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有“五竅”,如果有一竅不通則會影響五臟乃至全身健康。中醫(yī)認為“五臟通五竅”。那么,如何運用一些簡單的養(yǎng)生方法給身體通“竅”呢?
通“心竅”:漱華池。心開竅于舌,所以保養(yǎng)心竅要注意口腔養(yǎng)生。中醫(yī)古代養(yǎng)生術中有一招叫做“鼓漱華池”:口唇輕閉,舌在舌根帶動下前后蠕動,有津液生后要鼓漱有聲,唾液充滿全口后分3次咽下,有助養(yǎng)護口腔和包括心在內的五臟潤養(yǎng)。古人稱唾液為“華池之水”“玉泉”,有“金津玉液”之美稱。
通“肝竅”:按睛明。肝開竅于目,保養(yǎng)“肝竅”要注意養(yǎng)護好我們心靈的窗戶——眼睛。中醫(yī)認為,護眼最知名的穴位莫過于睛明穴,很多做過眼保健操的讀者,都觸摸過這個穴位,其中第二節(jié)所做的就是擠按睛明穴。睛明穴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常常擠按,有助通“肝竅”,緩解眼睛干澀、酸脹、視物不清等癥狀。
通“脾竅”:揉太白。脾開竅于口,“脾竅”不通,脾胃的正常功能就會減退,胃口不好,影響健康。太白穴是調理脾功能的重要穴位,位于第一跖趾關節(jié)后緣、赤白肉交界處。每日按揉100~300次,以有酸脹感為宜,有健脾益胃之效。
通“肺竅”:搓迎香。肺開竅于鼻,“肺竅”不通表現為鼻塞、流涕,嚴重者鼻子甚至會“失靈”。出現這些癥狀,可搓揉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緣中點旁,在鼻唇溝中),有助疏通肺竅和緩解鼻塞等癥。
通“腎竅”:擦腎俞。腎開竅于耳,若“腎竅”不通,容易出現耳聾、耳鳴等癥狀。腎俞穴是補腎要穴,取穴時,通常采用俯臥姿勢,腎俞穴位于人體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臨睡前,坐于床邊垂足解衣,閉氣,舌抵上腭,雙目微閉,兩手摩擦兩側腎俞穴,每次10~15分鐘。每日散步時,可以把雙掌摩擦至熱后,將掌心貼于腎俞穴摩擦,如此反復3~5分鐘至腰部微微發(fā)熱。(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