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琴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困生”一直是個難題?!皩W困生”主要是指一些在知識積累、理解能力、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不能達到學習要求,需要通過一些措施或方法來獲取幫助的學生。學困生的表現(xiàn)各有不同,有的自由散漫,有的懶惰貪玩,有的狂傲不羈。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不注意聽講,學習動力不足,自控能力差。有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學科的內容主要是一些缺乏吸引力的空洞理論,而且很多內容需要背誦記憶,因而產生畏難情緒,久而久之喪失了學習的興趣,這部分學生便成了思想政治學科的學困生。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根據(jù)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和學困生不同的表現(xiàn),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讓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學困生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思想政治學習方法不得當。這是學困生產生的主要原因。有的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yè),經常為了完成老師的檢查應付了事,做事拖拖拉拉,對一些知識點死記硬背,不能融會貫通。這部分學生自控能力不強,意志不夠堅定,主觀能動性不夠,學習習慣較差,不能掌握思想政治學習的方法,學習積極性不高,而且不愿與老師、同學交流,這些都妨礙他們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習方法。
2.思想政治學科的特點。一些思想政治學困生的其他學科成績在班里處于中上等水平,思想政治學習卻很差勁。這是因為思想政治與其他學科不同,其知識點多、跨度大、涉及面廣、現(xiàn)實性也比較強,很多知識點需要學生靈活運用。對教師講的一些知識點,學生好像什么都懂,但是到考試的時候卻不能正確解答問題。思想政治教材中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等重要思想,這是每個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都是以思想政治為素質基礎的,另外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則是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指導。學生只有通過系統(tǒng)學習思想政治知識,才能正確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感受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價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學困生受家庭和社會影響。教育離不開家庭,家庭是學生的生存環(huán)境,是社會最基本的單元,也是每個學生的第一所學校。每個學生都能從自己的家庭生活中獲得與其他人不同的經驗,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行為習慣、處事能力等。不少學生迫于父母的壓力而被動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性,與家長缺少溝通。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具有永恒性,學生的教育離不開社會,社會的進步需要個人的發(fā)展教育。但是一些學生受到游戲、網吧、不良視頻等影響,造成了厭學。
4.不正確的教學方法也會導致學困生的產生。一些教師的教學理念轉變不到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制約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片面地注重成績,使得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而且教師在教學中的一些互動只停留在形式上,不能深入了解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還有多少內容不清楚等。久而久之,就導致了學困生的出現(xiàn)。
教師要想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有效地輔導學困生,讓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可以從以下幾點讓學困生在學習中“脫困”。
一、給予學困生足夠的尊重與信任,讓他們重拾自信
孟子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痹谒枷胝谓虒W過程中,教師應對學困生少一點歧視,多一點鼓勵;少一點粗暴,多一點寬容。對學困生的要求低一點,哪怕是小小的進步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愛心、期望以及尊重。美國教育家卡耐基說:“使一個人發(fā)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賞和鼓勵。”讓學困生“親其師而信其道”,欣賞他們的個性,發(fā)掘他們的閃光點,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學困生對思想政治的學習感興趣了,學習自然能夠進步,進步自然得到肯定,長期堅持就能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二、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學過程,改革教育教學方法
1.備課之前,我們首先要鉆研教材。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教材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中介,教師通過教材指引學生,學生通過教材獲得知識。新教材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編寫的,語言比較簡潔、精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另外新教材還具有高度的可探究性和實踐性,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有助于學生厘清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把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教師要明確學困生對教材理解的難點在哪里,哪些地方容易出現(xiàn)錯誤,在備課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整理和分析,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注重對學困生的轉化。
2.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喜好開展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比如,采用接力或搶答的方式讓學生回答問題。新課改的重要方向就是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把傳統(tǒng)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轉變?yōu)橐詥l(fā)、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己來學,自己找出知識點,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從被動地接受變成主動地學習。另外,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設置成階梯式,分解難點,在以前的基礎上拓展,讓學生在回憶舊知識的同時學習新知識,這樣可以讓學困生復習舊知識,彌補他們的欠缺。同時可以請學困生回答一些較簡單的問題,重視他們的信息反饋,根據(jù)他們回答問題時的表現(xiàn)和肢體語言,及時地發(fā)現(xiàn)問題。在不影響講課的前提下,適當調整講課的節(jié)奏,鼓勵學困生積極參與,調動其積極性。對于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課堂上可以對學困生進行檢查,掌握他們的學習情況并督促他們彌補不足。進行課內練習時,更多提問學困生,特別是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主動給予幫助,重建學困生的信心。
3.下課之后可以先檢查學困生的課堂筆記。課堂筆記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記錄到本子上的重要知識點,主要用于復習。一般情況下,一課堂40分鐘,學生可能只能記住75%的內容,24小時或者48小時之后可能只記得10%,而學困生所記的內容可能更少。課堂筆記恰好能彌補這點不足,學生可以通過課堂筆記來鞏固知識、提高能力。學困生的課堂筆記肯定是“慘不忍睹”的,教師要給他們“提要求、定標準”,讓他們利用教材記好課堂筆記,圈出相應的知識點;在課堂上留出時間,及時地記下需要記錄的知識點;此外還可以根據(jù)板書記下重要的知識點。學困生在學習中基礎薄弱,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自覺性差,因此課堂筆記的定期檢查和隨機抽查尤為重要,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查漏補缺。教師針對學困生的課后作業(yè)可以適當?shù)貐^(qū)別對待,從難易程度上來照顧他們,可以要求學困生只做基礎題,抓住重點;對于學習中的難點,可以在他們基礎比較扎實的情況下循序漸進。教師可在學困生作業(yè)中錯誤的地方注明原因,加以訂正,下次課堂上可以再次提問。教師對于學困生的點滴進步要給予充分的肯定,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
三、互聯(lián)互通,互相幫助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么完美,父母的辛勞學生不一定能夠體會,教師要經常與學困生的家長溝通,掌握學生的具體情況,在給予學生肯定的同時,提出不足之處,指出努力方向。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和學校,教師應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處于雙向的學習環(huán)境中。尤其對學困生來說更是如此,教師要及時地將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學困生的情況跟家長溝通,指出存在的問題,共同想辦法、添舉措,用寬容的態(tài)度平等地與學困生交流,一同制訂短期和長期的學習目標,讓他們在教師和家長的見證下進步。另外可以讓學困生跟同班思想政治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互結對子,形成“一幫一”。一個團結友愛的班級能讓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倍增,“一幫一”的受益者并非只有學困生,受益的是雙方,甚至是全班同學。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這樣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又能達到合作與交流,增強培優(yōu)補差的效果。
教師肩負著培養(yǎng)祖國下一代的重任,把握好方向,認清自己的責任,才能健康、安全地前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輔導學困生需要持之以恒,激發(fā)他們的上進心,讓其對思想政治學習感興趣,因勢利導,促使學困生不斷進步,給他們更多的誠心、愛心、耐心,助其早日“脫困”。不讓一個學生掉隊,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自己人生的贏家,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