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遷,張小姣
(陸軍第八十三集團軍醫(yī)院,河南 新鄉(xiāng))
氯異氰尿酸泡騰消毒片是一種常用的效度產(chǎn)品,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腐蝕性。有報道表明,三氯泡騰片浸泡腐蝕的作用明顯,但是其空氣腐蝕作用鮮有報道[1-3]。本文即對三氯泡騰片的腐蝕作用展開研究。
三氯泡騰片是以“三氯異氰尿酸”為主要成分的消毒片,有效氯含量為50%±5%,于54℃存放14d 后,有效含氯量下降4.2%。主要作用是殺滅腸道病菌、化膿性球菌和細菌芽孢。消毒應用范圍:環(huán)境、一般物體表面和芽孢、污染物品表面消毒。應用方法:對環(huán)境、一般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或噴灑消毒時,可每2000ml 水中加入1 片(含有效氯500ml/L),作用30min;對芽孢污染物品浸泡消毒時,可每2000ml 水中加入4 片(含有效氯2000ml/L),作用60min。使用說明書中提醒對鋁、銅、碳鋼等金屬有腐蝕作用,但未說明是浸泡有腐蝕作用還是空氣熏蒸有腐蝕作用。
使用中發(fā)現(xiàn),該泡騰片是塑料薄膜壓膜密閉包裝,存放于帶蓋塑料瓶中封存,瓶蓋螺紋式旋轉(zhuǎn)非密閉狀態(tài),在未打開原始包裝的狀態(tài)下,與原始包裝的外科橡膠手套、裸露鑷子同存于手提急救箱內(nèi),箱子呈密閉狀態(tài),體積為長0.5m×寬0.2m×高0.3m,物品間間隔<0.5m。橡膠手套為紙塑雙層包裝,共5 雙一起上下疊放,3 個月后,打開箱內(nèi)橡膠手套外包裝后發(fā)現(xiàn),手套四周邊緣老化、變黃發(fā)脆,觸碰即脫落掉渣,鑷子完全生銹變?yōu)楹稚?。隨即調(diào)整存放距離和存放方式,腐蝕作用對比結(jié)果如下。
第一組:原始組
存放環(huán)境為密閉手提急救箱,急救箱體積是0.5m×0.2m×0.3m。見表1。
表1 第一組具體情況
第二組:實驗組
存放環(huán)境為密閉鐵皮柜,鐵皮柜體積為1m×0.5m×2m。見表2。
表2 第二組具體情況
第三組:實驗組
存放環(huán)境為無窗的室內(nèi)庫房,室內(nèi)空氣流動性較差(僅靠人員偶然出入及門縫有輕微空氣流動)房間體積是6m×3m×3.3m。見表3。
表3 第三組具體情況
第一組(原始組)
在體積為0.5m×0.2m×0.3m 的密閉急救箱內(nèi),不通風環(huán)境下存放3 個月。消毒片和手套原始包裝,碳鋼鑷子裸露平放,物品間間距<0.5m。則碳鋼鑷子全部腐蝕生銹、腐蝕面積100%。橡膠手套腐蝕狀況:手套四周邊緣老化、變黃發(fā)脆,觸碰即脫落掉渣、腐蝕面積約40%、腐蝕部位為四周邊緣2-4cm(橡膠手套腐蝕面積核算辦法:按一只手套平放時為100%-損壞后剩余面積)。
第二組(實驗組)
在體積為1m×0.5m×2m 的密閉鐵皮柜內(nèi),不通風環(huán)境下存放3 個月,消毒片同物品在同一平面上擺放,物品間間距為1m,則碳鋼鑷子腐蝕面積約為2%,腐蝕狀況:散在的大小不等的斑點狀銹跡。橡膠手套腐蝕狀況:手套四周邊緣老化、變黃發(fā)粘,觸碰無脫落。腐蝕面積為20%,腐蝕部位為邊緣1-2cm。
第三組(實驗組)
在體積為6m×3m×3.3m 的無窗的室內(nèi)庫房,空氣流動性較差(僅靠人員偶然出入及門縫空氣輕微流動)的環(huán)境下存放3 個月,消毒片與物品在同一高度的平面上存放,兩者間距大于2m 以上,則裸露碳鋼鑷子腐蝕度為0,橡膠手套腐蝕度為0。
以上三組實驗均是在泡騰片原始包裝未打開、橡膠手套原始包裝不變,碳鋼鑷子裸露的狀態(tài)下得出的結(jié)果。
由以上對比結(jié)果可以看出:在不改變包裝方式的情況下,存放間距拉大,存放空間改為空氣輕度流通的狀態(tài)下,則空氣中有效氯含量降低、空氣腐蝕作用對物品的腐蝕度明顯降低[4-7]。
三氯異氰尿酸泡騰片在浸泡時對碳鋼金屬有腐蝕作用,但空氣腐蝕作用未曾見相關報道。報道中談及將泡騰片溶于水含有效氯2000mg/L 時,浸泡金屬72h,對碳鋼有重度腐蝕(腐蝕度為1.1097mm/a),對銅片和鋁片有輕度腐蝕(腐蝕速度分別為0.2543mm/a 和0.1196mm/a),對不銹鋼基本無腐蝕(腐蝕速度為0.0016mm/a)[3]。但未曾報道泡騰片在空氣中不同含氯量、不同存放空間時,其腐蝕速度和腐蝕效果的相關數(shù)據(jù),建議有關實驗室進行探索性實驗。
空氣腐蝕作用對呼吸道的刺激應引起重視。生活中,人與三氯異氰尿酸消毒片距離為0.5m 時,能聞到刺鼻氣味,感到呼吸道黏膜輕度痙攣及不適[8]。查閱相關文獻,未見有呼吸道黏膜損害性研究,僅說將三氯消毒泡騰片溶解為含有效氯5000mg/L 的溶液時,滴于家兔去毛皮膚上,48h 后無反應,由此實驗得出消毒片溶于水后對個別動物局部皮膚無損傷作用。但文獻最后還是強調(diào)了呼吸道黏膜于皮膚機理的不同,強調(diào)了皮膚無害不等同于呼吸道黏膜無害[1],應加強動物呼吸道黏膜損害性的相關實驗室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