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來
小學科學教學的主要場所是課堂,要使課堂教學取得實效,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同時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上讓學生進行探究。在充滿趣味和探究的科學教學中,使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出來,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在教學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學生探究意識
興趣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動力,學生的探究興趣一旦被激發(fā)出來,其潛能便會得到開發(fā),主體性便會得到弘揚,并以積極主動和堅強的意志參與探究性活動。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學習興趣是學生有選擇地,積極愉快地進行學習的一種心理傾向。例如:在教學青島版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物質的變化第17課“鐵生銹”時,我饒有興趣地給學生例舉了生活中的鐵銹,再拿出樣品讓學生比較沒有生銹和生銹的鐵制品的不同,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得出:“鐵銹是一種新的物質”,我接著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鐵在什么條件下最容易生銹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問題:“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裝的鐵釘沒生銹?”鐵生銹與什么有關?在生活中怎樣減緩鐵生銹的速度?……此時,學生的探究熱情很高,他們紛紛動手觀察、試驗。最后通過動手實驗發(fā)現(xiàn)鐵釘在水或空氣中容易生銹,而在油中卻不生銹。給鐵加保護層(涂油漆或做成搪瓷)會減緩鐵生銹的速度。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自然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出發(fā),想盡辦法使學生產生“我要學”的積極情感和態(tài)度喚起他們探究學習的意識,從而變“接受學習”為“探索性學習”,進而提高學生探究意識,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積極參與注重探究過程
知識的獲得固然重要,掌握如何獲得知識的過程更為重要。這就要使我們的學生能主動地學習、主動地探求??茖W課不僅是簡單地揭穿謎底,而是將引導我們像科學家那樣去研究、探索這些科學現(xiàn)象。初步體驗科學家們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探求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手段并內化為學習研究的能力。如教學青島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聲音的秘密第16 課“聲音的產生”時,讓每個同學先傾聽周圍出現(xiàn)的各種聲音,并描述自己聽到的各種聲音。進而思考:這些聲音聽起來為什么不同?再讓學生想辦法使一個橡皮筋、鋼尺發(fā)出聲音,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實踐,想出了不少方法讓這些物體發(fā)出聲音,亦激發(fā)了學生想主動探求聲音產生的原因在哪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科學并不神秘,也不遙遠,科學現(xiàn)象經常就在我們身旁出現(xiàn)。
三、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踐行合作探究模式
嘗試教學理論認為:知識主要是靠學生親自嘗試、探究獲取的。學生有了興趣和熱情后,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增強,才能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動接收知識的“工具”。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知識的探究欲,要培養(yǎng)他們去主動參與,善于提出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了有關“水”的知識后,讓同學們五人一小組,各自明確自己的任務,搜集有關水的知識。課堂上,同學們躍躍欲試,暢所欲言,交流了世界上水資源的分布,淡水和咸水的分布狀況,以及水資源緊缺的現(xiàn)狀,進而產生了節(jié)約用水的意識。通過這一做法,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題意識,踐行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四、科學實驗培養(yǎng)探究能力
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加強科學實驗教學,特別要加強探索性實驗的訓練,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在學生已有知識和初步具有實驗技能的條件下,提出問題,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實驗中觀察現(xiàn)象,主動探索,然后得出科學結論。如在教學江蘇鳳凰教育版“五年級上
冊“磁鐵”時,讓學生和老師一起做一個磁鐵,但這個電磁鐵只能吸引一些小物體,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讓電磁鐵的磁力大一些呢?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在主體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情感意識、科學態(tài)度等方面的實踐能力得以加強。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使課堂真正“活”了起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真正主人,既培養(yǎng)學生具有終生學習的能力,又讓科學課堂也能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山東省寧陽縣葛石鎮(zhèn)北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