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勇,丁凱陽,汪 瓊,余 超,吳玉玲
(1.黃山市人民醫(yī)院 血液內科,安徽 黃山 245000;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西區(qū) 安徽省腫瘤醫(yī)院 血液科,安徽 合肥 230000)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組克隆性造血干細胞惡性腫瘤,其特征是骨髓發(fā)育不全,造血無效導致外周血細胞減少,并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轉化的風險[1]。基因突變是MDS發(fā)病的關鍵分子機制,與MDS預后有關。在以往的單因素分析中,影響MDS總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的基因突變有TP53、NRAS、RUXN1、TET2、IDH1、IDH2等。但是,僅有TP53突變與MDS預后不良的標志物(復雜核型)明顯相關,并被報道為預測中危MDS生存情況的獨立因素[2]。在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的MDS中,已證實伴有TP53突變的患者生存率低、復發(fā)率高,TP53突變是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3-4]。去甲基化藥物——地西他濱(Decitabine,DAC)自2006年被FDA批準為MDS一線治療藥物,近些年成為治療MDS的常用藥。DAC聯(lián)合預激方案可使約40%左右的患者達到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5-7]。在加用DAC的方案中,TP53突變是否仍然影響MDS預后存在爭議。本研究回顧性分析黃山市人民醫(yī)院30例MDS患者。6例接受支持治療,24例接受DAC或DAC聯(lián)合預激方案治療。觀察其臨床特征和預后,分析TP53基因突變對MDS預后的影響。
1.1 病例資料 2015年8月~2020年7月我院血液內科就診的30例MDS患者納入研究。年齡均>18歲。診斷標準符合《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4年版)》[8]。所有患者進行TP53基因檢測。采用國際預后積分系統(tǒng)(IPSS)對患者進行預后分層。
1.2 治療方案 低危患者接受支持方案;中高?;颊邇山M各有1例拒絕DAC或DAC聯(lián)合預激治療,給予支持方案,其余接受DAC或DAC聯(lián)合預激方案治療。具體為:DAC 20 mg/m2qd,d 1~5;小劑量阿糖胞苷(Ara-C)10 mg/m2q12h,d 6~19;阿克拉霉素(Acla)10 mg/d,qd,d 6~13或高三尖杉酯堿1 mg/d,d 6~19;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150 μg,白細胞>20×109/L則停用。根據(jù)患者年齡及治療期間毒副作用酌情調整化療劑量及時間。治療達到CR后繼續(xù)按原方案行鞏固治療。
1.3 療效評價指標 誘導期達到外周血緩解時及鞏固期每療程開始前根據(jù)IWG標準評價療效[9]。評價的指標包括CR、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PR)、血液學改善(haematological improvement,HI)、復發(fā)、OS。藥物不良反應參照WHO急性及亞急性化療藥物不良反應分級標準。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和Kruskal-Wallis檢驗,分類資料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或秩和檢驗。生存分析應用Kaplan-Meier 法,繪制生存曲線,并行l(wèi)og-rank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特征 30例MDS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中位年齡69歲(37~88歲)。TP53突變陽性組13例,陰性組17例。兩組性別、MDS分型、有無復雜核型、預后分層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P53突變陽性組中位年齡大于TP53突變陰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6.348,P=0.03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特征[n(%)]
2.2 誘導期療效 誘導期兩組共病死4例,均為中高危患者。其中TP53突變陽性組1例死于感染,TP53突變陰性組2例死于感染,1例死于原發(fā)病未緩解。TP53突變陽性組和陰性組誘導期療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TP53突變陽性組和陰性組誘導期結果[n(%)]
2.3 生存分析 截至2020年8月31日,中位隨訪時間26.7個月。TP53突變陰性組1例高?;颊呃^發(fā)AML,后行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截至隨訪終點仍存活;其他患者均繼續(xù)原方案治療。兩組CR、PR及HI患者中TP53突變陽性組12例、陰性組14例,復發(fā)率分別為66.67%(8/12)、42.86%(6/14)(P=0.225)。兩組患者中位生存時間分別為19.13月(95%CI:13.70~24.57)、32.87月(95%CI:16.02~49.71)。兩組患者2年OS分別為30.76%(4/13)、64.70%(11/1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69)。所有患者生存曲線如圖1所示。
圖1 所有患者生存曲線
兩組患者截至隨訪終點,TP53突變陽性、陰性組低危患者各2例均存活。TP53突變陽性組11例、陰性組15例的中高?;颊?年OS分別為18.18%(2/11)、60.00%(9/1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6)。中高危患者生存曲線如圖2所示。
圖2 中高?;颊呱媲€
本研究結果提示,TP53突變陽性與陰性患者短期內CR、PR、HI、早期病死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在比例上,TP53突變陽性組完全緩解率高于TP53突變陰性組。對于長期生存,TP53突變陽性組中位生存時間及2年OS低于突變陰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P53突變陽性仍提示預后不良。
TP53基因位于17p13.1染色體上,因其廣泛的生物學功能,被認為是人類基因組的守護者[10]。TP53突變在MDS中的發(fā)生率約為5%>~10%,突變常發(fā)生在孤立性5號染色體缺失或伴有復雜核型的患者中[10-11],一般為一個等位基因點發(fā)生突變,另外一個是由17p-而缺失,突變位點主要分布于DNA結合域,主要存在于中高?;颊咧小1狙芯恐?,陽性組存在2例17p-,發(fā)生率為6.7%。已有研究報道,TP53突變可能引起基因的不穩(wěn)定性,致染色體異常,與原發(fā)及治療相關性MDS預后不良均有關[12]。本研究結果與既往研究基本一致,但與以往研究存在差異的是,TP53突變陽性組CR比例高于突變陰性組。本研究中大多數(shù)患者為中高危,治療上加入了DAC,TP53突變陽性組CR較高可能與DAC的應用有關。有研究報道[13],67%的具有不良細胞遺傳學標志的MDS或AML患者對DAC有響應,而TP53突變陽性者100%對其有響應。相比之下,TP53突變陰性患者對DAC的響應率僅為41%。TP53突變陽性者對DAC更敏感,可能是因為通過逆轉腫瘤細胞分化基因的表觀遺傳抑制,從而使腫瘤細胞退出細胞周期[14]。
本研究中雖然TP53突變陽性者緩解率較高,所有患者2年生存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大多數(shù)患者為中高危,TP53突變陽性的中高?;颊呖偵媲闆r仍差于TP53突變陰性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往的研究也類似,存在TP53突變的患者多為中高危,復發(fā)率及AML轉化率較高[14]。TP53突變者復發(fā)率較高,這與本研究的結果一致。本研究中1例患者轉化為AML,考慮到本研究樣本量較少,若增大樣本量,也可能得出TP53突變陽性MDS轉為AML的轉化率高的結果。TP53突變陽性者長期預后不佳的原因可能為,在低?;颊咧校С种委煂P53突變陽性者長期療效有限;而在中高?;颊咧校琓P53突變陽性者對DAC的響應不持久。
在中高危MDS中,雖然DAC通過激活抑癌基因或直接殺死腫瘤細胞可抑制惡性克隆細胞,但部分已獲得CR的患者仍存在殘留基因突變可能。此外,某些一直未檢測到基因突變的CR患者即使持續(xù)應用DAC也可能復發(fā)。因此,雖然DAC方案使患者達到了CR,但并未清除所有的惡性克隆細胞,這是TP53突變者復發(fā)率高的原因之一。其次,某些患者可在短期內對DAC耐藥。在AML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單個AML樣本中的不同亞克隆對DAC的敏感性不同。某些亞克隆可能含有影響藥物敏感性的遺傳學修飾物。研究者觀察到敏感亞克隆和耐藥亞克隆,所有的復發(fā)均與一種或多種亞克隆的擴增有關[14]。在MDS中,也可能具有類似的亞克隆,導致患者復發(fā)。耐藥亞克隆的產生、不能清除所有腫瘤細胞,這導致DAC目前并不能治愈MDS。以往應用化療方案治療的文獻報道,TP53突變陽性患者中位生存時間僅9個月[11]。相比之下,本研究TP53突變陽性患者生存期略長?;贒AC的方案可能較以往的化療方案延長TP53突變陽性患者的生存時間,可能縮小了TP53突變陽性者與陰性者之間的預后差距。
以往研究表明,TP53突變陽性為預后最差的MDS人群之一。本研究中,TP53突變陽性中高?;颊呷匀活A后較差。TP53突變通常伴隨著年老、IPSS評分高危以及復雜核型[15-16]。本研究病例數(shù)較少,TP53突變與IPSS評分高危及復雜核型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未來將繼續(xù)增大樣本量作進一步分析。本研究患者主要接受DAC或DAC聯(lián)合預激治療方案,TP53突變陽性患者可獲得較高的緩解率,得益于TP53突變患者對DAC敏感。但是,總體來說,TP53陽性患者仍復發(fā)率高、生存期短,其治療亟需進一步研究。
近些年研究發(fā)現(xiàn)TP53變異等位基因頻率(Variant allele frequency,VAF)是MDS患者OS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VAF越高(>40%),患者OS及無進展生存越差[17-18]。同時,有研究發(fā)現(xiàn),TP53突變患者單體核型發(fā)生率高,總體預后不良[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