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焦懷明,宋思夢,楊勇智,肖興翠,何芝然,楊檳豪
(1.云南農業(yè)大學,云南 昆明 650201;2.旺蒼縣林產有限公司,四川 廣元 628200;3.四川民族學院,四川 康定 626001;4.四川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
育苗密度為單位育苗面積苗木生長株數,是決定育苗成本、苗木產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林業(yè)苗木生產的重要指標之一。育苗密度大小對苗木生長和質量有直接的影響[1]。密度過小,單位面積合格苗數少,苗木空間利用率低,影響產出效益,使得育苗成本高[2-3];密度過大,苗木單位面積產量高,但苗木生長空間受限[4],內部通風條件差,形成大批量外形細長質量差的不合格苗木,造成經濟效益低[5]。因此,適宜的育苗密度對提升苗木質量和移栽成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6]。苗木質量直接影響到造林成活率和樹木后期的生長[7-8],最常通過苗高和地徑這兩個基礎形態(tài)指標來評定[9],并將其作為苗木分級的主要指標[10]。目前,國內外對苗木質量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外在營養(yǎng)和環(huán)境條件上,如基質配比[11-12]、施肥方式[13-14]及容器規(guī)格[15]等方面,而育苗密度對苗木生長和質量影響方面,孫明慧等[16]研究認為育苗密度對毛白楊苗木生長指標影響顯著,張治民[17]對木荷、蘇瑞琳[18]對馬占相思、徐小燕[19]對麻楝育苗密度的研究均發(fā)現,地徑與苗高及育苗密度呈反比,麻澤虎等[20]研究表明,烏桕苗高隨育苗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地徑減小。
香椿(Toonasinensis)是我國特有的速生珍貴鄉(xiāng)土用材樹種,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具有極強的抗病蟲害能力和生態(tài)適應能力,是“四旁”綠化和營造速豐林的優(yōu)良品種[21-22]。但由于多年來良種化水平低、苗木質量差等問題[23],優(yōu)質苗木供應無法滿足生產需求[24],香椿造林成效差。適宜的育苗密度則可培育出根系發(fā)達、健壯優(yōu)質的苗木[25]。為了提高香椿苗木質量,我們開展了香椿育苗密度試驗,探討不同育苗密度對香椿苗木生長和質量的影響,篩選出最適宜的育苗密度,為促進香椿苗期生長、提高苗木質量及造林質量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地位于四川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川南林業(yè)研究所在瀘州市瀘縣的試驗基地——四川省玉蟾山國家長期科研基地,地理位置105°23′E,29°09′N,海拔350 m~550 m。試驗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7.1 ℃,年有效積溫 5 300 ℃,年均日照時數950.3 h,年降雨量1 110 mm,無霜期320 d左右。試驗地設于山坡中上部,海拔504 m,土壤為黃沙土,之前為油茶育苗地。土壤呈酸性,pH值4.02,有機質含量為17.69 g·kg-1,土壤水解氮含量為46.37 mg·kg-1,有效磷含量為2.06 mg·kg-1,速效鉀含量為52.01 mg·kg-1。
以在合江香椿母樹林中采集的合江2號香椿優(yōu)樹種子為試驗材料,培育芽苗,開展播種育苗試驗。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設置7種育苗密度,即10 cm×5 cm(200株·m-2)、10 cm×10 cm(100株·m-2)、15 cm×10 cm(67株·m-2)、20 cm×10 cm(50株·m-2)、20 cm×15 cm(33株·m-2)、20 cm×20 cm(25株·m-2)、20 cm×25 cm(20株·m-2),3 m×1 m(60~600株),3次重復,各小區(qū)之間間隔0.25 m。
2019年3月,以在合江香椿母樹林中采集的合江2號香椿優(yōu)樹種子培養(yǎng)的芽苗為材料進行播種,培養(yǎng)芽苗。2019年5月,待香椿芽苗長出4~6片真葉時進行移栽。移栽前一周對苗圃地進行整地,進行兩次機械旋耕后做床,苗床寬為100 cm,兩邊溝寬30 cm,深30 cm。移栽前兩天將苗床澆透水。移栽時用鐵鍬將苗床土壤鏟松,取出苗木,修剪掉長于5 cm的根系后進行移栽,隨起隨栽,按照設定的株行距進行移栽。栽后澆透水,用薄膜覆蓋,天晴白天蓋上遮陽網,半個月后逐漸揭除薄膜和遮陽網,進行常規(guī)管理。
苗高、地徑測量方法:2019年9月底香椿苗停止生長后,分別用游標卡尺和直尺測量各小區(qū)香椿幼苗地徑與苗高,每個小區(qū)去除邊際效應各測量30株。
生物量及根系測定方法:根據測量出來的各密度的苗高和地徑,計算出各密度香椿苗木平均苗高和平均地徑,按平均值± 5%的誤差在每個密度中選取3株標準株。將標準株完整挖取出來,先用水沖洗干凈后用吸水濾紙吸取苗木表面水分,再將苗木分為干、根、葉3部分,分別稱量其鮮重,并用直尺測量主根長度,記錄長度大于5 cm的Ⅰ級側根數量,再用報紙分裝包好,放置于恒溫鼓風干燥箱中,保持105 ℃烘30 min,再調至80 ℃烘2 d至恒重后分別稱取各部分重量。
采用EXCEL 2010進行試驗數據統(tǒng)計,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較和相關性分析。
由表1可見,育苗密度對香椿苗木的苗高、地徑和高徑比均有顯著影響(P<0.05)。
表1 不同育苗密度對香椿苗木生長的影響Tab.1 Effects of seedling density on growth of Toona sinen-sis seedlings育苗密度/(株·m-2)苗高/cm地徑/mm高徑比20021.57±4.70 f 2.37± 0.87 f9.83±2.53 a10026.57±3.08 e 3.86± 1.23 e7.48±2.28 c6737.77±5.37 d 5.45± 1.64 d7.39±1.80 c5041.20±4.89 d 6.31± 1.56 c 6.88±1.77 cd3361.83±12.09 b 8.46± 1.72 b7.43±1.33 c2555.80±13.28 c 9.21± 1.88 b6.19±1.44 d2093.73±12.41 a11.40± 2.23 a8.45±1.52 b 注:不同字母表示處理間在0.05水平上有顯著差異,否則沒有顯著差異。下同。
3.1.1 育苗密度對苗高的影響 除25株·m-2外,苗高總體隨育苗密度的增大而減小,與育苗密度成反比,以20株·m-2的低密度最大,為93.73 cm,是最高密度(200株·m-2)的4.3倍,顯著高于其余6種密度;其次是33株·m-2,苗高顯著低于20株·m-2,顯著高于其余5種密度;排在第3的是25株·m-2,苗高顯著高于50株·m-2、67株·m-2、100株·m-2和200株·m-2四種密度;50株·m-2和67株·m-2之間苗高沒有顯著差異,但均顯著高于100株·m-2和200株·m-2。
3.1.2 育苗密度對地徑的影響 地徑隨育苗密度的增大而減小,以20株·m-2的低密度最大,為11.40mm,是最高密度的4.8倍,顯著高于其余6種密度;其次是25株·m-2和33株·m-2,兩者之間地徑沒有顯著差異,但均顯著高于50株·m-2、67株·m-2、100株·m-2和200株·m-2四種密度;排在第3的是50株·m-2,地徑顯著高于67株·m-2、100株·m-2和200株·m-2。
3.1.3 育苗密度對高徑比的影響 高徑比越小,苗木越健壯。高徑比與育苗密度沒有明顯的線性關系,隨育苗密度的減小呈先降低后略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W型”曲線變化趨勢。以25株·m-2的高徑比最小,顯著低于其余6種密度;33株·m-2、50株·m-2、67株·m-2和100株·m-2四種密度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均顯著低于20株·m-2和200株·m-2。由表1可見,隨著育苗密度的增大,高徑比呈不規(guī)律變化,變幅為6.06~9.11,最小值出現在25株·m-2。
由表2可見,不同育苗密度對香椿苗木莖、葉、根、地上部分與單株生物量均有顯著影響(P<0.05)。隨著育苗密度的減小,香椿苗木的葉、根、地上部分、單株生物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均在25株·m-2時值最大;根生物量顯著高于其余6種密度;葉、地上部分、單株生物量與20株·m-2之間沒有顯著差異,顯著高于其余5種密度;莖生物量隨著育苗密度的減小而增大,以20株·m-2的密度最大,顯著高于其余6種密度??傮w而言,20株·m-2和25株·m-2兩種低密度的生物量均顯著高于其余5種密度。
表2 不同育苗密度對香椿苗木生物量的影響Tab.2 Effects of seedling density on biomass of Toona sinensis seedlings育苗密度/(株·m-2)地上部分生物量/g葉生物量莖生物量小計根生物量/g單株生物量/g200 0.66±0.12 d 0.32±0.06 d 0.98±0.18 c 0.53±0.08 c 1.51±0.26 c100 2.27± 0.18 d 0.75±0.04 d 3.02±0.22 c 0.70±0.21 c 3.72±0.39 c67 3.74±1.05 cd 1.84±0.45 d 5.58±1.50 c 1.87±0.63 c 7.45±2.13 bc50 5.25±1.91 cd 1.98±0.41 d 7.23±2.31 bc 1.81±0.80 c 9.05±3.07 bc33 8.56±3.19 c 4.89±0.95 c13.44±4.11 b 3.26±0.64 c16.70±4.75 b2522.98±7.05 a13.17±2.35 b36.15±9.40 a12.91±3.77 a49.06±13.12 a2014.69±2.11 b18.95±0.55 a33.64±2.54 a 8.91±1.25 b42.56±3.22 a
由表3可見,育苗密度對香椿苗主根長有顯著影響(P<0.05)。隨育苗密度減小,香椿苗主根長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M型”曲線變化趨勢。在50~200株·m-2的密度范圍內,隨育苗密度的減小而增大,以25株·m-2最大,為29.97 cm,顯著高于100株·m-2、200株·m-2;其次是20株·m-2、33株·m-2、50株·m-2和67株·m-2,四種密度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表3 不同育苗密度對香椿苗木根系生長的影響Tab.3 Effects of seedling density on root growth of Toona sinensis seedlings育苗密度/(株·m-2)主根長/cmⅠ級側根數/(根·株-1)20017.57±4.27 b 9.67±1.15 a10018.27±6.01 b10.00±1.00 a6724.87±9.76 ab13.33±3.21 a5025.00±7.36 ab13.67±8.96 a3322.90±3.35 ab17.67±4.73 a2529.97±1.91 a12.00±6.00 a2026.33±4.25 ab13.67±3.06 a
育苗密度對Ⅰ級側根數沒有顯著影響。隨著育苗密度的降低,Ⅰ級側根數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N型”曲線變化趨勢,在33~200株·m-2的密度范圍內隨育苗密度的減小而增大,以33株·m-2·的Ⅰ級側根數最多,達17.67根,較100株·m-2和200株·m-2分別增加了76.7%和82.7%。
苗高、地徑和高徑比都是衡量苗木生長和質量的主要指標。各指標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4。苗高與育苗密度呈負相關,與地徑呈極顯著正相關,與地上生物量和單株生物量呈顯著正相關;地徑與育苗密度呈顯著負相關,與地上生物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與根系生物量和單株生物量呈顯著正相關。
高徑比是衡量苗木質量的主要指標。高徑比越小,苗木越健壯[26];高徑比越大,苗木越細高,苗木質量越差。高徑比與育苗密度呈正相關,表明苗木質量與育苗密度呈負相關,即育苗密度越大,苗木質量越差。
表4 各指標相關性分析情況Tab.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ndicators指標育苗密度苗高地徑苗高-0.7531.0000.960**地徑-0.873*0.960**1.000地上生物量-0.6870.820*0.892**根系生物量-0.6190.6850.798*單株生物量-0.6730.790*0.873*高徑比0.736-0.138-0.387 注: *表示在0.05水平上有顯著相關性,**表示在0.01水平上有顯著相關性。
育苗密度是影響苗木生長的重要因素,苗木間空間距離的大小對其個體間競爭大小有很大影響,是造成苗木苗高、地徑、高徑比表現出差異性的關鍵原因。本研究表明,育苗密度對香椿苗的苗高、地徑和高徑比均有顯著影響,苗高和地徑及育苗密度均呈不同程度的負相關性,總體均隨育苗密度的增大而減小,苗高和地徑均以20株·m-2最大,其次是33株·m-2。高徑比越小,苗木質量越高,以25株·m-2的高徑比最小,高徑比與育苗密度沒有明顯的線性關系,隨育苗密度的減小呈先降低后略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W型”曲線變化趨勢,這與楊瑞國等[27]的研究結果相似。綜合苗高、地徑和高徑比,以20 cm×20 cm(25株·m-2)的育苗密度最佳,其次是20 cm×15 cm(33株·m-2)。綜合考慮單位面積的出苗數量和育苗經濟效益,以20 cm×15 cm(33株·m-2)密度最佳,既能保證苗木苗高、地徑的生長,又能更充分地利用苗圃土地,增加單位面積出苗數量,降低育苗成本,提高育苗效益。
育苗密度通過影響苗木生長而影響生物量。育苗密度對香椿苗木各部位、地上部分與單株生物量及苗木質量指數均有顯著影響,地上部分、單株生物量及根系生物量與育苗密度均呈負相關。隨育苗密度的減小,香椿苗的葉、根、地上部分、單株生物量和苗木質量指數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均在20 cm×20 cm(25株·m-2)時值最大。根生物量顯著高于其余6種密度;莖生物量隨育苗密度的減小而增大,以20 cm×25 cm(20株·m-2)的密度最大。當育苗密度由20 cm×20 cm(25株·m-2)減小到20 cm×25 cm(20株·m-2)時,苗木各部分生物量變化程度不大,這說明育苗密度過小,競爭已經不是影響苗木生長的主要因素了,這與陳存及等[28]的結果相同。
側根數量的多少影響到造林成活率,側根數量越多,苗木質量越高,造林后能夠更快的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苗木越容易成活。育苗密度對香椿苗主根長有顯著影響,但對Ⅰ級側根數影響不顯著。香椿苗主根長和Ⅰ級側根數在50~200株·m-2的密度范圍內均隨育苗密度的減小而增大,主根長隨育苗密度減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M型”曲線變化,Ⅰ級側根數呈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N型”曲線變化趨勢,以20 cm×15 cm(33株·m-2)密度下的Ⅰ級側根數最多,達17.67根,用于造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各指標與育苗密度均呈不同程度的負相關。綜上所述,育苗密度顯著影響香椿苗木生長、生物量和根系發(fā)展,適度降低育苗密度能顯著提高苗木苗高、地徑、生物量及Ⅰ級側根數量,從而提高苗木質量。綜合分析,以20 cm×15 cm(33株·m-2)密度下為培育香椿1年生苗木的最佳育苗密度。在20 cm×15 cm(33株·m-2)密度下的苗圃,香椿苗高和地徑長勢較好,苗圃土地利用率較高,單位面積出苗數量較多,育苗成本相對較低;Ⅰ級側根數量最多,苗木質量高,有利于提高后期的造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