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紅梅
文史融合,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的將語文學科與歷史學科相關內(nèi)容進行重整融合。文史融合,能夠在分科學習的狀態(tài)下,依舊符合以史促文、以文釋史的客觀規(guī)律,在教學中使用文史融合,也必有其合理性。盡管這不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話題,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總是忽略了這一點,語文教師和歷史教師都只在自己的學科領域努力,大多數(shù)狀態(tài)下,教師們和學生們都在感受“不理解”、“不消化”,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教學效率低下。
近幾年中,初中語文教材和歷史教材都有所調(diào)整,很多內(nèi)容都可以有效進行重組融合后開展教學。2021年7月,“雙減政策”又擲地有聲的到來,那么,作為學科教師,如何能在教學中更加科學合理有效的整合學科教學內(nèi)容、甚至是跨學科整合,基于筆者近期的閱讀思考與實踐,想再度呼吁一下教師們關注“文史融合”的教學策略。下文,筆者將以具體教學實例進行闡述,望能友助同仁有效教學,更好發(fā)揮教材功效。
示例1:從唐詩中看“盛唐氣象”
唐詩在唐朝獲得巨大成就,唐詩中也能讀到豐富的唐朝社會風貌。所以,以《從唐詩看盛唐氣象》教學片段為例稍作闡述。
1.視頻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以視頻《盛唐繁榮知多少,至少領先歐洲六百年》導入,視頻中集合了許多學生十分熟悉的唐詩和詩人,能在課堂開始的一刻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2.分析詩詞,加深歷史理解
(1)《百花行》中初步感受盛唐氣象
老師出示教材導言中的古詩《百花行》?!栋倩ㄐ小肥翘圃娙偈字?,長安百花、風景相宜、處處酒與樂,描寫的是長安城中人們賞花的盛況。通過對這首詩的閱讀,能讓學生從詩中初步感受和欣賞盛唐氣象。
(2)《憶昔》中進一步感受開元盛世
緊接著,老師出示杜甫名詩《憶昔》部分內(nèi)容,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從詩歌當中可以獲得哪些盛唐信息。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憶昔》
這一首唐詩中,學生通過讀詩,十分能夠感受盛唐氣象。“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敝袊r(nóng)業(yè)南“稻”北“粟”,這句詩充分說明盛唐時期糧食豐產(chǎn),農(nóng)業(yè)發(fā)達?!褒R紈魯縞”指山東一帶生產(chǎn)的精美絲織品,說明當時手工業(yè)發(fā)展?!败嚢喟唷敝府敃r商賈的車輛絡繹不絕,說明商業(yè)發(fā)達。
(3)《送和蕃公主》中感受盛唐民族關系
塞上如今無戰(zhàn)塵,漢家公主出和親……氈城南望無回日,空見沙蓬水柳春。
——張籍《送和蕃公主》
誦讀《送和蕃公主》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公主和親遠嫁對民族之間關系的重要影響,感知唐太宗所實行的開明的民族政策。
3.探究原因,培育家國情懷
老師提問:為什么能有這樣的盛唐氣象,你能說一說嗎?
學生(或師生)分析得出相關因素:疆域遼闊,國家統(tǒng)一,政治穩(wěn)定,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統(tǒng)治者的開明政策,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筆者試著將唐詩融入盛唐氣象進行了課堂教學實踐,不但使盛唐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滿,又豐富了過去歷史的畫面。同時,使學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深厚的家國情懷。
示例2:從宋詞中看“兩宋興亡”
宋詞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它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tài)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辛棄疾、柳永、李清照等,從他們的作品中,當然能讀到許許多多兩宋時期的歷史。
這里以“借助歷史脈絡,品讀詩詞內(nèi)涵——以‘兩宋’為例的詩詞微項目化學習”教學案例片段為例稍作闡述。
本節(jié)課的設計主要圍繞驅(qū)動型問題:“如何利用兩宋古詩詞的時代創(chuàng)作背景來品讀詩詞的內(nèi)涵?”主要涉及的人物有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名臣范仲淹、文天祥、蘇軾、李清照,項目化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品讀詩詞、歷史背景兩個環(huán)節(jié),最終判斷詩詞作者和所處大概歷史背景,從而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項目實施過程:
1.融史于字,趣味導入
老師在黑板上書寫一個篆文,請同學們根據(jù)自己的猜想,在《過零丁洋》一詩中找到對應的字。老師融史于字,從“嘆”的字形入手,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師繼而解釋“嘆”字的演變。嘆由口加莫組成,茣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難”的省略,造字的本義是因艱難困苦而發(fā)出抱怨的聲音。緊接著讓學生說說哪些詩句體現(xiàn)了“艱難困苦”的主題,進而領悟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2.知人論世,深度理解
老師出示統(tǒng)編語文教材宋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及創(chuàng)作背景。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改革。由于作者與變法派的政見不合,遭受排擠。元豐二年(1079年),作者便因所謂的“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此詞為作者初到黃州時驚魂未定所作。
學生通過認識這一歷史背景,對文章的內(nèi)容及作者所表達壯志難酬的寂寞苦悶和清高自許的人生態(tài)度會有更深的體悟。
由此可見,文史的結合教學不僅可以豐富文本閱讀內(nèi)容,加深學生對文本知識、內(nèi)涵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而且更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習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