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昌云
(北京弘醫(yī)堂中醫(yī)醫(yī)院,北京100029)
慢性盆腔炎主要表現(xiàn)為下腹墜痛、腰骶疼痛、白帶增多、盆腔包塊等,常由急性盆腔炎發(fā)展而來,病情遷延、反復,嚴重者會導致輸卵管阻塞及不孕[1]。西醫(yī)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療,短期療效良好,但藥物不良反應較多[2]。慢性盆腔炎屬中醫(yī)“帶下”范疇,艾灸或針刺治療慢性盆腔炎是中醫(yī)臨床醫(yī)師常用的方法[3]。本研究采用艾灸結合針刺治療濕熱下注型慢性盆腔炎收效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北京弘醫(yī)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104例濕熱下注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52例。對照組年齡23~47歲,平均(36.79±2.26)歲;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10年,平均(6.51±0.83)年。治療組年齡21~48歲,平均(36.75±2.32)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2年,平均(6.53±0.8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170125)。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參考《婦產科學》中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4]。病程6個月及其以上,癥見下腹墜痛,腰骶疼痛,月經不調,白帶增多;實驗室檢查示陰道分泌物出現(xiàn)大量白細胞,血清C-反應蛋白升高,子宮頸淋病奈瑟菌或衣原體陽性。②中醫(yī)診斷參考《中醫(yī)婦科學》中濕熱下注型帶下病的診斷標準[5]。癥見小腹疼痛,腰骶脹痛,帶下異常,帶下量多,色黃,味臭,舌質紅苔黃。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急性闌尾炎者;輸卵管出現(xiàn)妊娠流產或破裂者;卵巢囊腫蒂扭轉或卵巢囊腫破裂者;異位妊娠者;妊娠期女性。
2.1 對照組 給予鹽酸左氧氟沙星膠囊口服治療。鹽酸左氧氟沙星膠囊(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051,0.1g/粒)口服,每日1次,每次1粒,7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2.2 治療組 給予艾灸結合針刺治療。①針刺方法。取穴:曲骨、歸來、氣海。操作方法:囑患者排盡小便,以0.30mm×50mm毫針刺入穴位,捻轉得氣,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中間行針1次,針感要求:曲骨穴針感要達到子宮,歸來穴針感應向卵巢部放射,手法要求提插均勻一致,同時結合小幅度捻轉,以得氣為要。留針時,患者腹內有酸、麻、脹感為佳,氣海中等刺激,小幅度捻轉,針感放射至尿道。余穴均采用平補平瀉手法。②艾灸方法。選用木質雙孔艾灸盒,取3cm艾炷點燃,插入艾灸盒,將艾灸盒放于患者小腹正中位置,注意不要碰到針。艾炷燃盡后即可移除艾灸盒。每日1次,7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中醫(yī)癥狀積分。中醫(yī)癥狀包括下腹疼痛、腰骶痛、小腹墜脹、帶下量多,按癥狀無、輕、中、重度分別計為0、1、2、3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②臨床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癥狀、體征消失,無陰道分泌物濕片白細胞,C-反應蛋白水平正常,盆腔積液、盆腔包塊均減少≥70%。顯效:輕度腰骶痛,略有小腹墜脹,少量陰道分泌物濕片白細胞,小腹部有輕度壓痛,盆腔積液、盆腔包塊減少20%~<70%,C-反應蛋白水平<30mg/L。有效:中度的腰骶痛和小腹墜脹,中量陰道分泌物濕片白細胞,小腹部中度壓痛,盆腔積液、盆腔包塊減少<20%,30mg/L≤C-反應蛋白水平<40mg/L;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甚至加重??傆行剩?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下腹疼痛、腰骶痛、小腹墜脹、帶下量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下腹疼痛、腰骶痛、小腹墜脹、帶下量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濕熱下注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濕熱下注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下腹疼痛積分 腰骶痛積分治療組 52 治療前 1.06±0.05 1.17±0.16治療后 0.65±0.03△▲ 0.72±0.06△▲對照組 52 治療前 1.81±0.07 1.95±0.18治療后 1.62±0.11△ 1.74±0.21△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小腹墜脹積分 帶下量多積分治療組 52 治療前 1.03±0.15 1.21±0.08治療后 0.58±0.12△▲ 0.74±0.13△▲對照組 52 治療前 1.78±0.17 1.85±0.10治療后 1.46±0.16△ 1.52±0.08△
(2)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31%(48/5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9.62%(31/5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濕熱下注型慢性盆腔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慢性盆腔炎是常見的婦科炎癥,發(fā)病率在40%以上,好發(fā)于30~50歲中年女性[6]。研究表明,慢性盆腔炎病因為女性盆腔上生殖道各種病原菌感染,以沙眼衣原體和淋菌感染為主[7]。勞累、受寒、房勞等均可引起機體免疫力下降,從而導致病原菌難以清除,疾病經久不愈。慢性盆腔炎臨床表現(xiàn)為下腹部隱痛、腰骶部酸痛、小腹墜脹、白帶量增多等。臨床治療該病以抗菌消炎為主,雖有一定療效,但通常癥狀消除不徹底[8]。鹽酸左氧氟沙星是喹諾酮類抗菌藥,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其治療盆腔炎療效良好,但有一定的不良反應[9]。
慢性盆腔炎屬于中醫(yī)“帶下”范疇。帶下病首見于《諸病源候論》,其言:“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傅青主女科》言:“夫帶下俱是濕證,而以帶名者,因帶脈不能約束而有此病?!睅虏〔C為任、帶脈失約。居住潮濕或冒雨涉水,外感濕邪,蘊于胞中,蘊而化熱,濕熱注于任帶;飲食不節(jié),過食油膩,房事不潔導致濕熱內侵胞宮,損傷任帶;情志煩躁易怒,怒傷肝,肝克脾,脾失運化,濕氣蘊結化火,濕熱注于下焦,侵入任、帶脈,任、帶脈失于約束。帶下病主要是濕邪致病,治療應重在祛濕?!端貑枴ぶ琳嬉笳摗费?“濕淫所勝,平以苦熱?!薄稑擞馁x》言:“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針灸甲乙經》言:“婦人下赤白沃后,陰中干痛,惡合陰陽,少腹堅,小便閉,曲骨主之。”
針刺或艾灸是臨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10]?,F(xiàn)代研究認為,針灸對炎性物質滲出、變性和增生均有調整作用,能有效改善炎癥局部的微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減少血液和淋巴液的淤滯,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減輕炎性水腫,縮短炎癥過程,減輕疼痛[11]。艾葉具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帶、散寒除濕之功,是治療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的要藥。通過針灸溫通局部的經脈,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細胞的新陳代謝,使血管的通透性更好,有利于炎性物質的代謝,促進炎癥的消退[12]。本研究針刺曲骨、氣海、歸來可清熱祛濕益腎、行氣通絡止痛,艾灸腹部可增強溫經祛濕止痛、活血調經化瘀之功。曲骨為任脈要穴,為足厥陰肝經和任脈交會穴,有培元補腎、清熱通經的功效;氣海為任脈穴,有調經補氣、清熱利濕的功效;歸來為足陽明胃經穴,有補益氣血、調經通絡的功效。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下腹疼痛、腰骶痛、小腹墜脹、帶下量多積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采用艾灸聯(lián)合針刺治療濕熱下注型慢性盆腔炎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
本研究雖取得一定進展,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診斷標準的客觀指標較少,且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在作用機制上沒有深入研究;艾灸聯(lián)合針灸方法沒有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法進行比較等,后續(xù)將圍繞上述問題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