癥狀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患者餐后30 min胃腸道癥狀(n(%),n=41)
治療后各組cTnI、cTnT、CK-MB水平均下降,以研究組更為顯著(P<0.05),見表4。
表4 患者心肌酶譜含量(±SD,n=41)
表4 患者心肌酶譜含量(±SD,n=41)
注:與對照組相比,eP<0.05;與治療前相比,fP<0.05。
組別 cTnI(μg·L-1) cTnT(μg·L-1) CK-MB(U·L-1)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對照組 41.28±4.23 21.44±1.29f 0.73±0.04 0.19±0.03f 1.63±0.35 0.54±0.08ef 研究組 40.59±3.98 22.08±1.64f 0.72±0.05 0.20±0.04f 1.72±0.29 0.73±0.16f
研究表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有利于促進患者改善或減輕胸悶、心率加快、心絞痛、腹脹、暖氣以及排便異常等不良反應[8]。本文通過對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心肌耗氧量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研究組在不同階段的心肌耗氧量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這與既往研究結(jié)果相似[9];同時發(fā)現(xiàn)采取階梯式半臥位干預后不同階段SDNN、RMSSD值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研究組治療后CK-MB水平較對照組下降更為顯著,均說明階梯式半臥位干預效果優(yōu)于45°半臥位干預。分析其原因如下,階梯式半臥位干預有效避免患者長期處于一種姿勢,減少了心肌耗氧量,增加了心肌對刺激的耐受力,降低心肌酶含量。除此之外,階梯式半臥位干預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期時,針對性為患者進行體位轉(zhuǎn)換護理,可有效避免患者由于長期臥床而導致機體功能紊亂,提高患者預后[10]。通過進一步觀察顯示,研究組餐后30 min胃腸道癥狀率較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階梯式半臥位可有效降低迷走神經(jīng)張力,增強腸蠕動,從而促進胃排空,減少了胃腸功能的紊亂癥狀。
綜上所述,階梯式半臥位干預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心率變異性及胃腸癥狀,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