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東南亞閩南語朱子學的現(xiàn)代終結(jié)*

        2021-07-01 03:54:56馬來西亞鄭文泉
        國際漢學 2021年2期
        關(guān)鍵詞:孔教朱子學閩南語

        □[馬來西亞]鄭文泉

        背景:閩南朱子學書院的東南亞移植

        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在內(nèi)的東南亞國家的閩南語朱子學,狹義上是指閩南籍學者(或作者、譯者)用閩南語傳播、講習朱子學的學術(shù)史傳統(tǒng),廣義上則包括閩南語聚落的其他籍貫人士轉(zhuǎn)用閩南語講習朱子學的共同學術(shù)現(xiàn)象,綜合起來可簡稱為“閩南語朱子學”。

        東南亞閩南語朱子學的出現(xiàn),最初原因完全可以歸諸于中國閩南籍福建人的南來,一如其他閩南方言、鄉(xiāng)土民俗、建筑、工藝技術(shù)乃至宗族、宗教等跟著傳入一樣,閩南人的學校、教育乃至學術(shù)也一并被移植過來,閩南語朱子學也跟著得以在東南亞生成與發(fā)展。

        從東南亞早期的書院建置來看,它們的名稱幾乎都是中國福建閩南書院的重復,很難不讓人懷疑這是閩南書院的移植和復制。目前有名可據(jù)的東南亞書院,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印尼成立于1690年的“明誠書院”,新加坡、馬來西亞則遲至1849年才有“崇文閣”,1854年有“萃英書院”。從王日根、李弘祺合著的《閩南書院與教育》一書即可看出,在福建閩南本土也有同名或近似的“明誠書院” “崇文書院”等書院存在。明誠書院在明末時期設(shè)在彰浦,崇文書院則早在1523年即出現(xiàn)在詔安,如此不等。(1)明誠書院、崇文書院的院址與建立年代,見王日根、李弘祺:《閩南書院與教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7—108頁。這種同名書院現(xiàn)象當然不會是一種歷史巧合,而是中國閩南籍福建人南遷并移植東南亞的結(jié)果。

        上述閩南書院同時也是閩南朱子學的書院,這可以從書院崇祀“紫陽夫子”得以確認。從印尼“明誠書院”來看,我們遲至1775年才在《開吧歷代史記》一書(1610—1798年共180多年間雅加達華人大事記的佚名史籍)得知它的學禮記錄,即這一年巴城(今雅加達)雷珍蘭(荷語Luitenant音譯,甲必丹輔助官)高根觀向甲必丹建議:

        觀音堂后地營建義學一所,為雷珍蘭之大學,崇祀紫陽祿位,額曰“明誠書院”,城內(nèi)“南江書院”,崇祀紫陽圣像,令作甲(即甲必丹——原引者案)大學。各延師住內(nèi),教授貧窮生徒。(1)許云樵注:《開吧歷代史記》,轉(zhuǎn)引自黃昆章《印度尼西亞華文教育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25頁。

        1849年建立的新加坡崇文閣《興建崇文閣碑記》,也有類似朱子學教育淵源的文字記錄:

        從茲成人小子,讀孔孟之書,究洛閩之奧,優(yōu)柔德性培養(yǎng)天真,化固陋為文章,變鄙俗為風雅,則斯閣之建,其有裨于世道人心者豈鮮淺哉!(2)見《興建崇文閣碑記》,載陳荊和、陳育崧編著《新加坡華文碑銘集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2年,第283頁。

        1854年的《萃英書院碑文》,則可闡明這些書院純屬閩南人的理學教育事業(yè):

        我國家治隆于古,以教化為先,設(shè)有庠序,其由來久矣?!录纹伦蚤_創(chuàng)以來,士俗民風雖英酋之管轄……我閩省之人,生于斯聚于斯,亦實繁有徒矣,茍不教以學,則圣域賢關(guān)之正途,何由知所向往乎。于是,陳君巨川存興賢勸學之盛心,捐金買地愿充為黨序之基,欲以造就諸俊秀……擇日興工,就地下筑,中建一祠為書院,崇祀文昌帝君、紫陽夫子神位,東西前屋連為院中公業(yè),經(jīng)于咸豐甲寅年(按:1854年)工成告竣,因顏其院曰萃英,蓋萃者聚也英者英才也,謂樂得英才而教育之,每歲延師,設(shè)絳帳于左右中堂講授,植桃李于門墻。……他日斯文蔚起,人人知周孔之道,知荒陬遐域,化為禮義之邦,是皆巨川君與十二君以及都人士之所貽也。(3)見《萃英書院碑文》,載《新加坡華文碑銘集錄》,第291—292頁。

        上述兩所學校,一所表明“究洛閩之奧”,另一所和明誠書院、南江書院一樣“崇祀文昌帝君、紫陽夫子神位”,可見它們同屬朱子學的書院。而《萃英書院碑文》已可讓我們總結(jié)出“閩南朱子學”的前兩層涵義:“閩南朱子學”是“我閩省之人”的朱子學,而朱子學也被認為是“圣域賢關(guān)之正途”,即閩南儒家文化概以朱子學為正宗;“我閩省之人”的朱子學義學,崇祀“紫陽夫子”(朱子)神位。閩南人在后來1897—1942年間的朱子學著作,也補全了1690—1896年間上述學校課程、著作資料的缺乏,從而反證本時期的朱子學內(nèi)涵還同時是:此朱子學即朱子《四書集注》學;朱子《四書集注》學以漢文閩語來講習,書面解釋則多以英語或馬來語來發(fā)揮。

        以上四層涵義的閩南語朱子學內(nèi)容,和東南亞同一時期的其他朱子學傳統(tǒng)有異。印尼1897—1942年間的朱子學著作,從科珀爾(Charles A. Coppel)角度來說有荷蘭天主教傳教修會(Nederlandsche Zendeingsvereeniging,簡稱NZV)的背景,(4)Charles A. Coppel, “From Christian Mission to Confucian Religion: The Netherlandsche Zendingsverreniging and The Chinese of West Java, 1870–1910,” in his Studying Ethnic Chinese in Indonesia. Singapore: Singapore Society of Asian Studies, 2002, pp.291—312.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朱子學著作則是英國新教倫敦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直接參與的學術(shù)成果。倫敦會1818—1843年間在馬六甲(初亦考慮雅加達、檳榔嶼為設(shè)址地點)成立英華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創(chuàng)始人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第三任院長柯大衛(wèi)(David Collie,1791—1828)和第七任兼末任院長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都參照過《四書集注》,他們的做法是:(5)詳見鄭文泉:《東南亞朱子學史五論》,第15—16頁。

        第一,從課程結(jié)構(gòu)的角度來說,英國倫敦會承辦的書院可說是共同以蒙書為起始、以《四書》為導向,上文1818年馬六甲英華書院是如此,1819年檳城書院(院名不詳)也是“學生也閱讀《三字經(jīng)》,并開始閱讀《大學》。我們計劃讓他們熟悉《四書》最有用之部分,以便隨時可以引用”(6)S. Travelli, “S. Travell to Thos. Beigton (Penang)” , 29 September 1838. Singapore: AMCFM, 1838.,新加坡的堅夏書院(或成立于1823年)的中國課程也被考釋出是“中國傳統(tǒng)蒙學與部分《四書》讀本”(7)莊欽永:《1819—1844年新加坡的華文學堂》,載《新甲華人史史料考釋》,新加坡:青年書局,2007年,第195頁。,此一以《四書》為高級教材的學制與朱子學已經(jīng)有了聯(lián)系。

        第二,從著作版本的角度來說,馬禮遜、柯大衛(wèi)和理雅各等人的《四書》節(jié)譯本或全譯本,都是以朱子的《四書集注》為底本的,《大學》根據(jù)朱子“改本”(即分《大學》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之文本),《中庸》依朱子分為三十三章句等,甚至把朱子的“集注”當成文本的一部分來看待和譯出,與朱子學的學術(shù)淵源顯而易見。

        第三,從學術(shù)論爭的角度來說,上提基督教傳教士兼學人既然把《四書》看成是中國學問的根本,也透過朱子的《四書集注》來了解《四書》的學問,則它們對這些“集注”的同意與否其實也是對朱子理學的臧否——《四書》全譯本的兩大譯者柯大衛(wèi)、理雅各對《四書集注》的最大反對意見,就是“中國權(quán)威體系關(guān)于知識與德行的聯(lián)系之說是極其錯謬的”(1)J. Legge, The Chinese Classics.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861/1991, vol. I, p. 33.,也就是說朱子意義的“知”絕不足以產(chǎn)生道德意義的“行”(2)D. Collie, The Chinese Classical Work Commonly Called the Four Books. Malacca: The Mission Press, 1828, p. 1.,這和中國陸王心學對朱子學的反對意見是一致的,可見仍是一種理學意義的論爭與模式。

        由上可知,馬六甲英華書院的朱子學傳統(tǒng)與閩南語朱子學除了“此朱子學即朱子《四書集注》學”第三點內(nèi)涵一樣之外,其他的內(nèi)涵可說是截然相反。我們將史上第一部英語《四書》全譯本(1828年馬六甲出版)和第一部馬來語全譯本(1935年泗水出版)的《大學》版本兩相對照之后,即可不證自明。

        圖1左欄是“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诮窨梢姽湃藶閷W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閩南語經(jīng)文,右欄為馬來語譯文??梢?,陳經(jīng)忠(Tan Ging Tiong,Tan為“陳”姓閩語,1870—1935)的《大學》譯文是用閩南語譯出(音譯),再配以馬來語意譯,而柯大衛(wèi)則直接用英語譯出(意譯),二者譯法有別,前者連朱子《大學》注文也一并譯出,其屬閩南語朱子學的說法由此可確鑿成立。不唯如此,印尼閩南語朱子學的這種譯經(jīng)體例和特點,至少到1956年曾慶永(Tjan Khing Yong音譯,Tjan為“曾”姓閩語)的《中庸》譯文(Tjung Yong Dalam Bahasa Indonesia)還保持著,足見不是個別現(xiàn)象,而是印尼閩南語朱子學傳統(tǒng)的反映和象征。

        圖1 陳經(jīng)忠《大學》譯本(1900年譯本)

        發(fā)展:東南亞閩南語朱子學的著作體例

        以上閩南語朱子學之東南亞傳統(tǒng),均屬民間階層的閩南朱子學移植和發(fā)展,和1877年清廷開始派領(lǐng)護僑、承認東南亞華人為中國僑民的官方發(fā)展,有所不同。明清兩朝政府實施“海禁”政策(后還加上“教禁”,才有馬六甲英華書院的境外選址一事),1877年開始派領(lǐng)事至新加坡護僑,帶動官方層面的朱子學移植與傳播,具體來說就是“孔廟學堂”的建立,乃有后來學者所說在東南亞掀起“1899—1911年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孔教復興運動”(顏清湟語)或“1900—1923年間爪哇儒家的制度宗教化起源”(科珀爾語)之事,(1)Yen Ching-hwang, “The Confucian Revival Movement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1899–1911,”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7:1 (1976): 33—57(此文有中譯);Charles A. Coppel, “The Origins of Confucianism as an Organised Religion in Java, 1900–1923,” in his Studying Ethnic Chinese in Indonesia, pp. 256—278.從今人梁元生所輯史料《宣尼浮海到南洲:儒家思想與早期新加坡華人社會史料匯編》一書亦可約略見出當年事件端倪。(2)梁元生編著:《宣尼浮海到南洲:儒家思想與早期新加坡華人社會史料匯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年。

        眾所周知,孔廟學堂的建置,其實是學??婆e化的前期工程,也就是說當時清政府已有意提升東南亞學校的體制位階,事成則可省卻東南亞僑民返鄉(xiāng)應舉的麻煩(唯1904年起廢科舉、改學堂而功虧一簣)。誠如上述學人所概括的,“孔廟學堂”的建置掀起了東南亞“孔教運動”的風潮,也就是要求回返儒家的原始教誨孔子身上,視孔教為宗教。東南亞的學術(shù)轉(zhuǎn)折可歸納如下:(3)見鄭文泉:《東南亞朱子學史五論》,第18—19頁,有新的補充文字。

        第一,從學校課程結(jié)構(gòu)的變遷來說,在保守派和維新派所辦的新式學堂,如1904年檳城中華學校中還保有朱子學傳統(tǒng)的“修身”(初以清朝朱子學人陳宏謀《五種遺規(guī)》一書為中學教材)和“讀經(jīng)、講經(jīng)”二門科目,(4)關(guān)于當年“修身”一科教材的具體情形,見鄭文泉:《從陳宏謀〈五種遺規(guī)〉看朱子學的當代東南亞意義》,成都:四川師范大學“朱熹思想的當代價值”國際學術(shù)會議論文,2018年11月3—4日。但在革命派成立民國后,1912年“讀經(jīng)科一律廢止”,1923年“修身”科目取消,宣告經(jīng)學退出現(xiàn)代的基礎(chǔ)教育,朱子學的沒落已無可挽回,而原本作為蒙學、小學教材的《四書》也移作大學文學系或哲學系才能一讀的科目。

        第二,從儒學著作內(nèi)涵的變遷來說,這一時期的學人不論在中國或東南亞發(fā)表的中文或非中文(英文、馬來文)論著,已經(jīng)把前期的“從此成人小子,讀孔孟之書,究洛閩之奧”的程朱理學轉(zhuǎn)向并限制在“孔學”及“孔教”上。中文論著幾無一例外標明是“孔子之道”“孔門”“孔教”“孔子”“尊孔”(如有“儒教”“圣道”“圣學”之詞,指的也是“孔子之教”);(5)見梁元生編著:《宣尼浮海到南洲:儒家思想與早期新加坡華人社會史料匯編》一書。英文論著之“Confucianism”“Confucianist”也 是 指“the school of Confucius”“Confucius”,即孔學、孔教而非儒學、儒教之意;(6)例見Lim Boon Keng, “Our Enemies,” The Straits Chinese Magazine, vol. 1, no. 2 (June 1899): 52—58; Lim Boon Keng, “Straits Chinese Reform V: Filial Piety,” The Straits Chinese Magazine, vol. 4, no. 13 (June 1900): 25—30。今人嚴春寶已輯出林文慶部分英文論著出版,可參Yan Chunbao, ed., Essays of Lim Boon Keng on Confucianism.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15。馬來文論著如科珀爾所析自1900年起視孔教為宗教的儒家傳統(tǒng)(下詳),也足示此一時期儒學的孔學、孔教化現(xiàn)象。

        第三,從時代學術(shù)論爭的變遷來說,這一時期辯論的也不是理學內(nèi)部的“知識與德行的聯(lián)系之說”,而是先秦孔學和宋明理學的時代功能之詰辯,如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所言:“毋庸諱言,中國自宋朝以來,那些可稱作孔教禁欲主義者的宋代理學家們把孔教弄窄了,使其變得狹隘和僵化了,而在這一思維途徑下,孔教精神,中國文明的精神被庸俗化了?!?7)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載黃興濤編《辜鴻銘文集》,??冢汉D铣霭嫔?,1996年,上冊,第127頁。林文慶《民國必要孔教大綱》一書序言也明言:“孔子之教,明若日月……嘗謂儒道之衰,不在于不尊崇之,而在于尊崇之失當……其弊皆自宋儒之講學而適以晦之也?!?8)蘇易:《孔教大綱·序》,載林文慶《民國必要孔教大綱》,上海:中華書局,1912年,第1—2頁。今人嚴春寶已將此書輯入《林文慶儒學文選譯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142—189頁??梢姲ㄖ熳釉趦?nèi)的整個“宋代理學家”或“宋儒”是被當作“孔子之教”的負面教材而存在的。

        印尼閩南語朱子學在上述孔教風潮已成為定勢的情形下仍得以保存,其具體原因是:雖然孔教化也是本時代印尼之學術(shù)趨勢,(9)具體書目,見Charles A. Coppel, “The Origins of Confucianism as an Organised Religion in Java, 1900–1923”一文第31注釋。但一落實到孔子經(jīng)書的具體講習上,又幾無例外的以朱子《四書集注》為范本,有些譯本甚至還特別標明朱子的相關(guān)見解作為導論,幾是“孔子帽、朱子身”的寫照。由此也足以反證,在此之前的1690—1896年間,書院應該也是以朱子學內(nèi)容為課程傳統(tǒng),并非孔廟學堂一時風潮所能改變的。

        換句話說,本文以下將討論的1897—1942年間的孔教著作體例,仍不離閩南語朱子學的傳統(tǒng)。在討論之前,且讓我們縱觀本時期的閩南語論著體例,首先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海峽華人雜志》(The Straits Chinese Magazine,1897—1907)——“海峽”包括今日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和檳榔嶼,舊稱“三州府”?!逗{華人雜志》的作者對孔教經(jīng)書的講習,主要采用直接用英語譯出的“意譯”原則,另一種則是采用華人語言(而且是廈門的閩南語)的“音譯”形式,如圖2《左傳》譯文之例:

        圖2 《海峽華人雜志》的漢書閩譯

        圖2左列為原漢字經(jīng)文,其旁為廈門語讀音,右列則為英語譯文。同一時期的印尼孔教刊物,亦不能自外于上述譯例。地方性孔教會刊如泗水的《入德之門》(Djip Tek Tji Boen,1922—1942),其譯經(jīng)皆采上述漢書閩譯手法。東南亞史上第一部馬來文《四書》全譯本,就是透過這種分期刊載的方式逐漸積累,直到1935—1936年合成全本出版。至于全國性孔教總會的會刊,也一樣是漢書閩譯的體例。這反映出印尼儒家學術(shù)的閩南語傳統(tǒng)。

        東南亞作者在用閩南語講習儒家經(jīng)典時,亦以朱子《四書集注》為底本,或以朱子見解為解經(jīng)依據(jù)。由于印尼孔教的譯經(jīng)以《大學》《中庸》(及《孝經(jīng)》)為大宗,《論語》《孟子》篇幅稍大譯者較少,《孟子》一書甚至遲至1936年始有譯本問世,本文以《大學》為例探究閩南語朱子學的體例:

        圖3陳經(jīng)忠《大學》1935年重譯本與1900年譯本譯例基本相同,只是配上了原漢字經(jīng)文。從翻譯原則來說,印尼如上的漢書閩譯屬于“異化”原則(另配以印尼語意譯),同一時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主流譯法仍是漢書英譯(獨立后也有漢書馬譯),屬于“歸化”手法,以致與閩南語朱子學無涉,純?yōu)楸緯r期孔教、孔學之譯作,如學界較為熟悉的出生于檳榔嶼的學者辜鴻銘(1857—1928)的《大學》譯本。

        圖3 陳經(jīng)忠《大學》譯本(1935年重譯本)

        上述陳經(jīng)忠根據(jù)朱子《四書集注》進行漢書閩譯的例子,并不是孤例,在印尼可說是主流的“異化”原則與體例,從而形成了東南亞閩南語朱子學的特殊學術(shù)傳統(tǒng)與現(xiàn)象。從目前還可以搜集到的1897—1942年間的譯本情況來看,閩南語朱子學著作體例一說,其來有自:

        表1 東南亞閩南語朱子學譯經(jīng)書目

        以上書目匯整自科珀爾與姚平波(2)此印尼人Budi Wijaya之漢名,現(xiàn)任印尼孔教中央理事會國際關(guān)系組組長。的目錄或典藏,掛一漏萬之處相信不少,有待來日補全。但是,從現(xiàn)有書目來看,科珀爾指出1942年前印尼孔教的譯經(jīng)主要集中在《大學》《中庸》與《孝經(jīng)》三部,確非無據(jù)之說。

        上述閩南語朱子學的著作體例,在1945年印尼取得獨立以后,或仍有賡續(xù),如下1956年曾氏《中庸》譯本所見,但已非主流。

        趨向:東南亞閩南語朱子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

        如上所述,印尼1897—1942年間的《四書(集注)》《孝經(jīng)》譯文是以閩南語譯出的,這是有文獻支撐的說法。問題在于,印尼自1945年獨立以后,雖然具體社會政治原因還有待詳考,但是從今天普遍可見的孔教經(jīng)書可以看到,其刊物體例似已為另一譯例所取代。隨著兩次官音化(初期的印尼語化、晚近的華語化)的時代發(fā)展,閩南語譯經(jīng)體例正逐漸由規(guī)范華語所取代,自1690年以來通行300多年的閩南語朱子學在現(xiàn)代東南亞似已趨于終結(jié)。

        這點從三個不同時期的《四書(集注)》馬來文譯本(1945年起另稱印尼文譯本)的譯例,就能得到一種宏觀的歷史認識和判斷。東南亞史上的第一部《四書(集注)》馬來語譯本,就是圖3提到的1935—1936年陳經(jīng)忠的全譯本,第二部全譯本則是印尼1945年獨立以來由孔教總會首次于1966年推出的,從經(jīng)文、譯文到釋文都是印尼語的“意譯”手法的譯本(至2011年重印為第十三版,是為“民間本”),第十四版也就是第三部全譯本是國家宗教部印行的“部定本”,其譯例、版面已經(jīng)如圖4??梢钥吹剑慷ū镜牡妆疽廊皇侵熳拥摹端臅ⅰ?,但漢字原文已被置回(繁、簡并存),該譯本用以對音的是漢語拼音,而不是1935年版的閩南語,隨后才附以印尼語的意譯文字。至此,閩南語朱子《四書集注》的譯例已全面用漢語普通話來替代,閩南語朱子學傳統(tǒng)已趨于終結(jié)。

        圖4 2012年部定本《四書集注》譯本

        印尼由閩南語轉(zhuǎn)變到漢語普通話的譯例轉(zhuǎn)變過程,背后有時代因素。印尼自1945年獨立以來的重大華人政策走向,可以分為:1950—1965年間蘇卡諾(Soekarno,1901—1970)總統(tǒng)主政時期為歧視政策的初期階段、1966—1998年間蘇哈多(Soeharto,1921—2008)時期為全面同化政策時期、1998年迄今是多元文化政策時期。也就是說,1966年以后的譯本之所以全面的印尼語化,是因為在1966—1998年長達32年間蘇哈多的同化政策:

        華人文化的三大支柱被徹底根除:華語文學校被關(guān)閉、華語文傳媒被查禁、華人社團被解散。此外,一項人名改變政策也被推行:華人被要求將他們的名字改成印尼人的。怎么樣是一個印尼的人名?任何只要不是華人的人名就是。(1)Leo Suryadinata, “Chinese Indonesians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Some Major Characteristics,” in Leo Suryadinata, ed., Ethnic Chinese in Contemporary Indonesia. Singapore: Chinese Heritage Centre and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8, p. 2.

        所以,隨著華語文在學校、大眾傳媒等公共領(lǐng)域被禁止使用,本時期的《四書集注》不再有漢字閩譯的體例。1998年以來的多元文化政策時期,華語文學校、大眾傳媒等雖然陸續(xù)得到平反和發(fā)展,但是人們發(fā)現(xiàn)恢復方言(含閩語)在公共領(lǐng)域是不切實際的:

        這些印尼華人意識到要生活在印尼大地上,就必須適應印尼的社會環(huán)境?!詈蠛芏嗳藳Q定設(shè)立三語學校,即在課程中教授華語、印尼語和英語。……期望在不久的幾年后,他們的學生都嫻熟三語,且成為印尼華人社會的骨干。(2)Ibid., p. 5.

        換句話說,在華人語言得以保存和發(fā)展的年代,華人社會決定推動華人的普通話(華語)而不是華人方言,以便適應同時還需要學習印尼兩大“普通話”即印尼語和英語的社會與發(fā)展需要。在這種情形下,2012年起的《四書集注》譯本都是漢字漢語與印尼語并行。

        從不同時期譯出的《五經(jīng)》各書,也可以看出上述這一總體趨勢。從表2即可看出,2000年前譯出的《五經(jīng)》各書都是閩南語標題,此后譯出的則采取華語譯名再配以閩南語音譯和(或)印尼語意譯。

        表2 印尼語四書、五經(jīng)譯本

        從上表可知,《五經(jīng)》中僅?!洞呵铩芬唤?jīng)未譯出(譯者徐再英及其接替者歐陽子文已先后逝世),其他四經(jīng)(連同上述《四書》)的譯名已足以襯托出此一大時代的轉(zhuǎn)向與趨勢了。這一轉(zhuǎn)向的背后有其政治社會背景,透過對印尼孔教中央理事會(Majelis Tinggi Agama Khonghucu Indonesia,簡稱MATAKIN)系列刊物《圣鐸年刊》(Seri Genta Suci Konfuciani,簡稱SGSK,1982年發(fā)行,至編者徐再英2016年逝世止)的持續(xù)追蹤,或可得知閩南語朱子學轉(zhuǎn)型乃至趨于終結(jié)的具體過程。

        從《圣鐸年刊》的文字來看,閩南語不但已經(jīng)不是本時期的譯經(jīng)語種,而且也不是一般文章的講習媒介。閩南語的使用范圍日趨狹窄,除了專名之類,大概也只有表征孔教基本教義的“八誠箴規(guī)(Delapan Pengakuan Iman)從1984年到2000年這一段時期還保持用閩南語對音并配以印尼語譯文的形式。“八誠箴規(guī)”全文是“誠信皇天、誠尊厥德、誠立明命、誠知鬼神、誠養(yǎng)孝思、誠順木鐸、誠欽經(jīng)書、誠行大道”,在此一漢字漢語被全面禁用的年代,它們均以羅馬字閩南語對音表述,然后才附上印尼語意譯內(nèi)容。自1998年改革時期獲得平反以來,《圣鐸年刊》才首次在第22期即2001年為“八誠箴規(guī)”配上漢字(1989年的第9期是唯一例外),第27期則進一步配上漢字、漢語拼音,至今未變。從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印尼自1998年蘇哈多政權(quán)倒臺以來,漢字才重新恢復啟用。2004年漢語(普通話)也跟著推行,閩南語從《圣鐸年刊》第27期開始已基本上全面停用,再加上其他《四書》《五經(jīng)》的官音化轉(zhuǎn)變,我們可以想象,自1690年以來的東南亞閩南語朱子學應該也面臨同樣停用的歷史時刻了。

        朱子學者個人的著作也約略于2004年以后即開始轉(zhuǎn)用漢語普通話或漢語拼音來闡述朱子學。新加坡的龔道運(1937—2007,牟宗三的門生)(1)龔道運為粵籍朱子學人,其朱子學著作與思想,見鄭文泉:《東南亞朱子學史五論》,第108—116頁。和印尼的黃立志(Oei Lee Tjiek,1934—2008)可說是當世東南亞兩大朱子學者,后者可以算是“末代閩南朱子學者”。通觀黃立志1986—2008年間在印尼發(fā)表的朱子學著作,他遲至2006年還使用閩南語的朱子學術(shù)語,此后就全面轉(zhuǎn)用漢語普通話,可見一斑。

        黃立志,英文名Oei Lee Tjiek,Oei為福建南安“黃”姓,(1)Oei Lee Tjiek的漢名“黃立志”是根據(jù)《圣鐸年刊》第6期頁末作者自傳的中文名字得知,但印尼華人歷史與文化論壇(Forum Budaya & Sejara Tionghoa)將其規(guī)范化為Oei Lee Tek / Huang Lide,對音為漢名“黃立德”,恐非是。見http://web.budaya-tionghoa.net/index.php/item/2456-prof-oei-lee-tjiek-1934-2008,訪問日期:2018年11月16日。他應為閩南籍人。黃立志于1934年11月16日生于印尼爪哇島的三寶壟(Semarang),先后在中華公學、華英中學完成中、小學漢語教育。1955年在日惹(Yogjakarta)普里多學院完成高中教育,即前往雅加達國立印尼大學法政學院就讀,并于1957年取得學士學位,之后又就讀于印尼天主教大學社會與國家學院,且以《從周代政治與社會史的角度來研究孔子》(“K’ung-tzu:

        Sebuah Penelitian Sejarah Masyarakat dan Politik Pada Dinasti Chou”)一文于1961年取得另一學士學位。之后分別在西德海德堡大學哲學院、美國霍爾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深造,1965年以《大學:儒家倫理政治哲學文獻的研究、翻譯與批判性評論》(“Ta Hsueh[The Great Leaning]:

        A Study,New Translation and Critical Commentary of the Confucianist Document on Ethical-Political Philosophy”)一文碩士畢業(yè)。1974年以《杜威工具主義對胡適人類哲學的影響》(“Hu Shih’s Philosophy of Man as Influenced by John Dewey’s Instrumentalism”)(2)此文臺灣有中譯,徐秋珍:《杜威工具主義對胡適人類哲學的影響》,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但作者姓名未譯出,故臺灣圖書館多將作者音譯為“李哲歐”(淡大)、“歐里典”(高師大)、“魏李帖”(逢甲)等。一文取得福特漢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博士學位。此后留校任教,1980年榮升教授,1995年獲長期服務獎,2008年2月16日逝世于美國。

        表面上,黃立志自20世紀60年代即已長期離開印尼,但至少在1986年到2008年逝世,他和印尼特別是當?shù)乜捉探绲穆?lián)系未曾中斷過。黃立志自《圣鐸年刊》第6期(1986)起就幾乎每一期都供稿(印尼語之學術(shù)論文),有些也由印尼孔教中央理事會改為小冊子單獨發(fā)行,為“孔教是宗教”提供學術(shù)、學理之證詞。在本文搜集到的24篇文章當中,黃立志以朱子為論題的論文就有不下10篇(見表3):

        表3 黃立志朱子學著作

        從以上各文的頁次來看,這些都是關(guān)于朱子學的長篇學術(shù)論文,足可合成一部厚達440頁的朱子學專著。

        本文之所以視黃立志為末代東南亞閩南語朱子學者,還因為他的著作體例見證了上述印尼自2000年起轉(zhuǎn)入華語意義的“官音化”過程,他個人的轉(zhuǎn)語也象征著閩南語朱子學的終結(jié)。黃立志在印尼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都以印尼語書寫,文中的中國專名則以威妥瑪式拼音法(Wade-Giles Romanization)處理,但文末通常會附上閩南語專名對音表,一直到2006年《圣鐸年刊》發(fā)表的《朱熹與儒家的形上學》一文都是如此。然而,2007年他的《論朱熹與呂祖謙的〈近思錄〉》一文詞目表僅為漢字表,到了2008年,也就是黃立志逝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孔子與孔教的復興》(“Konfucius dan Kebangkitan Agama Konfuciani”)附上的卻已是漢語普通話詞目表,朱子學與閩南語的一丁點聯(lián)系至此也沒有了。黃立志是閩南籍人,又是2008年逝世前印尼唯一的朱子學者,他的轉(zhuǎn)語標志著閩南語朱子學的不再,他的逝世也是印尼閩南語朱子學體例的遠逝,因此我們稱他為印尼乃至整個東南亞的最后一位閩南語朱子學者。

        按照目前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官音化趨勢,凡朱子學著作都已采用漢語普通話、英語、印尼兼馬來語來書寫,日后新的朱子學者(如有)相信已沒有采用“閩南語詞目表”書寫的學術(shù)與社會需要。東南亞自1690年以來以閩南語講習、傳播朱子學的朱子學傳統(tǒng),隨著黃立志在2006年后改用漢語普通話書寫朱子學詞目表而走向終結(jié),這已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歷史定勢。

        猜你喜歡
        孔教朱子學閩南語
        羽翼與轉(zhuǎn)化:朱子學在關(guān)中地區(qū)的接受和傳播
        全球視域下的朱子學
        新閱讀(2021年8期)2021-08-23 02:00:28
        廈大研發(fā)閩南語識別系統(tǒng)
        科教新報(2021年15期)2021-05-12 19:58:36
        清代木刻版閩南語歌仔冊考釋
        中國音樂學(2020年3期)2020-12-23 09:26:08
        民國孔道的理解維度與儒學的發(fā)展理路
        論“何謂朱子學”?
        ——一種可能的闡發(fā)途徑
        社會觀察(2017年6期)2017-11-21 09:55:33
        閩南話
        揚子江詩刊(2017年5期)2017-11-13 21:05:42
        閩南話
        揚子江(2017年5期)2017-09-26 16:33:04
        新文化運動百年祭:論儒學與人權(quán)
        康有為尊孔教為國教思想探析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不卡| 亚洲女同精品久久女同| 美女被强吻并脱下胸罩内裤视频| 情爱偷拍视频一区二区 | 国产黄色一区二区在线看|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清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网站|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国产在线观看黄片视频免费| 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天堂国产精品女人| 亚洲AV无码未成人网站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不卡| 影音先锋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欧美 变态 另类 人妖| 精品国产亚欧无码久久久| 日本久久久精品免费免费理论| 一本大道熟女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 精品久久久久久午夜| av免费在线播放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香蕉久久久午夜福利| AV熟妇导航网| 中文字幕人妻日韩精品| 国语对白做受xxxxx在| 女同亚洲女同精品|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观看网站91| 凌辱人妻中文字幕一区| 伊人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天啦噜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免费在线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人成在线成免费视频| 女人天堂av人禽交在线观看 | 色窝窝免费播放视频在线| 亚洲夫妻性生活视频网站| 粉嫩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