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莎士比亞戲劇《一報還一報》政治主題的批評話語流變

        2021-07-06 14:17:54吳迪
        英語學習 2021年6期
        關鍵詞:流變批評

        摘 要:自莎士比亞的戲劇《一報還一報》(又譯《量罪記》)誕生以來,眾多文學評論者對其政治主題的闡釋存在爭議。從17世紀的君主權威崇拜到19、20世紀的現代理性政治觀念,評論者對該劇政治主題的討論焦點不斷發(fā)生變化,與此同時,各種《一報還一報》的改寫本也不斷地體現不同時代作家們各自的政治觀。對該劇政治主題的批評觀點變遷,源自西方主流政治觀念的時代演變以及莎劇經典本身的意義多元性和復雜性。

        關鍵詞:《一報還一報》; 政治主題; 批評; 多元意義; 流變

        初演于1604年的《一報還一報》(又譯《量罪記》)是莎士比亞的重要劇作,有評論家稱其為莎士比亞所創(chuàng)作的“最為復雜、最自相矛盾的戲劇”(Lever, 1965)。該劇的核心主題在于探究政治公平正義的尺度。自該劇誕生以來,隨著不同歷史語境的變遷,評論家對該劇政治主題批評的焦點也在隨時代主流政治觀而演變。從17世紀推崇君主權威的道德政治觀,到18世紀的現代理性政治觀,再到20世紀的后現代政治觀念,批評家對該劇政治主題的解讀在西方政治觀念演變的影響下不斷變化。對莎劇評價的迥異,實際上是因發(fā)聲者不同的價值判斷而產生的,官方文化、大眾話語、文化資本和權力運作,都成為對這部戲劇批評觀點流變的因素。通過對該劇經典批評話語流變的梳理,本文嘗試探究影響該作品評價的多重因素,并在此基礎上理解文學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內外影響因素。

        17—20世紀對《一報還一報》的批評

        1. 17—18世紀對《一報還一報》的評論爭議

        據記載,《一報還一報》一劇于1604年在英國首次演出。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該劇的靈感來自喬治·維特斯通(George Whetstone)與格拉迪·辛西奧(Geraldi Cinthio)分別于1565年與1578年創(chuàng)作的兩部作品,Hecatommithi和Promos and Cassanda。故事講述了賢明的維也納公爵文森修歸隱一段時間后,將權位讓于他認為在政治上頗有造詣、人品道德頗受信任而且處世原則性極強的安哲魯,讓他治理維也納城邦之內淫亂之風泛濫的問題。安哲魯雷厲風行地頒布了很多嚴厲的法規(guī)。富家子克勞迪奧隨即成了第一個被“開刀”的對象,他令未婚妻懷孕,從而觸犯了安哲魯的法規(guī),面臨絞刑。危急之時,克勞迪奧的姐姐修女伊莎貝拉去說服安哲魯,求他顧念情誼,網開一面。安哲魯被伊莎貝拉的才智與堅貞打動,提出以伊莎貝拉的初夜換得克勞迪奧的赦免。隨后,文森修公爵和伊莎貝拉巧妙安排暗戀安哲魯的瑪麗安娜假扮伊莎貝拉,揭穿安哲魯的虛偽和濫權,將安哲魯罷免。最后文森修公爵和伊莎貝拉完婚,結局圓滿。這樣一部戲劇引起了評論家無數的爭議,也給后世劇作家改寫該劇留下了巨大空間。本劇中,幾乎每一個人物都被評論家質疑,包括正面人物文森修和伊莎貝拉,而這些爭議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不斷變化。

        18世紀,受到清教主義歷史語境的影響,評論家對該劇的評論主要圍繞該劇的道德爭議展開。德萊頓、約翰遜和柯勒律治對該劇完全持批評態(tài)度??吕章芍握J為,該劇的罪魁禍首安哲魯最后逃脫了法律的懲罰是對“正義”的極大挑釁。也有更多的評論家將焦點對準伊莎貝拉,認為她答應安哲魯以自身的貞潔來換取弟弟克勞迪奧免除死刑,而后卻讓瑪麗安娜來替其施展“美人計”,這一行為反映了伊莎貝拉的道德虛偽。與此同時,這一時期《一報還一報》的許多改寫本也聚焦于其道德主題方面的爭議。在威廉·戴夫南特(William Davenant)的《針對戀人的律法》(The Law against Lovers)(1662)和查爾斯·戈爾登(Charles Gildon)的《美是最好的辯才》(Beauty the Best Advocate)(1700)這些早期的改寫本中,改寫者們將伊莎貝拉建議色誘的環(huán)節(jié)改為調包計,從而減輕了人們對伊莎貝拉本人道德品質的批判。然而,這些改動僅僅是基于兩位作者對莎翁的敬意。當時仍然有許多評論家質疑伊莎貝拉的道德問題,認為她后來建議色誘安哲魯以及答應公爵的求婚是出爾反爾的小人行為,體現了表里不一的非君子品質。她雖然口口聲聲要捍衛(wèi)貞潔,但實質上,她真正在意的只是自己的名節(jié)。她同意色誘安哲魯,結果卻是讓另一個女人替她完成這一計劃,還同意了文森修公爵的求婚,這一點讓許多評論家認定了她的虛偽。為了避免人們對伊莎貝拉道德問題的詬病,達文納特刪除了伊莎貝拉結婚的情節(jié)以及對安哲魯的美人計安排。

        2.19世紀對《一報還一報》的批評

        19世紀是對《一報還一報》的評論大量涌現的時期。19世紀評論家對該作品的評論總體上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普遍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念。“雖然在什么是不道德的問題上,19世紀與18世紀的觀念未有實質的改變,但與17世紀相比,19世紀時人們對其在作品中的呈現更加寬容”(Stead, 1971)。19世紀,評論家關注的問題主要在于該劇呈現問題的 “坦誠度”。19世紀的沃爾特·拉雷(Walter Raleigh), E. K.錢伯斯(E. K. Chambers)等人體現了對《一報還一報》的19世紀批評傳統,他們爭論的重點不在于安哲魯的惡,而在于一些原本的“好人”(如文森修公爵和伊莎貝拉等人)的離經叛道。幾乎所有這一時期的評論家都在討論文森修的歸隱、讓位以及伊莎貝拉不夠光明磊落的行為?!凹热晃纳薰魧Π舱荇數钠返潞腿毕輿]有充分的了解,為什么要把整治社會風氣的任務交給他呢?”G.威爾森·奈特(G. Wilson Knight)認為該劇最大的勝利在于劇中體現的超越法律的仁慈。莎士比亞并未對任何一個人物表達明確的譴責,這也許才是真正可貴之處,這種可以體諒人性的缺點和錯誤,而不站在一個制高點去進行道德批判的模糊性與復雜性才是該劇最具人性閃光點的智慧(Stead, 1971)。

        在對《一報還一報》的評論中,還有一位評論家E. M. W.梯利雅得(E. M. W. Tylliard)(1984)分析了《一報還一報》的創(chuàng)作緣起。他認為就戲劇而言,該劇來源于兩種素材的融合,一是真實生活的材料——一位母親屈服于濫權,舍身去救自己的丈夫;其二是傳統戲劇的素材,即統治者微服出巡,但素材的來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的構思和選材。

        3.20世紀對《一報還一報》的批評

        20世紀著名的批評家F. R.利維斯(F. R. Leavis)(1942)認為該劇不存在道德上的模糊地帶,莎士比亞明確要傳遞的信息是“仁慈/感情高于公正和正義”,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安哲魯徇私弄權的影子,我們每個人也都可能會成為他。大衛(wèi)·L. 史蒂文森(David L. Stevenson)(1956)在一本討論戲劇的論著中認為,《一報還一報》這部劇作像一部哲理劇,也像約翰·多恩的詩一樣令人匪夷所思。西方馬克思主義評論家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對《一報還一報》進行了倫理方面的解讀。斯坦福大學的本杰明·威布哈特(Benjamin Wiebracht)認為,在莎士比亞戲劇之中,浪漫的愛情是危害社會秩序的不穩(wěn)定因素。安哲魯是20世紀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最反感的劇中角色。布魯姆甚至認為, 莎士比亞在該劇中展現了人性中最糟糕、最丑陋的一面(Bloom,1998)。陰暗、絕望、虛偽、淫欲的氣氛貫徹該劇始終, 一切價值理念都歸于虛無。

        馮偉(2014)指出,該劇烘托了一群偏執(zhí)狂熱的道德完美主義者,維也納的政治體制決定了它始終需要建構和維護一個道德至善者。陳雷(2010)指出,《一報還一報》讓人間接地認識到,只有靠馬基雅維利式的強制,人才會潛心向善。法國思想家蒙田認為,“惡”在國家事務中確有功用,而道德價值與政治的關系卻并非簡單。雖然單純的道德無法規(guī)約政治,但莎士比亞仍然希望一個人應該把道德良心放于公共利益之上。如果一個人犧牲道德良心,結局可能是一報還一報式的懲罰。蒙田深知馬基雅維利政治的合理性,但他認為如果馬基雅維利政治大行其道,那么社會善的根基勢必被摧毀。

        Dollimore(1985)指出,許多年來,評論家們對《一報還一報》的解讀存在誤區(qū),“他們普遍的關注點在于《一報還一報》中不受控制的性淫亂與社會秩序失衡”(Dollimore,1985)。比如,在評論家利弗看來,“這部劇是關于過度泛濫的情感與欲望的管控,這不僅僅是愛侶之間的問題,而是社會篡逆或作亂的問題。這個問題要通過理性的方式解決,取決于代表性的權威人物的退位讓賢”(Lever, 1965)。而“有些人只注意到這部劇勾勒了無政府狀態(tài)與社會穩(wěn)定之間的悲劇沖突,另一些人傾向于關于自由的辯論,關切點傾向于人道而非專制”(Dollimore, 1985)。相應地,當討論伊莎貝拉這個人物形象時,“人們的觀點不是同情她陷于安哲魯的脅迫之中,就是認為伊莎貝拉受到宗教式教育的毒害”(Dollimore,1985)。Dollimore(1985)的切入點則與眾不同,他的核心觀點在于:這部莎士比亞的戲劇實際上是為伊麗莎白王權統治辯護的戲劇。它在政治紊亂后又實現圓滿秩序的恢復,這是一個“空想性的解決方案……是寄托統治者專制幻想的喜劇”。

        雖然評論家對《一報還一報》莫衷一是,但就像Stead(1971)所說的那樣,該劇指出了一個政治真相:“如果每個人都被賦予有一定自由度的權威,那么每個人都可能會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施加這種權威”。

        對于《一報還一報》批評存在爭議的原因

        1.對政治觀的爭議

        對《一報還一報》的評價之所以眾說紛紜,是因為政治這一概念具有復雜性?!罢巍币辉~可以考證出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荷馬史詩》中,其最初的含義是城堡或衛(wèi)城。古希臘的雅典人將修建在山頂的衛(wèi)城稱為“阿克羅波里(Acropolis)”,簡稱為“波里(poli)”。城邦制形成后,“波里”就成了具有政治意義的城邦的代名詞,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結合在一起而被賦予“邦”或“國”的意義。

        從古至今,政治一詞凝聚了眾多哲人學者的思考與論述,而這些思考與論述也在一定程度上投射于戲劇等文學作品之中。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報還一報》的政治主題爭議便是不同時期政治思想的碰撞和交鋒之鏡像。自文藝復興時期以降,政治思想潮流演變集中體現在宗教政治、德性政治和理性政治三個維度的交鋒和交替。

        16世紀的文藝復興在思想理念和精神風貌上是對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承襲和效仿,這一時期的政治觀反射著柏拉圖式理想主義之光。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設想了理想的政治圖景。他建立了以哲學王為核心的國家政治體系;以哲學王為城邦統治者的政治構想是其知識理性的推導,其實質是由哲學家為國王,進行人治(范浩,2017)。在政治秩序之中,君主中心傾向一直是封建社會時期政治模式的主要特點。英國18世紀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對凱撒大帝的歷史描述充分體現了對君主的無上膜拜。“凱撒去世后,天空出現了奇特的天象”“在奧古斯都慶祝他被尊為神而舉行的賽會之時”“名為‘朱利斯星的彗星”“一連閃耀七夜”(普魯塔克,2009)。莎翁最初創(chuàng)作《一報還一報》也是在英國宮廷晚宴上向國王詹姆斯一世獻禮,并借此向詹姆斯一世和朝臣呈現并探討政治的“機宜”。故而在《一報還一報》的開篇,莎士比亞借文森修公爵之口引出安哲魯品德高尚、恪守律法,從而將政治秩序和執(zhí)政者的人品畫上等號。因此,持德政觀點的評論家選擇聚焦《一報還一報》中人物的言行舉止,探討政治的公平正義屬性。從政治道德化的角度出發(fā),17、18世紀的批評家指出安哲魯免于懲罰是正義的缺位。同一時期,在清教主義語境的影響下,有評論家將維也納城的政治混亂歸咎于社會風化和道德的墮落,并援引劇中該城市的娼妓問題作為證據,批評伊莎貝拉與公爵設計調包計的情節(jié)有失體面和風范,甚至伊莎貝拉的虔誠形象也因此飽受爭議和質疑。事實上,將政治道德化,尤其是將政治清明的希望寄托于一個公正無私的執(zhí)政者身上有極權主義的危險傾向。

        政治道德化也勢必引發(fā)對仁慈在政治中作用的討論。劇中伊莎貝拉在和安哲魯智辯時說道:“任何大人物的勛章,無論是國王的王冠、攝政王的寶劍、大將的權杖,或是法官的禮服,都比不上仁慈那樣更能襯托出他們的莊嚴高貴”?!叭蚀取睙o疑是《一報還一報》難以忽略的主題,劇中人物從愛斯卡勒斯到伊莎貝拉皆訴諸安哲魯的仁慈。仁慈所體現的是政治中法外容情的一面。人文主義者把統治階級的德性視作優(yōu)良政府的關鍵和救治時弊的藥方。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都推崇德性政治,但如何防止執(zhí)政者濫權的問題仍久久沒有得到解決。學者郭琳(2021)認為,德性政治實質上是精英政治,精英政治一方面提倡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卻默認一定程度上的政治等級制。正如當代政治劇作家霍華德·布倫頓(Howard Brenton)所認為的那樣:全劇以公爵的正義歸位為皆大歡喜的結局,但沒有設想到另一種結局:如果安哲魯不愿讓出權力,不愿伏法認罪,那么將如何?

        上面的疑問帶來的結果是德性政治的光環(huán)讓位于理性政治。17、18世紀是理性啟蒙的時代。盧梭、洛克把政治觀念帶入現代政治的門檻。列奧·斯特勞斯認為馬基雅維利的論著《君主論》使傳統政治哲學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君主德政觀發(fā)生了決裂。洛克的社會契約論將治理視為非君主專制的公民聯合模式,政治的體系不再只依賴于君主的美德,而是融入了法治、體制等因素在內的綜合體。在現代政治理念下,《一報還一報》的政治爭議由劇中人物的品德轉為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漏洞。英國20世紀60年代文化唯物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雷蒙斯·威廉姆斯認為《一報還一報》中的美好政治結局是神話,其目的不過是掩蓋君主在治理國家中的不足和缺陷(Williams,1983)?;羧A德·布倫頓以改寫的方式表達了對《一報還一報》中傳統人文主義精英政治的質疑。改寫本在20世紀60年代的科技語境下呈現了現代媒體操縱下的社會環(huán)形監(jiān)視管控。公爵最后未能拯救克勞迪奧,安哲魯通過媒體的通風報信將公爵和伊莎貝拉等人的計劃粉碎,并將他們永遠隔離在政治核心之外。通過對當代政治的“惡托邦”式改寫,布倫頓實際上傳遞了對《一報還一報》傳統德性政治的質疑,提醒讀者注意政治體制中諸多因素的共謀作用,并號召以完善法治手段使政治更趨于公平正義。

        綜上,評論家們對《一報還一報》批評話語的歷史變遷主要折射出政治這一觀念的時代演變,從宗教政治、德性政治強調國家規(guī)馴、君主權力轉變?yōu)榉ㄖ蜗碌墓衤摵现卫?。在這一轉變中,大眾化、多元化的政治取代了君主制、精英主義的極權統治。如果德性政治體現的是依賴于君主仁慈的理想主義,那么當代政治更多反映的是人們對理性主義和法治化的追求。情、理、法作為政治的多元維度在如何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上存在著更多復雜的關系,而這構成了不同時期評論家對《一報還一報》中政治主題無休止的爭議。

        2.歷史語境的變遷

        自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君主制觀念深入人心,一個賢明的君主被認為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必要條件。以羅馬法復興和教皇改革為主要內容的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為君主權威的擴張?zhí)峁┝怂枷胛淦鳎ㄌA志強,2002)。在16世紀,人們強調上帝在宇宙中的統治與國王在人間的統治的相似性,在人們普遍虔誠信仰基督教的環(huán)境中,這樣的類比很容易被接受:“既然整個世界由上帝單獨主宰,那么國家也只能由君主一人統治”(Guenée,1985)。中世紀的人們也喜歡用自然法則對比于社會,在許多當時的著作中,國家被比作人體,因此它擁有單一的“首腦”當然是天經地義的。索爾茲伯里的約翰就曾作過這樣的比喻,并指出只有頭腦安全而有活力并擔當起守護者的職責,整個有機體的幸福才有可能被維護。

        君主的權威多來自人們對君主道德水準的信任,故而政治多與道德聯系在一起,這也成了君主以道德來執(zhí)政的理由。“教會法學家往往強調統治者是正義的施予者和邪惡的壓制者”(藺志強,2002)。君主權威論者認為統治者的神圣性是高于凡人的,統治者是“半神”。統治者也被看作道德的楷模,掌握道德權威。這些都使統治者居于至高無上的地位,有權要求臣民的服從,引申而成為對臣民的強制管轄權。

        19世紀,英國進入現代政治階段。馮偉(2014)認為,在美德與義務的政治基礎之外另辟新徑,是早期現代英國政治哲學步入現代政治門檻的核心問題,也是解讀《一報還一報》的關鍵所在。政治進入了社會契約、主權、平等、自由、民主、公正、分權與制衡、權利與義務、善與惡等為代表的理性時期。在這一時期,個人權威受到質疑。

        在20世紀,莎士比亞劇作的改寫與時代政治歷史語境緊密相關,也折射了英國社會政治權力觀念的變遷。從20世紀60年代實驗劇場代表導演查爾斯·馬洛維奇(Charles Marowitz)的《一報還一報》 到20世紀80年代后布倫頓涉及英國種族政治的改寫本,《一報還一報》成為折射英國社會政治爭議的輿論場。馬洛維奇從先鋒運動的角度打破原莎劇的宏大框架,輔之以拼貼和戲謔等后現代藝術手段,表達了20世紀60年代無政府主義者的政治理想。布倫頓則從理性政治的角度重塑了《一報還一報》的結局,刻畫了現代媒體運作下環(huán)形監(jiān)獄的政治“惡托邦”。

        無論是道德政治觀、君主政治觀還是現代政治視角,政治都是不同時代歷史語境下生產力、生產關系和文化相互影響的結果。政治作為上層建筑,毫無疑問要受到時代歷史環(huán)境的影響。

        結論

        莎士比亞的戲劇能提供一個充滿爭議的道德和政治關系爭辯空間,究其原因在于政治本身的復雜性和以往人們對政治與道德關系的偏差理解。政治包含正義、權威、道德、法律、感情等多重維度,而這些維度又交織在一起相互關聯,構成了政治的統一整體。正義更多是一個道德觀念而非政治觀念。雖然從道德的角度看,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政治維護正義,但事實上,政治的真相往往在模糊的地帶滋長。正如有評論家所說,“如果每個人都被賦予有一定自由度的權威,那么每個人都可能會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施加這種權威”,而每個人也有可能像《一報還一報》中的安哲魯一樣。從不同的角度而言,個人權威、道德、權力、專制彼此之間充斥著微妙的平衡,在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道路上,權力如何被規(guī)約,仍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而《一報還一報》這部戲劇似乎在告訴人們,人往往會在感情和正義的天平中向感情傾斜。正如劇中有經驗的大臣愛斯卡勒斯一再對安哲魯強調的那樣:我知道你在道德方面是一絲不茍的,但是,當你在感情用事的時候,萬一時間碰巧合著地點,地點碰巧合著心意,或是你自己任性的行動可以達到你的目的,你自己也很可能犯下你給他人所判之罪(張信威,1998)。

        參考文獻

        Bloom, H. 1998. Shakespeare: 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M]. New York: Riverhead Books.

        Dollimore, J. 1985. Political Shakespeare: New Essays in Cultural Materialism [M].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Dollimore, J. & Alan, S. (Eds.). 1994. Political Shakespeare: N e w E s s a y i n C u l t u r a l Materialism[M].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agleton, T. 2008. Trouble with Strangers: A Study of Ethics[M]. Oxford: Willey-Blackwell.

        Guenée, B. 1985. States and Rulers in Later Medieval Europe[M].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John, D. 1927. The Statesmans Book of John of Salisbury[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Leavis, F. R. 1942. The Greatness of Measure for Measure[J]. Scrutiny, 10: 234—247

        Lever, J. W. (Ed.). 1965. Measure for Measure[M]. London: Methuen.

        Stead, C. K. (Ed.). 1971. Shakespeare: Measure for Measure: a Casebook[M]. London: Macmillan.

        Stevenson, D. L. 1956. Design and Structure in Measure for Measure: A New Appraisal[J]. ELH, (4): 256-278

        Tennenhouse, L. 1982. Representing Power: Measure for Measure in its Time[C]. In S. Greenblatt(Ed.). The Power of Forms in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Norman: Pilgrim Books.

        Tylliard, E. M. W. 1984. The Elizabethan World Picture[M].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Williams, R. 1983. Culture and Society (2nd Edition)[M].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陳雷. 2010. 文森修公爵的“為政之道”——《一報還一報》中的道德哲學[J]. 外國文學評論,(4): 52—64

        范浩. 2017. 孟子與柏拉圖政治思想比較新探[J]. 學理論, (5): 64—65

        馮偉. 2014.《一報還一報》與英國早期德政思想[J].外國文學研究,(4): 102—106

        郭琳. 2021.用德性馴化政治: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德性政治[J].道德與文明, (1): 44

        藺志強. 2002. 13世紀英國的國王觀念[J].世界歷史,(2): 90—98

        普魯塔克. 2009.希臘羅馬名人傳[M].席岱岳, 譯.長春: 吉林出版集團.

        張信威,注釋. 1998.一報還一報[M].北京: 商務印書館.

        吳迪,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國文學。

        猜你喜歡
        流變批評
        做個“用心”的班主任
        “挫”而不“折”,逆風飛揚
        論班主任如何教導學生
        《聊齋志異》在日本的流變史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8:48:58
        黃老之學流變微探
        淺談民歌《茉莉花》的流變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56:07
        霸王別姬:在流變中書寫性別
        唐宋草書流變與唐宋文化轉型
        中國就業(yè)版圖“流變”
        時代風采(2016年15期)2016-10-22 12:04:34
        談教師對學生的“批評”與“懲罰”
        考試周刊(2016年24期)2016-05-27 10:08:36
        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亚洲av无码专区首页|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蜜芽 |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首页|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无码中文日韩Av| 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人妻| 亚洲精品粉嫩美女一区| 女邻居的大乳中文字幕| 亚洲毛片网| 少妇又紧又色又爽又刺| 成人免费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 国产一级自拍av播放| 无码专区一ⅴa亚洲v天堂| 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av| 永久免费看黄网站性色| 亚洲av成人片无码网站| 激情偷乱人伦小说视频在线| 在线无码免费看黄网站| 亚洲av综合色区一区二区| 色妞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9国产超薄丝袜足j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色婷婷久久|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久久性色av|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91| 高清国产国产精品三级国产av| 久久久久久久极品内射|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农村妇女|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女人毛茸茸粉红大阴户传播| 丰满人妻被黑人猛烈进入| 97在线视频免费| 男女互舔动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爱爱网站| 亚洲一区亚洲二区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