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品蘭
(丹東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丹東 118000)
膽囊腺肌增生癥是一種常見的膽囊病變,患者的主要表現為膽囊黏膜上皮和肌層增厚,可分為局限型、彌漫型和節(jié)段型3種類型,其中彌漫型和節(jié)段型較容易鑒別診斷,而膽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癥的超聲診斷難度則相對較大,因而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其超聲診斷水平[1-2]。高頻超聲對臟器囊性結構的探查效果較為理想?;诖?,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頻超聲在膽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癥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行手術治療的80例膽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手術探查及病理檢查確診為膽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癥。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齡42~72歲,平均(57.03±15.23)歲;合并疾病:膽結石19例,膽囊壁結石10例,膽囊炎43例,膽囊腺瘤或腺瘤樣增生8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首診的膽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癥患者;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病理診斷明確的患者;成年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在超聲探查前接受相關治療者;既往有腹部手術史者;術前超聲探查資料不完整者;妊娠期婦女。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術前進行低頻和高頻超聲檢查,采用飛利浦A50彩色超聲多普勒診斷儀超聲設備,由2名超聲檢查醫(yī)師完成所有病例的檢查工作。術前要求患者禁食8~10 h,取仰臥位,采用低頻探頭(1~5 MHz,3.5~5.0 MHz)進行上腹部探查,探查至膽囊位置時,觀察聲像圖中膽囊大小形態(tài)、囊壁厚度以及邊緣、內部回聲情況,觀察是否存在囊壁增厚、邊緣不完整等情況;隨后換用更換高頻探頭(5.0~10.0 MHz,3.0~9.0 MHz),觀察膽囊內部是否有小囊樣結構,并觀察囊壁各層組織情況,最后觀察病灶區(qū)域血流信號以及血流分布。由2名超聲檢查醫(yī)師共同觀察聲像圖信息,分析后出具檢查報告。
1.4 觀察指標 收集患者的低頻超聲、低頻+高頻超聲檢查結果,與術后病理診斷結果進行對比,統(tǒng)計二者的符合率,并觀察超聲探查的漏診、誤診情況。此外,觀察患者的聲像圖,分析其影像學特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膽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癥的檢出情況及與病理診斷符合率比較 低頻超聲對膽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癥的檢出率為62.50%(50/80),低頻+高頻超聲的檢出率為82.50%(66/8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低頻超聲與手術病理診斷符合率為60.00%,顯著低于低頻+高頻超聲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低頻超聲漏診率為15.00%,顯著高于低頻+高頻超聲的2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低頻超聲誤診率為22.50%,高于低頻+高頻超聲的15.00%,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膽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癥的檢出情況及與病理診斷符合率比較
2.2 膽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癥的影像學特征 膽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癥的聲像圖可見病變部位集中在膽囊底部或膽囊頸部和底部,且膽囊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厚,增厚部位主要集中在黏膜及肌層;囊壁內存在大小不一的囊腔樣結構,伴有壁內小結石者、擴張的羅-阿竇(呈小囊樣結構)者伴“彗星征”強回聲;病灶位置超聲可見類實性回聲,并伴有小暗區(qū)或團塊狀回聲,高頻超聲探查膽囊壁小隆起性病變,可見病變蒂部與膽囊壁相連。漿膜組織以及黏膜組織完整。在血流信號方面,80例患者隆起處均未見異常血流信號伸入,內部不存在明顯血流信號分布。
膽囊腺肌增生癥屬于一種非炎性膽囊增生性疾病,發(fā)病機制復雜,除先天性因素外,長期膽囊慢性炎癥及膽囊結石也與該疾病的發(fā)生、進展存在密切的聯系。膽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癥是該疾病的一種重要類型,常規(guī)超聲對于該類型腺肌增生癥的探查難度較大,易出現漏診、誤診情況[3-5]。近年來,高頻超聲已在臨床廣泛普及,其對于膽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癥的診斷價值逐漸被發(fā)現,成為該類疾病的首選篩查或診斷方法[6]。
常規(guī)低頻探頭的分辨率不足以清晰顯示膽囊內微小結構的改變,對于膽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癥的鑒別診斷較為不利,漏診率和誤診率均較高[7-10]。高頻超聲探頭的分辨率高,可更清晰的顯示膽囊內部細微結構,各解剖結構層次也相對清晰,并有助于術者觀察局部彩色血流。對于腹壁肥厚、膽囊位置深、合并膽囊壁壞死出血等低頻超聲探查困難的患者,高頻超聲探查的效果相對較優(yōu)[11-15]。本研究也發(fā)現,低頻超聲中聲像圖顯示清晰度相對較差,而高頻超聲則可清晰顯示羅-阿氏竇等特征性診斷依據。本研究還發(fā)現,低頻+高頻超聲的診斷效果更為理想。在血流信號方面,高頻超聲探查下所有患者隆起處均未見異常血流信號伸入,內部不存在明顯血流信號分布,其主要原因為膽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癥病變局部的漿膜組織以及黏膜組織完整,因而不存在明顯血流信號。在對局限性膽囊腺肌增生癥患者進行超聲探查時,以膽囊瘤樣病變?yōu)橹?,檢查者可使用高頻頭并加壓掃查,進一步縮小探頭與膽囊壁底部的距離,使底部病變進一步放大,從而更清晰的顯示局部解剖結構。
綜上所述,低頻+高頻超聲探查方式可更高效、準確的檢出膽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癥,有利于降低該病的漏診率,同時為手術方案的制訂提供可靠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