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書麗
鄭州仁濟醫(yī)院手術室,河南 鄭州 450000
股骨骨折為骨科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多因外力擊傷所致,中老年人為多發(fā)群體,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關節(jié)活動受限、劇烈疼痛等,若未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易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折不愈合等情況,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1]。目前,臨床治療股骨骨折主要以手術為主,且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但手術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性治療方式,大部分患者術中會因多種因素影響引起低體溫現(xiàn)象,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手術治療效果[2]。術中保溫護理可針對術中引起低體溫的因素給予防護措施,對維持手術患者圍術期體溫恒定具有重要意義[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股骨骨折手術患者采用術中保溫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8 年4 月—2020 年5 月期間接受手術治療的80 例股骨骨折手術患者,將行常規(guī)護理的39 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將行常規(guī)護理+術中保溫護理的41 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男性18 例,女性21 例;年齡49~72 歲,平均年齡(56.58±2.61)歲;骨折部位:遠端9 例,股骨干14 例,近端16 例;骨折原因:高處墜落5 例,車禍16 例,跌傷14 例,其他4 例;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18~26 kg/m2,平均BMI(22.13±1.25)kg/m2;吸煙史:有14例,無25例;飲酒史:有17例,無22例。觀察組男性22 例,女性19 例;年齡50~73 歲,平均年齡(56.75±2.44)歲;骨折部位:遠端10 例,股骨干16 例,近端15例;骨折原因:高處墜落6例,車禍17例,跌傷14例,其他4 例;BMI18~26 kg/m2,平均BMI(22.19±1.20)kg/m2;吸煙史:有18例,無23例;飲酒史:有20例,無2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①經(jīng)X線片、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者;②符合手術適應癥者;③了解研究內(nèi)容,簽署同意書者;④無嚴重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2)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伴有顱腦損傷者;④入組前1 個月存在服用激素類藥物及止血類藥物史者;⑤合并肝、腎等器官功能衰竭者。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護理,入院后協(xié)助患者完成相關檢查,辦理入院手續(xù),術前進行心理疏導,以緩解緊張、恐懼等情緒,促進患者積極配合手術治療;術前30 min調(diào)節(jié)手術室溫度至將手術室室溫調(diào)至26oC~28oC,濕度40%~60%,讓患者吸入加溫加熱的氧氣,手術結束時注意患者四肢、肩部的保暖。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行術中保溫護理:(1)術中在手術臺上加用天津海明醫(y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SHWT-A 型恒溫毯維持溫度,手術全過程維持溫度在37oC 左右,在進行消毒或麻醉處理時,應盡可能避免暴露手術以外區(qū)域的皮膚,對于非手術區(qū)域的皮膚應嚴格注意保暖,可適當增加被褥厚度、下肢穿棉褲套等。(2)對術中所有需要輸注的液體及藥物進行加溫處理,溫度可根據(jù)患者體腔內(nèi)溫度調(diào)節(jié),約為37oC 左右。(3)術中所有需要用到的手術器械均需進行加熱處理,約為37oC左右。(4)術中需要用到的紗布均采用溫鹽水進行浸泡,再用于術腔內(nèi),手術切口也需使用浸泡過的紗布覆蓋。
(1)術中低體溫及切口感染:比較兩組患者術中低體溫及切口感染發(fā)生情況,以術中低溫檢測低于36oC 作為低體溫判定標準。(2)應激指標:術前與術畢,分別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后取上層清液待檢,使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腎上腺激素(AD)、去甲腎上腺激素(NE)水平,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水平。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中低體溫與切口感染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低體溫與切口感染發(fā)生率對比例(%)
術前,兩組AD、NE、CRP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畢,兩組AD、NE、CRP 水平均較術前高,但觀察組上述水平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應激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應激指標對比(±s)
注:與同組術前相比,aP<0.05
時間術前組別觀察組(n=41)對照組(n=39)tP術畢觀察組(n=41)對照組(n=39)tP AD(pmol/L)50.26±10.34 50.61±10.48 0.150 0.881 99.56±21.34a 167.49±24.15a 13.348<0.001 NE(pmol/L)152.36±31.25 153.02±30.85 0.095 0.925 165.69±26.51 186.54±28.41a 3.396 0.001 CRP(mg/L)6.81±1.54 6.75±1.63 0.169 0.866 75.46±10.25a 103.22±25.34a 6.481<0.001
由于股骨解剖結構較為復雜,保守治療無法有效復位骨折部位,因此,手術已成為臨床治療股骨骨折的主要手段,對復位骨折部位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4]。但臨床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會發(fā)生術中低體溫現(xiàn)象,不利于手術順利進行,且會影響術后康復情況。相關研究指出,術中低體溫在外科手術中較為常見,且會增加手術應激反應、增加切口感染風險等,故將其列為影響外科手術預后的重要因素[5-6]。
常規(guī)護理應用于股骨骨折手術患者中,只能滿足手術基本需求,其有關保溫護理主要為調(diào)節(jié)室內(nèi)溫度及術后四肢保暖護理,而對于維持術中體溫并無針對性措施,導致該護理方法臨床干預效果欠佳[7]。而術中保溫護理通過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手術過程中會使體溫降低的因素進行干預,可有效維持患者術中機體體溫,確保手術安全性及預后。術中保溫護理主要措施包括使用恒溫毯維持手術臺溫度,避免非手術區(qū)域皮膚暴露,并對非手術區(qū)域皮膚進行保暖,加熱術中需要輸注的藥品及液體、紗布等,通過對手術環(huán)境進行干預后,可有效維持術中體溫恒定,預防低體溫發(fā)生[8-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低體溫與切口感染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術畢,兩組AD、NE、CRP 水平較術前均較高,但觀察組上述水平低,表明術中保溫護理用于股骨骨折手術患者中效果顯著,對降低術中低體溫及切口感染發(fā)生率具有積極作用,同時在減輕手術應激反應方面效果明顯。分析其原因在于,多種保溫措施實施后可有助于維持患者體溫在正常水平,避免發(fā)生低體溫的潛在危險因素,對預防低體溫具有積極作用。且有研究指出,術中體溫維持在正常水平能夠減少因交感神經(jīng)興奮引起的不良反反應,對減輕手術應激反應具有重要作用[3]。
綜上所述,股骨骨折手術患者應用術中保溫護理進行干預,可有效降低術中低體溫、切口感染發(fā)生率,并有助于減輕手術引起的應激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