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銅對于我國的歷史發(fā)展來說極為重要,而在所有的銅器里,銅鏡的使用時間是最為悠久的,據(jù)研究調查有記錄的銅器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上。早在戰(zhàn)國時期,銅器就已經在我國的貴族人群中得到普及,尤其是在西漢以后銅鏡,基本在社會的各個階層都得到了普及,直到清代玻璃鏡的出現(xiàn)取代了銅鏡。銅鏡無論是自身的鑄造工藝還是其紋飾圖案,都展現(xiàn)了不同時代所具有的風格,而同時其花紋和紋樣也象征著我國古代的審美情趣,所以在進行歷史研究時,將銅鏡作為一項研究內容,能夠幫助歷史學家了解過去人們的審美情緒以及社會變化,甚至還能了解我國當時的金屬工藝,對于傳統(tǒng)文研究來說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銅鏡;漢代舞樂車馬出行銅鏡;煉銅工藝;歷史研究
一、漢代銅鏡的發(fā)展特點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fā)展過程中,一個極為鼎盛的時期,在當時許多青銅器件在鐵器和陶瓷器 (1)的影響下逐漸被取代,但是在漢朝,銅鏡卻獲得了極為重要的發(fā)展。在漢朝的所有出土的銅鏡中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漢朝對于銅鏡這項器件有極高的重視度,其不僅做工精良并且紋樣繁復,形態(tài)也十分多樣化,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中十分重要的珍品,這種美術與藝術的結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lián),同時也象征著漢朝對于雕刻技藝和美術繪畫水平,有著十分深刻的研究。
首先在西漢早期所發(fā)現(xiàn)的各種銅鏡,整體的鏡面較小并且鏡壁極為單薄,一般情況下并不會出現(xiàn)十分繁復的圖案,主體的紋飾較為樸素,其中的各種圖案結構也十分簡單,而紋飾在進行設計時,通常以純地紋和雙線連弧紋為主,其中的風格簡單明了,而線條也舒緩流暢,雖然不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但總體來說已經可以發(fā)現(xiàn)當時的民眾對于銅鏡這項生活器件青睞有加,通過各種新的工藝來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而在進入了西漢中期以后,隨著當時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銅鏡在制作時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不僅其質量顯著升高,總體的產量也明顯增加,此時銅鏡的鏡面整體來說有明顯的增大趨勢,而銅鏡的鏡壁逐漸增厚,鏡的邊緣也明顯加寬,在這樣的銅鏡形態(tài)設計中有了更大的空間,給予藝術設計者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意,所以其紋飾開始出現(xiàn)更為復雜的構圖,并且銅鏡的銘文已經成為了紋飾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有的鏡面上甚至加鍍了金屬鉻,這樣不僅能夠使銅鏡更為美觀,并且還能起到防銹蝕的效果。
而到了東漢以后,銅鏡工藝在社會需求的發(fā)展下不斷改革和優(yōu)化人物以及動物的裝飾圖案,在社會上普遍流行,在圖像描述時也更加具有生活化的氣息,新描繪的圖案大多是豐富的神話生活場景,而銘文也逐漸增多,不僅能夠起到美觀的效果,還與當時社會中人們的思想有極為密切的關聯(lián),而銘文大多數(shù)都指向人丁興旺和辟邪免災,甚至還有部分銅鏡中寫出了對逝者緬懷,以及希望逝者死而復生的愿望。
二、河南博物館漢代舞樂車馬出行銅鏡賞析
漢代舞樂車馬出行銅鏡年代為東漢,直徑大約為19厘米,這枚器件出土于河南省淇縣高村鄉(xiāng)二郎廟村。整個銅鏡呈圓形,正面微突,背面微凹,其中央有一半球狀紐扣,內區(qū)有4枚乳釘,直接將整個畫面分為4種不同的類型,一組為奔馳的車馬,另一組為射覆,一組為東方朔與侏儒,一組為盤鼓舞。
射覆指的是一種在中國古代民間的基于占卜術的參悟的小游戲,在游玩過程中游玩的人會采用碗或者是其他器具,將一個物件蓋在碗下,例如手巾或者扇子,等而拆的人可以通過占卜等多種形式來猜測,里面到底蓋著的是什么東西?整個游戲的過程其實與猜謎較為類似,而謎面其實只是猜謎者所獲得的卦象,在于易經八卦的推理。其中猜測的人員可以通過卦象對可能產生的事物中,推斷出具體的事物,所以十分考驗參與者的占卜功力,成為了一種高難度的游戲。在我國歷史研究中發(fā)現(xiàn)射覆游戲在各個社會階層都十分盛行,而在漢朝皇宮中射覆本身就是受到青睞的一種游戲,而在進入了唐代以后,甚至將射覆作為天文考試的一項具體內容。射覆學生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交互性,這種游戲還有寓教于樂的作用,能夠立刻驗證卦象,無論是不是猜到了最后的結果,對于最后的思考理解和啟發(fā)其實都是有一定作用的。
東方朔與諸儒所講的是待詔金馬門的整個故事,當年東方朔曾任職公車令。當時的東方朔俸祿微薄,并且也不能得到來自朝廷的重用,但是漢武帝的養(yǎng)馬的侏儒不僅沒有治國的才華,也沒有政治方面的見略,但是就因為在漢武帝身邊,卻可以拿到很高的俸祿,這就導致東方朔心生不滿,而為了盡快能得到漢武帝的召見,東方朔與侏儒見面時就故意嚇唬這些侏儒說漢武帝要殺掉這些侏儒,嚇得這些侏儒趕忙向漢武帝求饒。漢武帝問明原委后,就立即責問東方朔,而東方朔堅持認為是漢武帝養(yǎng)馬的侏儒所導致的人才流失,不如直接將東方朔驅逐還鄉(xiāng),漢武帝在聽到后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捧腹大笑,立刻命名東方朔在金馬門待詔,所以就有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也成為了以后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素材來源。
總結
漢代舞樂車馬出行銅鏡樣式整體十分豐富并且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裝飾性,反映的不僅是人們的審美情趣,也象征著漢代的文化藝術水平和冶煉水平,尤其是在漢初和新莽時期,社會的整體不穩(wěn)定因素較多,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漢代的百姓更加渴望安定長壽的美好生活,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這些祈愿也反映在銅鏡的銘文上,是當時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反應,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
參考文獻
[1]羅海明. 馬鞍山出土銅鏡中的六朝文化內涵[N]. 中國文物報,2021-03-09(007).
[2]孫佳欣,王鳳華. 淺析金代銅鏡的造型與功能特點[J]. 輕紡工業(yè)與技術,2021,50(01):34-35.
[3]黃晟,楊瑩. 眼動技術在連弧紋銘帶鏡設計因子提取中的應用[J]. 電子測量技術,2021,44(02):121-125.
[4]張沖,么彬,王濱. “泱泱乎齊國”的最佳見證——西漢矩形龍紋銅鏡[J]. 春秋,2021,(01):70-72.
[5]李惠新. 從金戈鐵馬到承平盛世,賞三枚人物故事紋銅鏡[J]. 收藏.拍賣,2021,(01):70-75.
作者簡介:陳海兵(1977-1),性別:男,籍貫:紹興,漢族,職稱:助理工藝美術師,學歷:高職,單位:紹興市越城區(qū)銘越青銅藝術品中心 研究方向:青銅藝術, 浙江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