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學(xué)明
一、問題的提出
(1)人教版數(shù)學(xué)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第41頁“例1怎樣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數(shù)?”書中出示:量角的步驟是:①把量角器的中心與角的_重合,0°刻度線與角的一條邊_。②角的另一邊所對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_。
(2)問題在于,一方面要讓量角器的中心與角的頂點重合;另一方面要讓角的一邊移動到0°刻度線而量角器中心與角的頂點的位置不能移動;第三再觀察的另一邊所對的量角器上的刻度還是(內(nèi)外圈)兩組刻度。問題1:能否通過線段的測量生成角的測量呢?問題2:怎樣才能降低用量角器量角的難度呢?
二、對教材中關(guān)“線段的測量”和“角的測量”的思考。
(1)現(xiàn)行人教版二年級上的教材第5頁寫道:“拉緊的線可以看作一條線段”,“線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長度”。第3頁寫道:“把尺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上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教材的編寫用心良苦,不僅是描述性概念,還避免了“直線”二字的出現(xiàn)。
教材第10頁練習(xí)的第10題,“誰說的對,在括號里劃√”。題中要判斷的是三個小朋友說的三句話:①紙條“長5厘米”,②紙條“長4厘米”,③紙條“大約5厘米”的對錯,所對應(yīng)的三個測量長度的圖分別為①把尺的左端(不是0刻度)對準紙條左端,紙條右端對準5,②把尺的左端3刻度線對準紙條左端,紙條右端對中刻度7③圖略。
這里我們要關(guān)注第二個圖。即7-3=4(厘米)就是紙條長度。相信我們的學(xué)生在二年級就有了用“終始之差算測量結(jié)果”的操作技能。
(2)回到四年級上冊第38頁“線段、直線、射線“中關(guān)于線段的描述:一根拉緊的線,繃緊的弦,都可以看作線段。線段有兩個端點”“可以用字母表示線段,如線段AB”。
(3)再來看二年級上冊第39頁關(guān)于角的描述。“上面(畫有銳角、直角、鈍角并標有頂點和邊)的圖形都是角。一個角有幾個頂點?有幾條邊?”這里是故意模糊了邊與射線。
(4)四年級上冊就是談化了角的概念,直接點明主題“角的度量”。書中寫道:“量角器是把半圓分成180等份制成的”,同時出示量角器圖,圖中為了學(xué)生量角方便,由內(nèi)外兩組刻度,分別是從180°到0°和從0°到180°。
現(xiàn)在要回到文章開頭問題的提出,試圖回答里面的問題。
三、問題的解決
(1)如何從“線段的測量”生成“角的測量”:①線段是起點A沿直的走到終點B形成的”,“線段有兩個端點,直的,可以量出長度”?!皽y量線段長度”就變得非常簡單:線段的終始點所對應(yīng)直尺上刻度的差就是線段的長度“。如:前面所述中線段長度為7-3=4(厘米)。②既然這樣描述了“線段”和“線段的度量”,而且三年級已經(jīng)學(xué)習(xí)了“鐘表的認識“的經(jīng)驗。這里關(guān)于“角”和“角的度量”就水到渠成:為是線段AB(始邊),沿A點(不動)旋轉(zhuǎn)至AB′(終邊)而形成的?!薄敖怯幸粋€頂點(A)和兩條邊”。角的度量也非常簡單:“角的大小就是當量角器的中心與頂點重合時,角的兩邊所對應(yīng)的角的度數(shù)之差。”
(2)回答問題二:怎樣才能降低用量角器量角的難度呢?①我們首先要求學(xué)生買只有一圈刻度的量角器。如上面只標有0°~180°,而沒有180°~0°的刻度。②在量角器的中心用膠水做一個凸起,以便于角的頂點重合后不會分離。③旋轉(zhuǎn)量角器,是之完全覆蓋住角。那么“角的兩邊對應(yīng)的度數(shù)之差就是角的大小度數(shù)”。
一句話:線段的長度就是:“線段終始點所對應(yīng)的直尺上刻度之差”。如此由此而生成角的度數(shù)就是當量角器中心(突起)與角的頂點重合時“終邊始邊所對應(yīng)的量角器上刻度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