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潘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6)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以下簡稱《行記》)是日本僧人圓仁所作,全書四卷,共八萬多字。書中詳實地記載了圓仁和尚從838年入唐求法到847年回國這十年間的所見所聞,內(nèi)容大多涉及唐文宗、武宗兩朝的朝政史事、州府地理以及風俗民情等,具有重要的文學和史學價值。從漢語發(fā)展史的角度來看,《行記》成書的晚唐五代時期是漢語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時期,且是一部語體文著作,因此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正如蔣紹愚先生(2000)所論:“晚唐五代是漢語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但這個時期反映口語的語言資料實在不很多。篇幅比較大的作品,除了敦煌變文和《祖堂集》外,就是日僧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了”[1]?!缎杏洝分写罅康目谡Z材料能夠較好地反映當時漢語的口語面貌,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漢語發(fā)展史的珍貴語料。
“卻”,本義是動詞,義為“退(使退)”。《說文解字·卩部》:“卻,節(jié)欲也”[2]。《宋本廣韻》:“卻,退也”[3]。近代漢語中出現(xiàn)的動態(tài)助詞用法是“卻”的動詞義語法化嬗變而來,表示行為動作的完成。關于動態(tài)助詞“卻”的語法化過程,學界多有研究,大致可以確定其語法化路徑如下:
“‘退(使退)’義動詞→動補結構中的結果補語→動相補語→動態(tài)助詞”[4]。
曹廣順指出“晚唐五代助詞‘卻’使用更為頻繁”[5]17。武振玉(1997)[6]、董志翹(2000)[7]分別提到《行記》中助詞“卻”的用法,但未做更進一步的論述。方一新、王云路在《評董志翹〈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匯研究〉》[8]一文中也提到了《行記》中“卻”的用法,但亦未作深入的研究。
本文以白化文、李鼎霞、許德楠修訂校注,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9](1992版)為語料文本,對《行記》中“卻”的用法作更為深入的探討,希圖對上述諸賢的研究有所補充。
通過對《行記》中“卻”字進行窮盡式收集,發(fā)現(xiàn)“卻”在《行記》中共出現(xiàn)85次。我們對所收集到的語料進行整理、分析、歸類,發(fā)現(xiàn)“卻”在《行記》中的用法多樣,分別有動詞、助詞、副詞的用法?,F(xiàn)將“卻”在《行記》中的各種用法頻次統(tǒng)計如下:
表1 《行記》中“卻”字用法頻率統(tǒng)計表
由此可見,在《行記》中“卻”以虛詞用法為主,大多用作助詞和副詞,共有64例。相對之下“卻”作動詞的用法較少,不到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這一現(xiàn)象正體現(xiàn)出動詞“卻”在唐五代時期進一步的虛化,大約產(chǎn)生于初唐時期的助詞“卻”,于晚唐五代使用更加普遍。
我們發(fā)現(xiàn)在《行記》中的動詞“卻”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其他動詞并列使用。先看動詞“卻”單用的用例:
(1)舶沈居泥,不前不卻。[9]8
(2)緣夜,卻不村史家宿。[9]251
《行記》中動詞“卻”單獨使用的情況極少,僅見以上兩例,這兩例“卻”皆有“退”義。如例(1)中“不前不卻”為并列短語,“卻”與“前”相對,義為“不前進也不退后”。例(2)中“卻”的詞義較為特殊,由上下文語境可知圓仁和尚“日欲申時,于仙人臺前不村史家吃茶”,緣夜,故返回到“不村史家宿”。所以例(2)中的“卻”是由“退”義引申為“返回”義。再看以下例句:
(3)為復從臺州卻來,赴上都去?[9]28
(4)此舶過海,逆風卻歸,流著此間。[9]156
(5)圓仁卻回,略計明年秋月。[9]210
以上例句中動詞“卻”均是與其他動詞連用,用在其他動詞之前且不帶賓語,有“退、回”等義,此類用法在《行記》共出現(xiàn)8次。如例(3)中“卻來”猶為“回來”,此例句義為“還是從臺州折回來,要到長安去呢?”。除以上所舉“卻來”“卻歸”“卻回”之外,還有“卻出”等用例?!缎杏洝分幸渤霈F(xiàn)了動詞后帶賓語的“卻+V+O”結構,共出現(xiàn)7次。例如:
(6)今擬卻歸本國。[9]393
(7)王宗卻歸揚州去。[9]500
上述兩例中的“卻歸”應理解為“回到”,此處的“卻”應還是動詞義。只是“卻”的動詞義在連動結構“卻+V+O”里趨于弱化,整個結構的語義焦點落在“V+O”上。《行記》中動詞“卻”在與其他動詞連用時,不僅可用在其他動詞之前,也還可用在其他動詞之后?!缎杏洝分袃H見以下4例:
(8)大使贈土物于李相公,彼相公不受,還卻之。[9]28
(9)未時,勾當日本國使王友真來官店慰問僧等,兼早令向臺州之狀,相談歸卻。[9]32
(10)不久之會,第四舶射手、水手二人被免卻來。[9]119
(11)裹之以席,推落海里,隨波流卻。[9]147
例(8)中“還卻”應理解為“退還”,帶賓語“之”。例(9)中“歸卻”應理解為“歸去”。例(10)中的“卻”,武振玉(1997)認為“卻”用于行走義動詞之前。[6]24依武文的觀點,例(10)應理解為“被免|卻來”,“退、回、去”義的“卻”用在行走義動詞“來”之前。但根據(jù)上下文語義,我們認為應理解成“被免卻來”,“免卻”義為“免去、免除”,句末的“來”應為事態(tài)助詞,而并不如武文所稱“卻”是用于行走義動詞“來”之前。例(11)中“卻”的用法也值得商榷。董志翹(2000)將此例“卻”歸為表示完成態(tài)的動態(tài)助詞。[7]203-204我們認為“隨波流卻”理解為“隨著流水而流走”更為恰當,即“流卻”應當理解為“流去、流走”義,此處的“卻”仍具有動詞義。
上述“歸卻”“免卻”“流卻”應理解為“歸去”“免去”和“流去”,此處“卻”仍為動詞,泛指一般“離去”義。這種用在其他動詞之后且不帶賓語的動詞“卻”,充當著動補結構中的趨向補語。這類作趨向補語的“卻”仍然具有實詞意義,據(jù)曹廣順考察這類用法多見于漢魏晉時期。[5]13《行記》中仍見“卻”作趨向補語的用法,可見實詞虛化的過程是漸變的,虛化為虛詞后并不是只有虛詞用法,而不見實詞或者虛化過程中的任何一種用法。只是虛化為虛詞后,虛詞的用法在數(shù)量上多于實詞的用法,虛詞的用法占據(jù)主導地位。
總之,《行記》中與動詞義“卻”連用的形式有“卻歸、卻來、卻出、卻回、歸卻、還卻、免卻、流卻”等詞。不管是用在動詞義“卻”之后的“歸、來、出、回”,還是用在動詞義“卻”之前“還、免、流”,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動詞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即它們都有[+位移]的共同語義特征。
在《行記》中的助詞“卻”皆用作動態(tài)助詞,動態(tài)助詞的用法是由動詞用法虛化而來的。書中“卻”用作動態(tài)助詞一共出現(xiàn)了30例,出現(xiàn)在“V+卻”、“V+卻+O”兩種結構中。這兩種結構的出現(xiàn)是與“卻”出現(xiàn)的句法位置緊密相關的。“句法上,由于‘卻’總是附于動詞之后,這就決定了動態(tài)助詞‘卻’通常出現(xiàn)于‘V+卻’和‘V+卻+O’兩種語法格式?!盵4]
1.V+卻
這類“卻”后不帶賓語的語法格式在《行記》中一共出現(xiàn)了13例。例如:
(12)即勾當并貞順具狀,請?zhí)幏帧9僦忻鈪s。[9]63
(13)任軍中請,具錄留卻之由與押衙,僧等便作狀交報。[9]138
(14)申時,挾抄一人死卻,載艇,移置島里。[9]153
(15)其舶為大風吹流,著粗磯,柁板破卻。[9]168
(16)即于壁上書著緣起,皆悉沒卻,但見日本國三字。[9]230
以上例句中的“卻”皆作動態(tài)助詞,表示動作的實現(xiàn)或完成。如例(15)“柁板破卻”表示“柁板被大風已經(jīng)吹破了”之義。例(13)較為特殊,“具錄留卻之由與押衙”理解為“寫下留下的理由交予押衙”,“留卻”的“卻”表示“留”這個動作的實現(xiàn)。
2.V+卻+O
這類“卻”后帶賓語的語法格式在《行記》中一共出現(xiàn)了17例。例如:
(17)巳時,放卻水牛,各分一船,指棹進行。[9]19
(18)揚州擇米,米色極黑,擇卻稻粒并破損粒,唯取健好。[9]101
(19)水手一人病苦死去,落卻海里。[9]148
(20)得板頭竇文至狀報:日本國船上拋卻三人。[9]175
(21)又聞:新天子上位,城中殺卻四千余人——先帝時承恩者也。[9]215
(22)從登州文登縣至此青州,三四年來蝗蟲災起,吃卻五谷,官私饑窮。[9]244
(23)除卻虛日,在路行正得卌四日也。[9]268
(24)擬賣卻船,別雇唐船載物來。[9]482
“卻”依附于動詞之后,其語義指向既不指向施事也不指向受事,而是指向動詞本身,表示動作的完成或實現(xiàn)。如例(17)“放卻水?!敝械摹皡s”表示“放”這一動作的完成,“放卻水?!蓖瓿芍蟛拍苓M行下一個動作。
動作的完成或實現(xiàn)不僅可以用動態(tài)助詞“卻”表示,還可以用完成體助詞“了”表示。盡管二者都可以表示動作的完成或實現(xiàn),但“與完成體助詞‘了’不同,‘卻’在表示實現(xiàn)或完成時通常帶有‘除去/消失’的附加義。”[10]通?!皡s”所依附的動詞大多數(shù)是帶有“除去/消失”義的,例如上述所舉“死卻”“破卻”“沒卻”“放卻”“擇卻”“落卻”“拋卻”“殺卻”“吃卻”“除卻”“賣卻”皆是如此。也有例外的情況,某些動詞本身并不具有“除去/消失”義,但帶上“卻”后就具有“除去/消失”義。如例(12)的“免卻”是使“處分”消失;例(13)的“留卻”是相對于另一方的消失,即我方留下對另一方而言是我方消失,兩方不處于同一時空層面。
據(jù)考察并結合語義功能,我們將《行記》中副詞“卻”的用法分為3類。分別是時間副詞、關聯(lián)副詞以及累加副詞。下面分別討論。
1.時間副詞
用作時間副詞的“卻”在《行記》中一共出現(xiàn)了24例,約占副詞用法的3/4。例如:
(25)巡檢事畢,卻歸縣家。[9]11
(26)求法已后,卻歸赤山,從清海鎮(zhèn)轉向本國。[9]210
(27)齋后,卻到中臺菩薩寺吃茶。[9]290
(28)禮看畢,卻到院,斷中。[9]300
(29)圓仁通狀,請情愿還俗,卻歸本國。[9]459
“卻”用作時間副詞,一般是連接兩個時間先后發(fā)生的動作或者事件,可理解為“然后”“就”“便”等義。如例(25)“巡檢”之后,便“歸縣家”。吳倩倩(2010)指出,唐五代的時間副詞“卻”與六朝相比,新增了表“就”“便”義的用法,表示動作相繼發(fā)生。[11]14以上所舉例句,皆是如此,在此不做過多的贅述。
2.關聯(lián)副詞
用作關聯(lián)副詞的“卻”是從其時間副詞的用法上發(fā)展而來的。根據(jù)語義功能,我們又將《行記》中關聯(lián)副詞“卻”分為兩類:表轉折關系的關聯(lián)副詞和表順承關系的關聯(lián)副詞。前者出現(xiàn)2例,后者出現(xiàn)6例。例如:
(30)圓載等牒請往楚州,別朝貢使卻回到揚州,便往臺州。[9]122
(31)出到殿北,望見北臺、東臺:圓頂高聳,絕無樹木。短草含彩,遙望觀之,夏中秋色。卻到堂前,遙望南臺:亦無樹木。[9]282
(32)道玄卻來云:“來者是押衙之判官,在于當縣,聞到本國使船泊此日久,所以來,擬相看。明日專詣于舶上?!盵9]154
(33)擬通入州牒,緣遲來,尚書入球場,不得參見。卻到登州知后院,送登州文牒壹通。[9]242
前兩例“卻”為表轉折關系的關聯(lián)副詞,后兩例“卻”為表順承關系的關聯(lián)副詞。
3.累加副詞
唐五代時期,副詞“卻”新增了累加副詞的用法,表示動作行為的重復和累加。[11]15《行記》中“卻”用作累加副詞的用例非常少見,全書四卷中共見兩例。如下:
(34)是恐會昌三年送圓載阇梨弟子等船令卻回歟?[9]482
(35)今卻到此,又殷勤安存。[9]492
以上兩例中的“卻”在語義上表示動作行為的累加,皆表“再、又”義,用于動詞之前,作狀語。
上文已對《行記》中“卻”的用法做了詳細的描寫與分析,了解到《行記》中“卻”存在動詞、助詞、副詞三種用法。經(jīng)前人學者研究,助詞“卻”是由“退”義“卻”經(jīng)過一系列的發(fā)展演變而來的,大致過程為:“退”義動詞“卻”發(fā)展到動補結構中的結果補語,接著再發(fā)展為動相補語,最后才虛化為動態(tài)助詞。這僅是動詞“卻”的一條語法化路徑。通過對《行記》中“卻”的用法分析,我們認為動詞“卻”還存在一條與之平行的語法化路徑,即由動詞虛化為副詞的用法。語法化路徑如下:
關于“語法化”這一概念,如劉堅、曹廣順、吳福祥所論“通常是某個實詞或因句法位置、組合功能的變化而造成的詞義演變,或因詞義的變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組合功能的改變,最終使之失去原來的詞匯意義,在語句中只具有某種語法意義,變成了虛詞?!盵12]動詞“卻”正是因為其句法位置的改變而誘發(fā)的語法化,進一步演變成為表示某種語法意義的虛詞。受到“V+卻(+O)”和“卻+V(+O)”兩種不同語法格式的影響,從而向著不同的方向演變。楊榮祥認為“句法位置是副詞形成的決定性條件”。[13]也就是說,當動詞“卻”經(jīng)常與其他動詞連用且位于其他動詞之前,即“卻+V(+O)”格式的出現(xiàn)為“卻”虛化為副詞提供了句法條件。本文意在描寫《行記》中“卻”的用法,由語料分析發(fā)現(xiàn)動詞“卻”存在兩條平行的語法化路徑。對于副詞“卻”的語法化過程,我們?nèi)孕柽M一步的研究,在此不做論述。
《行記》中“卻”的用法較為豐富。從詞類上講,分別有行為動詞、動態(tài)助詞、時間副詞、關聯(lián)副詞、累加副詞等用法。其中動詞用法較少,這正體現(xiàn)了晚唐五代時期動詞“卻”已經(jīng)虛化為動態(tài)助詞和副詞,且在口語中大量使用?!缎杏洝分信c動詞“卻”連用的其他動詞都具有[+位移]義。動態(tài)助詞“卻”在《行記》中皆表行為動作的完成或實現(xiàn),但與完成體助詞“了”不同,“卻”通常帶有“除去/消失”的附加義。“V+卻(+O)”和“卻+V(+O)”這兩種語法格式的高頻使用,為“卻”語法化提供了句法條件,使動詞“卻”朝著不同的語法方向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