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穎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工作要指向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不斷啟發(fā)學生思考,指導學生進行實踐,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扎實生長。
一、創(chuàng)設多元化語境,增強教學的畫面感
語境是語言生長的有機土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想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應從英語學科的特性出發(fā),積極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語言情境,以多維度的視角、多樣化的情境活動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英語教學的畫面感,消除第二語言在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距離感。在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時,教師要圍繞單元主題,根據單元主題意義設計模塊不同、形式多樣的情境活動,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以多種形式參與到情境活動中,豐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7 Whats the matter?時,筆者就采用了多元化語境的教學模式,以多樣化的語言情境,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開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在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中,筆者設計了歌謠的語境,以歌謠Emotions song輕松有趣的韻律為切入口,讓學生在唱和動的過程中,輕松走進課堂,并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一些與情緒相關的詞匯,讓學生在豐富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中釋放個性。在sound time的學習中,筆者采用了圖片環(huán)游法,以圖片創(chuàng)設語境,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本知識,觀察并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情緒,解決“Mike was upset just now. Is he happy now? What about other people? What the matter with them?”四個問題。在話題討論“How to care other people? How to give suggestions?”中,筆者采用了游戲及角色扮演的方式,帶領學生在對話及扮演的過程中,進一步應用本單元的語言知識點。
二、設計情境化問題,深化思維的交互性
問題是推動教學生成的關鍵媒介。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要重視問題的情境化,將問題放置在具體的語境中,以語境建構問題的情感世界,從而深化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這單元的story time時,筆者首先根據這個繪本故事的封面及教材中的插圖創(chuàng)設了故事語境,引導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解決“Who? Where? When? Why?”等基礎問題。
T:Read the cover. What did you see?
S:I see the title.
T:Look! 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
S:Trees.
T:Yes, we can see a lot of trees. Its a forest. There are some birds. Maybe its their home.
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在觀察圖片的過程中獲取基本信息,從而提高學生自主讀圖的能力及預測故事的能力。
三、生成生活化任務,實現(xiàn)課堂的真語用
學英語是為了運用,“用”是學習的關鍵,也是有效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途徑。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準確把握學情,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開展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以接地氣的生活任務推動學生的語用實踐,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這單元的story time時,筆者在語用實踐中設計了presentation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筆者對接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課前收集的生活圖片制作成小視頻,呈現(xiàn)出學生在公園奔跑、在農村的田野上捉魚摸蝦、在動物園玩耍等鏡頭,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并以學科整合的形式,引導學生將這些鏡頭以簡筆畫的形式畫下來,再利用語言支架,開展語言交流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融合繪圖與書面表達,引導學生將熟悉的生活鏡頭、深刻的生活記憶以圖畫的形式表達出來,并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從而將語言的復習與應用落到實處。
總之,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學”,喚醒學生的“學”,把“要我學”的教學模式逐漸轉變?yōu)椤拔乙獙W”的教學狀態(tài)。教師應在以“學”為核心的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切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虹橋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