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勇 陳雁飛 韓金明
一、武術運動的技擊屬性與攻防情境屬性
《辭?!穼ξ湫g的定義為: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由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運動規(guī)律組成,是鍛煉身體和自衛(wèi)的一種手段。這一定義不僅將“踢、打、摔、拿”作為武術運動最核心的動作內容,而且強調這些動作是以“自衛(wèi)”為前提存在的。自衛(wèi)即自我防衛(wèi),以他人的進攻為前提,所以該定義其實強調了武術運動具有的情境屬性,即“攻防”。因此,武術運動的本質屬性是技擊,而技擊屬性必須在一定的攻防情境下才能實現(xiàn)。
對于武術教學來說,武術動作的學習只有還原到某種特定的攻防情境下,才能真正體現(xiàn)武術技擊的本質屬性,所習得的動作技能才能符合武術運動的基本要求,才能實現(xiàn)武術技術的真正掌握。由于在不同歷史時期社會需求的變化。
二、武術運動的表現(xiàn)形式與本質屬性
武術運動包括了各個拳種,以及各種武術運動的練習形式,雖然表現(xiàn)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每個拳種和練習形式中的技術動作都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的。除散打、摔跤、擒拿等實戰(zhàn)運動外,各種套路運動和練習形式中的技術動作,不論從動作名稱、運動路線,還是從用力點、擊打目標等,都帶有明確的技擊用意。因此,不管武術運動的表現(xiàn)形式如何,其動作技術都是以攻與防的對立統(tǒng)一為前提的。進行武術教學時,不管選擇什么樣的武術運動形式作為教學內容,都需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設置以真實或假想的擊打對手為運用情境。
三、增加實戰(zhàn)技術,還原武術攻防情境
目前,北京市中小學武術教學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教學內容以套路動作為主,實戰(zhàn)技術所占比例不足,雖然在中學階段,現(xiàn)有教材中適當增加了散打、女子防身術等實戰(zhàn)內容,但是對這些為數(shù)不多的實戰(zhàn)技術,學生很難有機會去深入地學習掌握。二是教師在教授套路動作時,不僅沒有武術教學應有的拆招喂招環(huán)節(jié),就連套路中攻防含義明顯的技術動作的教學都少有攻防模擬示范。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在攻防情境下進行動作練習,進而深入體會動作的技擊方法更是少之又少。以上問題導致學生無從感受武術運動獨有的魅力,無法實現(xiàn)對武術動作的真正掌握和對武術運動的深刻體驗與認知,學生沒有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中小學武術教學應遵循“踢、打、摔、拿”的內容主線和以攻防為情境的教法主線,即在內容上根據實際情況盡可能多地增加散打、摔跤、擒拿等實戰(zhàn)技術的比重,在教學方法上則應還原武術的攻防情境。小學階段,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技能基礎和組織難度,可以武術運動的基本功、基本動作、組合動作、小套路為主要內容,教學方法上依據年齡的遞增,可以采用教師與學生攻防示范、學生運用所學動作擊打拳靶或腳靶、學生之間攻防練習等多種方法進行教學。初中和高中階段,建議以中國跤、散打和擒拿為主要內容,考慮到目前的教材、師資等諸多客觀問題,套路運動在一段時間內仍會是主要內容,但是在教學方法上則必須采用教師與學生或學生與學生攻防對練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xiàn)武術運動的技擊屬性。
在小學、初中、高中武術教學安排中(表1),小學階段在學習掌握基本功、基本動作和套路運動的基礎上,應適當增加武術對練的內容,如,太極推手、棍術對練的實戰(zhàn)體驗,讓學生對武術運動的項目特性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在中學階段,按照基礎性、簡易性和實用性的原則,應強調更加深入的技擊實戰(zhàn)體驗和技能學練,初中階段安排了中國跤,高中階段安排了擒拿和散打等內容,這些內容的設計和安排體現(xiàn)了基礎性和實用性,學校和體育教師可以根據場地、師資等情況靈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