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棋,王 成,李仕春
(西南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0715)
本文根據李仕春(2016)介紹的下載和標注語料的方法②,從北京大學CCL語料庫中分類下載10 000條(包含人名、地名等無效語料148條)共計94 000余字的“直”字語料,建立“直”字平衡語料庫。并通過逐條分析和標注重新描寫了“直”在現代漢語中的義項分布情況。具體如下。
該義項在“直”字平衡語料庫中共有518條,使用頻率約為5.18%。
例1:這常上臺的都有經驗,腰刀的把兒是彎的,寶劍的把兒是直的。
例2:那些擋雪柵是用鐵絲把筆直的窄條板縛結起來的,一般高四,設置在路邊上。
該義項在“直”字平衡語料庫中共有258條,使用頻率約為2.58%。
例1:當她們被人發(fā)現時,已經不能直立行走。
例2:比爾·蓋茨那天從香港乘坐專門的直升飛機來廣州。
按:根據所標注語料,“直”形容事物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強調具體事物本身的屬性“不彎曲”,這就是義項①“物體不彎曲(跟“曲”相對)”;二是強調所形容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位置關系,a.強調與地面垂直,即義項②“與地面垂直的”。b.強調與其他事物的相對垂直,即義項③“從上到下的;從前到后的(跟‘橫’相對)”。
該義項在“直”字平衡語料庫中共有19條,使用頻率約是0.19%。
例1:行款基本固定,一般從右往左直行書寫。
例2:見青的頭發(fā)留長,標準鵝蛋臉,大眼睛,嘴角隱隱透著傲氣,橫看、直看、后看、前看,都是個不可多得的標致人物。
該義項在“直”字平衡語料庫中共有37條,使用頻率約是0.37%。
例1:沈先生這樣托本書寫,必須直腰,低頭,兩肘懸空。
例2:我抬起頭來,仿佛發(fā)現主任那微駝的背一下子直了起來。
⑤公正的;正義的:正~︱理~氣壯。
該義項在“直”字平衡語料庫中共有168條,使用頻率約是1.68%。
例1:我的模范的歷史家是這樣的人:他無所畏懼,清廉正直。
例2:如果我們給夠了,才能理直氣壯地檢查他們,現在檢查他們,他們還有理由說是因為沒有補足。
該義項在“直”字平衡語料庫中共有235條,使用頻率約是2.35%。
例1:星云大師用他自己直率雅致的方式,給人們講述了一個生命本質的故事。
例2:無論上級對下級,下級對上級,都要坦白直率,互相幫助。
該義項在“直”字平衡語料庫中共有5條語料,使用頻率約是0.05%。
例1:目甲骨文像人眼形。小篆目,改橫為直,形已失真。
PISA閱讀更加注重讓學生學會使用不同情境的文本,這里的“情境”主要是指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用途,而不是文本的背景或條件。PISA依據“情境”的用途、人員和內容將文本分為四類,即“為個人應用而閱讀”“為公共應用而閱讀”“為(今后的)工作應用而閱讀”“為教育(繼續(xù)學習)而閱讀”。學校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格外關注這一點。如在教授《圖表類非連續(xù)性文本—認識生活的圖、表、標》一課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活動環(huán)節(jié):
例2:例如:“木”字和“系”字。逐漸形成點、橫、直、曲、撇、捺、挑、鉤等幾種筆畫。
以下義項為副詞性義項:
根據語料標注可知,“直”在現代漢語中做副詞時有4種意義:表動作方式,可解釋為“a.表示動作的方向不變或不繞道,相當于‘徑直’。b.表示不經過中間事物,相當于‘直接’”;表動作頻率,可解釋為“一個勁兒;不間斷地”;表動作持續(xù)的時間,可解釋為“表動作持續(xù)進行或持續(xù)不斷地進行到某個時間”;表動作進行的程度,可解釋為“表示動作行為和某種情況完全相同,相當于‘簡直’”。因此,我們把“直”的義項調整為⑧⑨4個。
該義項在“直”字平衡語料庫中共有3 714條語料,使用頻率約是37.14%。
例1:實踐證明,教師對學生的巨大感染力,常常直接源于對學生的熱愛和關心。
例2:坐汽車,緣索道,頃刻之間,可以直達山頂,雖能省去勞累之苦。
按:雖然“直”在《現漢》、《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3版)(本文簡稱《現規(guī)》)、《現代漢語學習詞典》(本文簡稱《現學》)中都有三個副詞性義項,但是它們在義項劃分和義項描寫方面都有偏頗。例如:《現漢》第⑥個義項“一直;徑直;直接”的釋義屬于二三詞組合釋義,這種釋義很容易造成語義沖突。例如:“一直”在《現漢》中有3個義項,其中一個表示動作方式,一個表示時間;“徑直”“直接”在《現漢》中只有一個義項,表示動作方式?!冬F漢》“直”的第⑥個義項把具有語義沖突的三個詞放在同一個義項中,詞典用戶就會不知道其確切意思。《現規(guī)》第⑧個義項和《現學》第⑦個義項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該義項在所分析語料中共有4055條,使用頻率約為40.55%。
例1:但是他一直心存不軌,三番兩次想陷害佛陀。
例2:直到公元前500年間,人們才正式建立起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
該義項在“直”字平衡語料庫中共有284條語料,使用頻率約是2.84%。
例1:對著江主席那親切的面容,聆聽著他說出的字字句句,我激動得心怦怦直跳。
例2:千里奔波,曹生吉從沒有掉過淚,這次他卻當著大家的面,眼淚嘩嘩直流。
該義項在“直”字平衡語料庫中共有516條語料,使用頻率約是5.16%。
例1:他們不能進行貿易,沒有統(tǒng)一的貨幣,無法制定外交政策,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例2:我可不想又被你指派去做蕊玲的護花使者,那簡直是一場惡夢!
按:該義項在《現漢》中原為“簡直”,為避免以詞釋詞,本文借鑒《現規(guī)》,將其修改為描述性話語“表示動作行為和某種情況完全相同,相當于‘簡直’”。
該義項在“直”字平衡語料庫中共有0條語料。
通過對所收集語料進行分析,我們發(fā)現還有43條約占0.43%的“直”字語料無法用《現漢》中已有的義項加以說明,因此我們擬為“直”設立以下新義項。
該義項在“直”字平衡語料庫中共有43條語料,使用頻率是0.43%。
例1:他就像一個夢游者,表情麻木,眼神發(fā)直,連說話的聲音也空洞洞的。
例2:斑瑪措又是個木偶了,兩眼直瞪瞪的。足有兩三分鐘,她才說出話來。
“語言研究的理想狀態(tài)就是在描寫清楚的基礎上再解釋清楚?!盵1]從已有研究來看,學界一般從歷時角度以詞義引申、詞義演變的方式解釋形容詞性義項的產生,如徐時儀(2004)從歷時角度研究常用詞“忙”和“怕”自上古到現代漢語的詞義演變[2];用語法化理論來解釋副詞性義項的產生原因,如張誼生(2000)從結構形式、語義變化、表達方式、認知心理四個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漢語副詞的虛化軌跡和形成誘因,對漢語副詞的一些紛繁復雜的共時現象作出歷時的解釋[3];吳福祥(2011)討論副詞“一度”語義的歷時演變,證明“一度”的意義歷史上曾經歷“動量義(‘一次’)>時量義(‘一陣’)>經歷義(‘過去發(fā)生’)”的演變路徑[4]。
本文則運用物性結構理論從共時的角度解釋現代漢語“直”字義項產生的原因。“直”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有形容詞性和副詞性兩類義項,這兩類義項的衍生原因各不相同。具體如下。
袁毓林(2013)用物性結構理論描寫漢語名詞的語義結構,用論元結構理論描寫漢語動詞、形容詞等謂詞的語義結構,目的是給名詞、動詞、形容詞設計出語義表示框架,為計算機自動分析文本語義提供可靠的基礎。他為動詞設置了22個語義角色,即施事、感事、經事、致事、主事、受事、與事、結果、對象、系事、工具、材料、方式、原因、目的、時間、處所、源點、終點、量幅、范圍,為形容詞設置了9個語義角色,即主事、感事、范圍、與事、量幅、對象、系事、原因、目的[5]。
李仕春(2020)[6],文馬虹、李仕春(2019)[7],張銳敏、艾紅娟(2019)[8]等把這套分析方法引入到詞匯學詞典學研究中,成功地解釋了“看”“吃”“咬”等動詞的義項分布情況,這說明用論元結構理論分析動詞性義項的分布情況是可行的,但用來分析形容詞性義項的時候卻很牽強。因此,本文改用生成詞庫論中的物性結構理論分析形容詞性義項的分布。
“生成詞庫論指出,形名語義組合實際上是形容詞有選擇地約束名詞物性結構中的某個物性角色值”[9],因此形容詞性的義項產生原因與其修飾的名詞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用物性結構理論分析形容詞性義項分兩步:第一步,圍繞詞義發(fā)生的背景構建場景;第二步,遵循“‘物’變了,‘物’的屬性變了,義項就變了”的原則解釋形容詞性義項。
形容詞標識的是名詞的屬性,因此形容詞性義項的產生與名詞所標識的“物”的變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具體物”的屬性,在人類認知(隱喻或轉喻)的驅動下,映射到另一種“物”上,就會成為新的“物”的屬性?!拔铩卑l(fā)生了變化,其屬性也會發(fā)生變化,這時就有可能產生新的義項。例如:在人類認知驅動下,“具體物”的“不彎曲”屬性映射到“人”身上時,成為“人”的一種屬性“公正;正義”,就產生了義項⑤“公正的;正義的”。例如:“(青年發(fā)明家)正直、善良而又富于進取心”“馬錫五為人正直”“他光明磊落、剛直不阿”。
袁毓林(2014)為描述漢語名詞所指事物的語義結構設立了10種物性角色,即形式、構成、單位、評價、施成、材料、功用、行為、處置、定位[10]。事實上,動詞也有快慢、程度、情態(tài)、語氣等多種伴隨屬性。參照袁文分類,我們也為漢語副詞分出11種屬性:程度、范圍、時間、頻率、處所、肯定、否定、方式、情態(tài)、語氣、關聯(lián)等。
副詞性義項的產生與其所修飾動詞的屬性有密切聯(lián)系,即動詞的屬性發(fā)生變化就會產生新的副詞性義項。上文“直”的4個副詞性義項的產生就與“直”所修飾動詞的屬性變化有關系,當“直”表示動作的方式時產生義項⑧、表示動作持續(xù)的時間時產生義項⑨、表示動作的頻率時產生義項、表示動作的程度時產生義項。具體如下。
注釋
①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1680頁。
②李仕春:《基于語料庫的現代漢語“黃”字義項分布研究》,載《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第103-1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