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雨琦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早期一些主流的哲學思想,對青綠山水所造成的影響。山水畫在色彩表現(xiàn)上,主要是受了陰陽五行說和儒、道、釋哲學思想的影響,在設色表現(xiàn)上,既不追求光影明暗和物象固有色的再現(xiàn)自然,也不追求單純的色彩抒情,而是更加注重理性、設計性和程式化。
關鍵詞:五行;儒;釋;道
一、“五行說”對青綠山水的影響
五行五色學說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色彩觀的根源所在,“五色”與“五行”的關系,最早記錄與《考工記》:“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黼,五采,備謂之繡。土以黃,其象方天時變?;鹨脏鳎揭哉?,水以龍,鳥獸蛇。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凡畫繢之事后素功。”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人以五色來對應五行,將青、赤、黃、白、黑五種五行顏色定位正色,五色中兩兩相間的顏色定位間色,五色為本源之色,相互混合可以得到豐富多彩的間色,極其類似于西方18世紀的“三原色”學說。
清代的《芥舟學畫編》也記載到:“五色源于五行,謂之正色,而五行相錯雜已成者,謂之間色,皆天地自然之文章。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蘊含在“五行說”之中,久而久之,古人把五行、五色于人們的生理心里活動相對應,中國人的色彩觀也就自然受到五行學說的影響。
二、“儒家學說”對青綠山水的影響
儒家學說是中國古代帝王政治、倫理、禮樂制度的根基所在,春秋時期儒家哲學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的“繪事后素”主張,體現(xiàn)出儒家文化理性主義的色彩審美觀?!昂椭C”也是儒家思想對傳統(tǒng)繪畫的基本要求,孔子的和諧思想表現(xiàn)在色彩上,除了以色彩象征社會秩序的和諧外,亦包含著色彩之美的和諧性。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山水畫家對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往往與畫家自身的人格修養(yǎng)相關,他們追求寧靜、平和的藝術趣味,內(nèi)心渴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表現(xiàn)在審美情趣上就是追求自然適意、不加修飾、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這也是他們?nèi)松辰缗c藝術境界的相通。
山水畫中對于色彩的運用非常講究,即便在濃色重彩的青綠山水畫中,也大抵用青、綠、赭石等與大自然中的物象比較接近的顏色,最多是用金銀勾染來體現(xiàn)富麗堂皇的大氣,卻極少使用紫色系列的顏色,這也許正與畫家們對儒家思想當中“惡紫奪朱”對紫色的警惕。
儒家這一色彩觀,追求山水畫的色彩表現(xiàn)需要既豐富又整體,畫面中色彩之間的關系要融洽和諧。也就是說,儒家思想對古代青綠山水畫色彩表現(xiàn)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其用色清純和色彩關系的和諧兩方面,即畫面要有統(tǒng)一的主色調(diào),同時主色與輔色之間的色彩關系又要融洽有度,忌燥、臟、亂、火等。
三、“佛教學說”對青綠山水的影響
東傳而來的佛教美術,極大地改變了漢代以來繪畫以“五色”為主,以紅色和黑色為主調(diào)的色彩程式,帶動了中國繪畫技巧與風格樣式的演變。佛教壁畫用色飽滿,色彩表現(xiàn)追求直率厚重,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古代青綠山水畫的產(chǎn)生有著直接的關系,并深深影響著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發(fā)展。
表現(xiàn)佛教內(nèi)容的石窟壁畫使用的顏色主要是礦物質(zhì)顏料,有石青、石綠,朱砂,赭石,土黃,群青等以青綠色為主色調(diào),尤其是石綠色的運用,更是古代青綠山水畫對佛教藝術色彩的直接引用。
同時,西域傳來的具有凹凸感的“天竺暈染法”,開啟了古代青綠山水畫色彩渲染技法表現(xiàn)新形式。由于文化的滲透和同化,使得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色彩觀念也在文化融合中進行著自我調(diào)整,摒棄了不適合中國人審美傳統(tǒng)心理的色彩表現(xiàn),改變了中國早期繪畫以紅色為主色調(diào)的繪畫表現(xiàn)形式,使得以青綠為主色調(diào)的山水畫形式逐漸興盛起來。
四、“道家學說”對青綠山水的影響
道家學說的自然觀、宇宙觀同樣影響了古代青綠山水畫的色彩審美。老子的“知其白,守其墨”,莊子的“虛室生白”中所謂的有與無,虛與實的對比關系,對于古代青綠山水畫色彩布局的空間表現(xiàn)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道教的影響下,人們追求道教倡所導的神仙世界,因而青綠山水畫多以游仙題材為故事情節(jié)。在中國繪畫史上,山水畫家中“學道參禪”者不勝枚舉,這一行為對他們的主觀審美性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宗炳的繪畫論著《畫山水序》就融匯了儒、釋、道三家思想于一體,他認為山水畫是體驗圣人之道、參悟佛家之理的媒介,就如趙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人,都曾是出世為官儒家學者,之后又與道、釋結(jié)緣,成為文人畫家。無論五行與五色,儒家色彩觀、道家色彩觀,以及具體的青綠山水畫和文人色彩畫,我們都能夠看出:中國文化極其重視色彩的倫理象征和哲學價值,不僅上升到宇宙秩序的高度,也深入到人的心靈歸宿之中,因此,中國人的色彩理論也可以稱之為哲學色彩學。
總結(jié):
五行與五色對應,為青綠山水提供了色彩的認知與調(diào)色的基礎。儒家講求色彩象征社會秩序的和諧,為青綠山水提供了倫理基礎。道教名士隱居山林,縱情山水,使得古代青綠山水畫蘊含著仙道氣息,為青綠山水畫提供了題材選題的基礎。外來佛教的傳入,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色彩觀念,具有凹凸感的“天竺暈染法”對本土繪畫技法革新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為青綠山水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基礎。
青綠山水是在中國文化、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基礎上出現(xiàn)和確立的,以及包含了對外來文化的整合、共鳴和消化吸收。它的形成原因有諸多方面,異常復雜,從五行與五色之收攝,在儒、道、佛之融合,使得青綠山水雖借鑒了一部分外來的色彩樣式,但最終建立的是中國人自己的美學味道和程式化準則。
參考文獻
[1]周人軍 注譯.《考工記》[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沈宗騫.《芥舟學畫編》[M].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3]宗炳.《畫山水序》[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4]郭熙.《林泉高致》[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5]董其昌.《畫禪室隨筆》[M].中國書店出版社.2018.
[6]莊子.《莊子》[M].海潮出版社.2008.
[7]斯坦因.《千佛:敦煌石窟寺的古代佛教壁畫》[M].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