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衛(wèi)紅
[摘? 要:古典小說導讀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主動閱讀更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雖然古典小說導讀的價值顯著,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妥善解決和處理。如何上好古典小說導讀課已經成為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鑒于此,本文記錄了古典小說《水滸傳》節(jié)選《智取生辰綱》的教學課例。
關鍵詞:語文;古典小說;教學策略]
水滸傳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這部分內容主要分析水滸傳體式的特點,并根據(jù)其特點設計出《智取生辰綱》的教學點。
一、水滸傳體式的特點
水滸傳體式特指《水滸傳》這部長篇小說所具備的特定樣式,它既有作為小說體裁的類的共性特征,也有作為單個文本的個性特征,這些共性與個性共同構成了水滸傳體式。文本體式由體變、體性、體貌三個要素組成,因此,我們將從這三方面考量水滸傳體式的特點。
“‘體變中的‘體就是指文本的體裁,水滸傳體式既有作為小說的特性,也有作為單個文本的個性,需要從兩個維度全面地辨識水滸傳體式?!端疂G傳》是一部成書于明代,明代是古典小說創(chuàng)作的繁榮期,小說從描寫歷史、英雄轉向描寫市井細民,人物塑造由類型化向典型化過渡,長篇小說從線性結構向網狀結構發(fā)展等等。《水滸傳》是以農民起義為題材,講述了以宋江為首的綠林好漢因不滿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與殘暴而起義的過程,小說揭示了當時社會尖銳矛盾與“官逼民反”的社會特征,歌頌了起義英雄,主要描寫社會生活中下等人的生存狀態(tài),語言相對豪放,粗獷。
“體性指的是作者的個性,文本體式是作者個性的一種外射,因于內而形于外”,同一種文類,因為作者的不同而顯示出不同的特征?!端疂G傳》作者施耐庵在杭州錢塘生活期間,搜集并整理水滸戲,后演變?yōu)樗疂G故事,許多故事是作者對故事原型的啟發(fā)得來,如武松打虎的原型是張士誠在海邊賦虎至死。施耐庵在如今的浙江杭州與山東都長時間生活過,因此作品中有大量北方方言與南方方言。
體貌是辨識文本體式的核心內容,由“言”、“象”、“意”構成由表及里的文本系統(tǒng),對于《水滸傳》獨特的體貌,一是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對于書中的主要人物,作者都刻畫的有血有肉,各有其個性特征。二是全知的敘事視角與有限的敘事視角交替使用,以增強作品的神秘感與戲劇性。三是小說的敘事結構為“板塊結構”,全書不以某條主線串聯(lián),也不以某個人物貫穿,而是由相對獨立的板塊組成。
二、《智取生辰綱》的教學點探索
《智取生辰綱》節(jié)選于《水滸傳》的第十六回,在原著中的題目為“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由上面一部分對《水滸傳》體式的分析,并以此作為“面”,而《智取生辰綱》就是“點”,在“面”與“點”的分析中探索課文的教學點。
《智取生辰綱》在整部《水滸傳》中可以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故事的閱讀,這是因為《水滸傳》的“板塊結構”所致,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考慮其內部結構的特征。初讀課文的題目,會認為是從吳用等人的“智取”展開情節(jié),但是正文卻以楊志等人的“押送”視角展開,能發(fā)現(xiàn)課文是以兩條線索共同敘述,一條為明線,楊志押送金銀擔,一條為暗線,吳用智取生辰綱。這部分內容作者用了有限的敘事視角,但在最后,作者從有限的視角中跳出來,將故事的暗線翻開,以全知視角敘述故事,此時明線暗線達到重合,這正是《智取生辰綱》結構的特別之處。曹文軒認為敘事結構“與情節(jié)的安排有關,與作品的推進方式、篇章布局以及人物關系的線索有關”,我們認為本篇課文可以把本文獨特的雙線敘事結構作為教學點,從而展開對故事情節(jié)與布局以及人物關系圖的解讀。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教學案例:
生:全文有兩條敘述線索,一條明線,一條暗線。楊志押送金銀擔是明線,吳用智取生辰綱是暗線。
師:兩條線索是怎樣交互作用的?這樣敘述還有什么好處?
生:把“智取”這條主線置于暗中,增加了懸念。
結構是一個“具有整體性若干轉換規(guī)律組合的一個有自身調節(jié)性的圖式體系”,不同的敘事結構具有不同的組合方式,而對于這種敘事結構的分析是在把握一篇小說整體性認知的基礎之上的,這是其中的一個片段,教師在上課之前提了四個話題,讓學生逐一討論作答,其中一個話題便是“說一說文章的敘事特色”。學生注意到了本文一明一暗的雙線藝術結構,但是沒有具體展開說明,教師就順著學生的思路繼續(xù)深入課文的敘事結構特色,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又拋出了“這兩條線索是怎樣交互作用的”,“這樣敘述有什么好處”。這兩個問題是第一個問題的升華與深化,使學生對之前情節(jié)的梳理有一個整體性的總結,并了解了本文在敘事結構方面的特色以及其特有的作用。
本文用大量筆墨描寫了楊志押送生辰綱的過程,從楊志的視角敘述故事,這是作品結構的需要,但也從側面說明了楊志在文中的重要性,王榮生認為“小說的敘述角度與所要表達的意圖之間有內在聯(lián)系”。在教學中可重點分析楊志的。圍繞主問題引導學生走進楊志的內心世界,,在人物的對話中,感受楊志的感受。從課文出發(fā),楊志性格暴躁,急功近利,想必學生不會對他留下好印象,但縱觀整部作品,楊志從一個出生顯赫的貴族子弟到發(fā)配至大名府,他迫切想通過一種方式證明自己并期望做成一件大事,得一官半職,在押送生辰綱時,小心翼翼,戰(zhàn)戰(zhàn)兢兢,但最后還是失敗了。如果聯(lián)系整部小說,學生對楊志的印象恐怕與光看課文會大相徑庭??梢娽槍φn文部分對楊志的內心作了充分的了解與感受,有助于學生對整部名著的了解,幫助學生學會通過課文語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因此,我們可將聯(lián)系名著中有關楊志的章回,品味作品語言,感受楊志的感受作為主要教學點。
參考文獻
[1]王歡.語文古典小說教學模式探討[J].課外語文(下),2018,(8):82-83.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平水鎮(zhèn)中學? 浙江? 紹興?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