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蔓,陳貝貝,胡斌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武漢 430072
分析化學是化學專業(yè)本科生的四大基礎課之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該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要求學生掌握分析化學的基本理論,準確樹立“量”的概念,了解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包括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培養(yǎng)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化學涉及的基本概念非常多,在講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教師可結合基本概念在生活、科研工作中的應用實例,加深學生對其的理解和掌握。下面將以不同砷形態(tài)的“分布分數(shù)”為例,闡述分析化學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實踐。
學生最初接觸“分布分數(shù)”是在“酸堿滴定法”章節(jié)中:一元酸/堿或多元酸/堿在溶劑(通常為水溶液)中以不同形式存在,這些組分/型體的平衡濃度隨溶液中H+濃度的變化而變化。“分布分數(shù)”被定義為“溶液中某酸堿組分的平衡濃度占其總濃度的分數(shù)”[1],通常采用代數(shù)法,基于一元酸/堿或多元酸/堿的解離平衡常數(shù)(pKa)和溶液的pH計算得到。除了計算之外,學生還應該掌握依據(jù)酸/堿性物質的pKa和溶液pH快速判斷其在溶液中存在形式的技巧。如,對于一元弱酸HA而言,其解離平衡常數(shù)為pKa,那么當介質的pH < pKa? 2時,HA的分布分數(shù)接近100%,它主要以HA中性分子的形式存在;當介質的pH > pKa+ 2時,A?的分布分數(shù)接近100%,它主要以A?陰離子的形式存在。
砷以多種存在形式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表1列舉了五種重要砷形態(tài)的pKa信息。在環(huán)境水體中,砷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三價砷As(III)和五價砷As(V);在細菌、酵母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無機砷將轉變?yōu)橛袡C砷,通過食物鏈進入到人體中。無機砷的毒性大于有機砷,被認為是強毒性和致癌性化合物;因此,砷的形態(tài)分析已成為分析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目前,進行砷形態(tài)分析最有效的手段是高效液相色譜(HPLC)-等離子體質譜(ICP-MS)聯(lián)用技術;此外,為了避免復雜基體干擾、提高方法對目標砷形態(tài)的靈敏度,在砷形態(tài)分離檢測之前通常需要輔以合適的樣品前處理技術。需要強調的是,在針對目標砷形態(tài)構建分離和/或富集方法的過程中,其pKa和在不同pH介質中的分布分數(shù)是重要的參考信息。
表1 幾種重要砷形態(tài)的解離平衡常數(shù)(pKa) [2]
陰離子色譜柱是HPLC分離分析砷形態(tài)中最常用的色譜分離固定相,而流動相的pH通常選擇為6左右;在此條件下,四種砷形態(tài)的色譜分離圖如圖1所示。
圖1 四種砷形態(tài)的色譜分離圖
基于各形態(tài)在pH = 6的分布分數(shù),我們可以推測它們的存在形式,并依此解釋它們的洗脫順序:
在pH = 6的介質條件下,As(III)主要以不帶電荷的H3AsO3形式存在,在陰離子色譜柱上無保留;
DMA以HA和A?各占一半的形式存在,在陰離子色譜柱上有一定保留;
MMA完全以HA?的形式存在,在陰離子色譜柱上的保留強于DMA;
部分As(V)已經(jīng)以HA2?的形式存在,是這幾種形態(tài)中保留最強的,所以最后流出。
可以看出,這幾種砷的形態(tài)基于pKa的差異在色譜柱上實現(xiàn)了相互分離。
在介質pH 2–9范圍內,As(III)和As(V)在氨基改性硅膠上的吸附行為如圖2所示[4]。當pH在3–9范圍內時,該材料對As(V)的吸附率大于90%,而在pH為2–9時對As(III)基本不吸附?;诜植挤謹?shù)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解釋如下:
圖2 As(III/V)在氨基改性硅膠吸附劑上的吸附行為(左)及其在pH 2–8范圍內的分布分數(shù)(右) [4]
在pH 2–9范圍內,改性硅膠中的氨基被質子化(帶正電荷),而As(III)主要以H3AsO3的中性分子存在,所以吸附率很低;
當pH > 3以后,As(V)主要以帶負電荷的H2AsO4?和HAsO42?形式存在,其與改性硅膠材料中質子化氨基之間的靜電作用增強,吸附率增大。
因此,可以利用氨基功能化材料,在較寬pH范圍內實現(xiàn)無機砷形態(tài)As(III/V)的分離。
由表1可以看出,六種砷形態(tài)性質差別較大。在中性條件下,As(III)呈中性,As(V)和MMA帶負電,DMA和AsB呈兩性,AsC帶正電;很難找到單一功能化的萃取材料對它們實現(xiàn)同時吸附/富集。陳貝貝等[5]實驗發(fā)現(xiàn),在pH = 6條件下,含巰基功能團的γ-巰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MPTS)在吸附材料中的加入明顯改善As(III)的吸附,部分磺化聚苯乙烯(PSP)的添加對AsC的吸附有明顯改善,而帶負電的As(V)、MMA以及兩性的DMA、AsB在氨基功能化涂層上均有恒定的吸附?;诖?,制備了基于γ-MPTS、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APTS)和PSP的混合萃取材料,實現(xiàn)了六種砷形態(tài)的同時富集(圖3)。
圖3 pH 2–12范圍內六種砷形態(tài)在混合模式吸附涂層上的保留行為[5]
對其可能的吸附機理進行討論如下:
當pH > 4之后,As(V)和MMA主要以陰離子形式存在,與質子化的氨基產(chǎn)生靜電作用;當pH >8后,氨基逐漸去質子化,對As(V)和MMA的作用力逐漸降低。因此,As(V)和MMA在該材料上的最佳吸附pH范圍為5–8。
當pH < 6時,DMA以中性分子形式存在,與涂層之間的主要作用力為疏水作用;當pH > 6時,DMA主要以陰離子形式存在,與涂層之間存在靜電作用。
以兩性狀態(tài)存在的AsB,與涂覆材料之間存在靜電作用和疏水作用。
AsC在溶液中帶正電,與PSP上的磺酸基之間存在陽離子交換作用。
另外,As(III)在pH 3–9的范圍內有穩(wěn)定的吸附主要基于其與γ-MPTS上巰基之間強親和作用。
酸性和堿性物質的解離平衡常數(shù)及其在不同pH條件下的分布分數(shù)信息,對于針對性地構建分離/富集和分析方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加深他們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時,教學要遵循由淺入深和反復提及的原則。具體而言:
(1) 在酸堿滴定章節(jié)的授課過程中,重點放在闡述分布分數(shù)的定義、計算,以及基于此的不同類型溶液的pH的計算;不宜對分布分數(shù)的應用展開討論。
(2) 在后續(xù)章節(jié),尋找合適契機插入,如“酸堿指示劑”部分,可根據(jù)特定指示劑的解離平衡常數(shù),讓學生計算分布分數(shù),學會有目的地調節(jié)介質pH,讓指示劑以預想的形式存在;在“分離和富集方法”部分,讓學生基于酸堿物質的解離平衡常數(shù)和分布分數(shù),理解水相pH對兩相液液萃取的影響,以及構建膜輔助三相液相萃取的基本原理;在儀器分析“液相色譜”部分,可以引導學生基于分布分數(shù),思考某種分離模式下不同物質保留時間差異的根本原因。
(3) 在反復強化認知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對“分布分數(shù)”這一概念會形成比較明晰的認識,對酸堿性物質的解離平衡常數(shù)更敏感,有助于培養(yǎng)其快速捕獲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常用教材上收錄的解離平衡常數(shù)信息有限,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對特定分析物的分布分數(shù)等相關參數(shù),可以借助網(wǎng)絡軟件(如https://chemicalize.com/#/calculation)快速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