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滿英,胡火英,黃尊
(新余市中醫(yī)院,江西 新余 338000)
肩痛屬于一種退行性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患者以肩關節(jié)及其周圍的肌肉筋骨疼痛為主要表現,嚴重影響其正常工作和生活,需及時進行治療[1]。調查研究[2-4]表明,肩痛容易與肩關節(jié)周圍炎混淆,診斷不明容易造成治療缺乏針對性,導致療效欠佳。因此,探索一種敏感度好、準確可靠的檢查手段對肩痛的早期診治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影像學的發(fā)展,肌骨超聲影像在臨床得到了廣泛應用,該診斷方法可以較好地區(qū)分粘連性關節(jié)囊炎、肌腱炎等,還能夠清晰顯示軟組織病變影像,診斷效果較好[5-6]。通過直觀的影像學診斷,可以更好地為患者制訂個體化的康復方案,從而改善預后[7]。本研究旨在分析肩痛患者肌骨超聲的影像學特點。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接診的50 例肩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5~76 歲。其中,男31 例(60.20%),年齡(50.47±6.89) 歲,女19 例(39.80%),年齡(52.12±7.46) 歲;5 例有外傷史,45 例無外傷史;左側肩痛27 例,右側肩痛23 例;病程為7 d~6個月。根據年齡分為三組,分別是青年組(≤44 歲,12 例),中年組(45~59 歲,19 例)和老年組(≥60 歲,19 例)。
納入標準:患者存在肩關節(jié)周圍疼痛的情況,部分患者還存在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可以配合完成本研究的超聲診斷檢查;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表明可以配合完成研究。排除標準:因脊柱疾病等引起的肩痛;因肩關節(jié)骨折等造成的肩痛;合并腫瘤患者;合并全身性疾病,且因全身性疾病造成的肩痛患者。
肩關節(jié)肌骨超聲影像檢查:采取5~12 MHz超聲系統(tǒng)進行檢查。檢查順序為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肩胛下肌肌腱、喙突下滑囊、肩鎖關節(jié)、肩峰下撞擊征、肩峰下滑囊、岡上肌肌腱、岡下肌和小圓肌肌腱、盂肱關節(jié)。檢查方法:采取坐位進行檢查,檢查時面對醫(yī)生。在檢查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時,患者肩關節(jié)輕微內旋,肘關節(jié)屈曲至90°,掌心向上,尋找目標肌腱。在檢查肩胛下肌肌腱時,患者肩關節(jié)外旋,指導患者將上臂緊貼胸部,肘關節(jié)屈曲至90°,掌心向上。其他操作均按照常規(guī)檢查即可。
觀察三組患者超聲影像情況。
采用SPSS19.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肌骨超聲檢查結果表明,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13 例(26.00%),喙突下滑囊炎18 例(36.00%),肩胛下肌肌腱病變15 例(30.00%),肩鎖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20 例(40.00%),肩峰下撞擊征陽性22 例(44.00%),肩峰下滑囊炎37 例(74.00%),岡上肌肌腱病變34 例(68.00%),岡下肌和小圓肌肌腱病變4 例(8.00%),粘連性肩關節(jié)囊炎11 例(22.00%)。青年組患者的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肩鎖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岡上肌肌腱病變發(fā)生率低于中年組和老年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超聲影像情況對比 例(%)
肩痛患者往往以單側發(fā)病為主,而且多數患者就診時,已經有1~3個月的病程,一般都會在半年內就診[8-10]。部分患者在治療后,依然存在肩痛癥狀,預后較差。因此,有效的診斷和治療對于提高患者預后十分必要。肌骨超聲影像可以在早期明確病情,為患者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從而利于提高預后[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經肌骨超聲檢查能夠確診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喙突下滑囊炎、肩胛下肌肌腱病變、肩鎖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肩峰下撞擊征陽性、肩峰下滑囊炎、岡上肌肌腱病變、岡下肌和小圓肌肌腱病變、粘連性肩關節(jié)囊炎等。研究結果證實,青年組患者的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肩鎖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岡上肌肌腱病變發(fā)生率低于中年組和老年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娨陨霞膊∫灾欣夏昊颊邽槎喟l(fā)群體,臨床需引起足夠的重視。
綜上所述,肩痛患者肌骨超聲的影像特點明顯。青年組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肩鎖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岡上肌肌腱病變發(fā)生率相對較低。通過肌骨超聲影像分析,可以輔助臨床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