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新星,王 林,張 鴻,黃 亮,曾義嵐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是一種因HBV感染而引起的肝臟炎癥、肝纖維化的慢性疾病。應用核苷(酸)類藥物[nucleos(t)ide analogues, NAs]持續(xù)治療后,多數(shù)患者的HBV DNA水平、肝細胞炎癥和纖維化等可得到有效控制[1-2]。盡管NAs是多數(shù)患者抗HBV治療的主要選擇,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響,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不規(guī)則停藥現(xiàn)象。一項有關CHB患者停用恩替卡韋的研究發(fā)現(xiàn),因未達到停藥標準而停藥的患者肝炎復發(fā)率高達80%,且有部分患者誘發(fā)了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預后較差[3]。由于NAs可抑制HBV DNA復制,但難以清除病毒持續(xù)復制的來源——松弛環(huán)狀雙鏈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在尚未恢復HBV特異性的細胞免疫反應時停止使用NAs,HBV DNA會急速復制,機體免疫應答被迅速激活,對肝細胞造成嚴重的免疫損傷,進而誘發(fā)肝炎[4]。當前,有關CHB患者停用NAs后誘發(fā)HBV-ACLF的臨床特征及遠期預后分析尚缺乏大樣本量的研究,有關影響HBV-ACLF患者的預后因素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诖?,本研究通過對1164例CHB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旨在探究CHB患者停藥后誘發(fā)HBV-ACLF的臨床特征及預后情況,以期為CHB患者停藥誘發(fā)HBV-ACLF的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1.1 對象 納入2014年6月—2019年6月成都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醫(yī)療中心收治的HBV-ACLF患者,參考隨機抽樣樣本量計算公式n=P(1-P)/[e2/Z2+P(1-P)/N],其中置信度設置為P<0.01,比例估計設置為0.5,精度值百分比分別設置為0.03和0.04,計算出樣本量為985~1543,取整數(shù)1200作為目標樣本量,排除臨床資料不完整患者后,最終納入患者1164例。根據(jù)發(fā)病前是否停用NAs分為停藥組(n=187)和非停藥組(n=977)。根據(jù)ACLF進展情況將停藥組患者分為ACLF-早期(n=60)、ACLF-中期(n=47)和ACLF-晚期(n=80)3組。納入標準:①臨床檢查符合《肝衰竭診治指南(2018年版)》[5]中有關ACLF的診斷標準;②患者性別不限,年齡≥18歲;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肝炎病毒感染者;②因藥物、酒精或其他原因導致的肝損傷者;③經(jīng)檢查存在惡性腫瘤或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患者;④長期接受抗凝治療患者;⑤妊娠婦女。部分患者遵醫(yī)囑停藥標準:①HBeAg陽性患者用藥1年若HBV DNA低于檢測下限,ALT復常和HBeAg血清學轉換后,再鞏固治療至少3年(每隔6個月復查1次)仍保持不變患者可停藥隨訪;②HBeAg陰性患者用藥治療后,HBsAg消失且HBV DNA檢測為陰性,可停藥隨訪[6]。本研究已獲得患者知情同意及我中心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及臨床資料 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及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住院時間,平均動脈壓,飲酒史,既往病史(肝硬化、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病),停藥患者抗病毒療程,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肺部感染、膿毒癥、電解質紊亂、腹水、出血、肝性腦?。╤epatic encephalopathy,HE)、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 AKI)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及ACLF分期。
1.2.2 實驗室檢查 收集患者的實驗室檢查資料,包括:①HBV標志物(HBeAg、HBV DNA載量),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法和化學發(fā)光法進行檢測。②ALT、AST、TBIL、總膽汁酸(total bile acid,TBA)、ALB、CRE、BUN、血清Na+等,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7600型,日立中國有限公司)進行檢測。③WBC、PLT、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NEU)、HGB,采用血液分析儀(XT-2000i型,日本SYSMEX株式會社)應用電阻抗法進行檢測。④PT、凝血酶原活動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采用血液分析儀進行檢測。⑤根據(jù)患者相關生化指標計算終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評分和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及Child-Pugh分級。
1.2.3 治療及隨訪 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營養(yǎng)支持、抗感染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和抗病毒治療,符合肝移植條件患者納入肝移植等待隊列。所有患者在發(fā)病后進行門診及住院隨訪,中位隨訪時間為1年,隨訪終點為患者失訪、死亡或接受肝移植。記錄患者28 d、90 d和360 d的總體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及相關嚴重并發(fā)癥情況。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以中位數(shù)及四分位數(shù)[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行Mann-WhitneyU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比較行χ2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一般資料及實驗室檢查結果 停藥組患者停藥前的抗病毒療程為18(6,36)個月,停藥組患者的HBeAg陽性率、HBV DNA載量顯著高于非停藥組,而ALB和PLT水平低于非停藥組(P均<0.05);2組患者的其他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患者一般資料及實驗室檢查結果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of patients
2.2 2組患者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停藥組患者的中位住院時間長于非停藥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肝病相關臨床事件中,停藥組患者的肺部感染、膿毒癥發(fā)生率均高于非停藥組(P均<0.05);2組患者的SBP、電解質紊亂、腹水、出血、HE和AKI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Table 2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and complications of patients in 2 groups
2.3 患者停藥時間與ACLF發(fā)生情況 停藥組患者的中位停藥時間為6.0(2.0,20.6)個月,不同ACLF分級亞組中,ACLF-早期停藥時間為5.5(2.0,14.5)個月,ACLF-中期停藥時間為5.0(2.0,18.7)個月,ACLF-晚期停藥時間6.0(3.0,20.6)個月。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ACLF的分期與停藥時間無相關性(r=0.083,P=0.257)。
2.4 患者隨訪及遠期OS分析 所有患者進行定期門診或住院隨訪,中位隨訪時間為1年,隨訪終點為患者失訪、死亡或接受肝移植。1164例患者中共計失訪81例(6.96%)。其中,停藥組出院即失訪8例,隨訪至12 d失訪1例,隨訪至30 d失訪3例,接受肝移植1例;非停藥組出院即失訪58例,隨訪至30 d失訪7例,隨訪至79 d失訪1例,隨訪至90 d失訪1例,接受肝移植1例。停藥組28 d以及90 d的OS均顯著低于非停藥組(P均<0.05);360 d時,2組患者的OS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表3。
圖1 停藥組及非停藥組患者總體生存率Figure 1 Overall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in drug withdrawal group and non-drug withdrawal group
表3 2組患者病后第28 d、90 d和360 d時的總體生存率情況分析[例(%)]Table 3 Analysis of overall survival rate on illness day 28,90 and 360 of 2 groups[cases(%)]
NAs作為臨床抗HBV治療的主要藥物,在抑制HBV復制、減輕肝細胞炎癥、延緩肝功能衰竭及其他并發(fā)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7-8]。盡管相關指南已對NAs的使用及停用標準提出了推薦意見,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依從性差,不規(guī)律服藥及隨意停藥的問題,最終出現(xiàn)停藥后復發(fā),甚至進展至肝衰竭[9]。一項有關CHB患者停用抗病毒藥物后的Meta分析研究顯示,患者停藥后持續(xù)病毒學抑制率隨時間的延長而下降,停藥后24個月的復發(fā)率高達93.3%[10]。有關NAs停用后引發(fā)的不同臨床結局,已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與難點之一。對CHB患者停藥后的臨床特征及預后進行分析,有利于了解ACLF對疾病嚴重程度的影響,為CHB患者停藥誘發(fā)相關ACLF的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本研究基于一個大型隊列研究(n=1164),可準確反映CHB患者的停藥率、臨床特征、停藥后誘發(fā)ACLF的整體情況。結果顯示,因停用NAs抗病毒藥物導致誘發(fā)ACLF的患者約占16.07%(187/1164),提示停用NAs是CHB患者發(fā)生ACLF的常見誘因。劉曉燕等[11]對698例ACLF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發(fā)現(xiàn)因停用NAs誘發(fā)ACLF的比例逐年上升,2016年達到21.49%,較本研究發(fā)生率高,這可能與兩項研究之間樣本量的不同及收集病例的時間早晚有關。對停藥組與非停藥組的臨床及生化指標分析發(fā)現(xiàn),停藥組患者的HBeAg陽性率、HBV DNA載量明顯高于非停藥組。NAs主要通過抑制HBV DNA聚合酶或反轉錄酶而抑制HBV DNA的復制,對cccDNA無清除作用,一旦停藥,極易導致病毒以cccDNA為模板繼續(xù)復制,使HBV再激活[12-14],有研究表明,HBV DNA水平與HBeAg陽性率呈正相關[15],這也是停藥組患者HBeAg陽性率、HBV DNA載量明顯高于非停藥組的原因。另外,停藥組患者的ALB和PLT水平低于非停藥組,提示停藥后對肝臟功能的損害可能更大,直接影響肝臟功能。ALB是由肝實質細胞合成的蛋白,在維持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血漿膠體滲透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當患者存在惡性腫瘤或肝臟合成功能障礙時,其水平會明顯下降[16]。停藥后,患者HBV DNA載量明顯升高,一方面病毒可通過抑制巨核細胞的分裂來抑制PLT的生成,另一方面可通過抑制機體免疫功能使PLT破壞增多,從而降低患者PLT水平。肺部感染、膿毒癥等均是ACLF的嚴重感染并發(fā)癥[17]。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肝病相關臨床事件中,停藥組患者的肺部感染、膿毒癥發(fā)生率均高于非停藥組,提示因停藥導致的ACLF患者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的幾率更高。病原菌介導的肝細胞炎癥和因HBV活化導致的免疫抑制,可引起肝臟功能急劇衰竭,進而導致ACLF患者出現(xiàn)嚴重感染并發(fā)癥[18]。
本研究分析CHB患者停藥時間與ACLF發(fā)生情況的關系顯示,停藥組患者的中位停藥時間為6.0(2.0,20.6)個月,不同ACLF分期亞組中,各亞組停藥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ACLF病情嚴重程度與停藥時間無關。但一項長達10年的隨訪研究發(fā)現(xiàn),CHB患者根據(jù)指南推薦停藥標準停藥后,復發(fā)率高,且在停藥后的6、12、24個月,復發(fā)率呈逐漸遞增趨勢[19]。因此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停藥,不論停藥時間長短都應當建議患者密切隨訪,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降低ACLF發(fā)生率。
CHB患者停藥后誘發(fā)ACLF的預后情況,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本研究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研究結果顯示,停藥組的28 d、90 d的OS均顯著低于非停藥組,但2組患者360 d的OS無明顯差異,表明停藥后患者出現(xiàn)的病死情況主要集中在90 d內,對患者遠期OS無明顯影響。因此,針對停用NAs的CHB患者,臨床應進行為期至少3個月的密切隨訪,在發(fā)現(xiàn)異常時及時采取對癥治療措施,以降低ACLF的復發(fā),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因停藥后誘發(fā)ACLF的患者HBeAg陽性率、HBV DNA載量和膿毒癥發(fā)生率顯著上升;停藥會影響患者的近期生存率,且停藥組患者短期病死率更高,但停藥時間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無明顯相關。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之處,未對影響患者誘發(fā)ACLF的預后因素進行分析,有待后續(xù)完善前瞻性隨機研究進行驗證與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