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光晶 鄒玉芬 華 媚
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腫瘤一區(qū),江西贛州 341000
肺癌在臨床是較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有較高發(fā)病率,放療治療有明顯效果。但放療導致腫瘤相鄰肺組織受到損傷,使臨床效果及生命質(zhì)量受到影響[1]。采用肺康復訓練可改善患者肺功能,使臨床預后受到影響。在對肺癌患者放療治療時,肺組織因劑量照射出現(xiàn)組織學肺損傷,臨床癥狀主要有肺間質(zhì)充血、水腫、肺泡內(nèi)滲出增多情況。放療時,射線導致血管內(nèi)皮細胞、肺Ⅱ型上皮細胞明顯遭受損傷,表面活性物質(zhì)明顯降低,導致肺泡張力發(fā)生明顯改變,明顯減少肺順應性,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質(zhì)在合成、釋放時明顯降低,導致患者有明顯呼吸困難[2]。由護理部牽頭,建立以護士為主導的肺康復團隊,對患者實施肺康復訓練,予以針對性合理護理干預,有明顯效果[3]。本研究選取58例肺癌放療患者,探討以護士為主導的肺康復訓練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就診的58例肺癌放療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觀察組(n=29)和對照組(n=29)。觀察組中,男16例,女13例;年齡43~75歲,平均(58.05±1.59)歲;中央型肺癌11例,周圍型肺癌18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2例;年齡43~74歲,平均(58.08±1.60)歲;中央型肺癌10例,周圍型肺癌19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患者均診斷為肺癌;首次放療,放射劑量60~70 Gy;預計生存期>0.5年;可正常溝通交流;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放療嚴重并發(fā)癥者;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有;病情惡化者的[4]。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用藥指導、心理干預等,如有異常需及時通知醫(yī)生處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實施以護士為主的肺康復訓練,主要措施如下。①建立以護士為主導的肺康復訓練小組:根據(jù)患者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肺康復訓練方案。對小組成員實施系統(tǒng)培訓,培訓合格后上崗。建立全院會診制度,確保肺康復訓練方案得到有效實施。合理評估患者病情、意識、配合度,采用合理無創(chuàng)通氣,并對患者咳痰、痰液、返流誤吸等情況進行評估,盡可能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提高患者安全性。②加壓腹式呼吸:對患者腹部進行鹽袋加壓,由最初每天3次,鹽袋重量1~2 kg,5 min/次開始,觀察患者耐受性,逐漸增加鹽袋重量到5 kg,到患者可平穩(wěn)呼吸時間持續(xù)30 min以上即可停止訓練。③縮唇訓練:對患者進行閉嘴吸氣相關(guān)指導。指導患者在呼氣時,口型作口哨狀,與患者具體情況相結(jié)合,確定患者唇部收縮情況。肺癌患者縮唇訓練,可將吸氣時間、呼氣時間比例設置在1∶2。④三球呼吸訓練器:患者保持放松舒適體位,放置呼吸器到患者口內(nèi),吹嘴最大吸氣,持續(xù)5 s再呼氣。⑤咳嗽訓練:指導肺癌患者實施深呼吸后將呼吸屏住,緊閉聲門,提升膈肌,擴增胸內(nèi)壓。且患者應收縮肋間肌,打開聲門并用力咳嗽,利于氣體排出?;颊咴诳人杂柧殨r,根據(jù)自身機體狀況合理調(diào)整時間,一般為5~10 min。⑥爬樓訓練:在爬樓訓練時,保持勻速,每天多于3次,每次持續(xù)20~30 min,若患者感覺呼吸費力,或有不適感,可停下稍休息,但休息時間≤1 min,然后再完成訓練。若患者可耐受,可對患者實施進一步評估,可調(diào)整訓練方案,緩慢增加爬樓速度,合理調(diào)整訓練時間。⑦步行訓練:緩慢步行,每天≥5000步。在康復訓練中,攜帶便利式氧飽夾,如有以下情況應及時暫停訓練:SpO2<90%;心率>靶心率:靶心率=(220-年齡-靜息心率)×50%+靜息心率;患者有顯著氣促或其他明顯不適感。兩組護理持續(xù)6個月。
觀察兩組的肺功能及生命質(zhì)量,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即1秒率(FEV1/FVC)[5];生活質(zhì)量包括共性癥狀與并發(fā)癥、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評分及總分,每項100分,得分越高生命質(zhì)量越高[6]。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前的FVC、FEV1、FEV1/FV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的FVC、FEV1、FEV1/FVC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護理后的FVC、FEV1、FEV1/FVC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的比較(±s)
組別 FVC(L)護理前 護理后 t值 P值FEV1(L)護理前 護理后 t值 P值FEV1/FVC(%)護理前 護理后 t值 P值觀察組(n=29)對照組(n=29)t值P值2.29±0.23 2.31±0.22 0.338 0.368 2.53±0.19 2.43±0.18 2.058 0.044 4.332 2.273 0.000 0.027 1.05±0.04 1.04±0.03 1.077 0.143 1.16±0.05 1.09±0.04 5.887 0.000 9.251 5.385 0.000 0.000 52.15±1.69 52.17±1.71 0.045 0.482 54.05±1.52 53.05±1.49 2.530 0.014 4.501 2.089 0.000 0.041
兩組護理前的共性癥狀與并發(fā)癥、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的共性癥狀與并發(fā)癥、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評分及總分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zhì)量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zhì)量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共性癥狀與并發(fā)癥護理前 護理后 t值 P值社會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 t值 P值心理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 t值 P值觀察組(n=29)對照組(n=29)t值P值80.25±2.63 80.31±2.61 0.087 0.465 83.36±2.52 81.73±2.46 2.493 0.016 4.598 2.132 0.000 0.037 63.61±2.49 63.63±2.48 0.031 0.488 66.48±2.51 65.28±2.43 1.850 0.035 4.371 2.559 0.000 0.013 75.04±2.84 75.08±2.82 0.054 0.479 78.52±2.26 77.26±2.33 2.090 0.021 5.163 3.209 0.000 0.002組別 軀體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 t值 P值總分護理前 護理后 t值 P值觀察組(n=29)對照組(n=29)t值P值64.28±2.16 64.31±2.15 0.053 0.479 75.95±2.38 73.61±2.28 3.823 0.000 19.553 15.981 0.000 0.000 72.25±2.41 72.26±2.39 0.016 0.494 78.95±2.69 76.42±2.58 3.655 0.000 9.990 6.370 0.000 0.000
肺癌患者放療后,出現(xiàn)較明顯肺功能受損情況。為了能對自身臨床癥狀進行改善與糾正,患者要過度采用輔助呼吸肌群,由此導致呼吸方式無法保持正確性,使得患者臨床癥狀無法緩解[7-10],且不會改善其肺功能,極易導致呼吸肌疲勞,引發(fā)低氧、二氧化碳潴留[11-12]。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的FVC、FEV1、FEV1/FVC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共性癥狀與并發(fā)癥、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評分及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采用以護士為主導肺康復訓練可增強肺功能,提高生命質(zhì)量。對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時,因肺癌患者治療有一定難度,且痊愈率較低,單純常規(guī)護理對于患者病情、特征未進行針對性分析,導致護理無法達到理想效果[13]。尤其是肺癌患者在放療時,肺功能受到嚴重影響,對其實施合理護理干預,增強肺功能有重要意義[14]。
在對患者實施以護士為主導的肺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以護士為主導建立患者肺康復訓練小組,可使康復訓練方案制定更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15]。小組成員有較豐富的護理經(jīng)驗及臨床判斷力,以患者為中心,使患者得到更優(yōu)質(zhì)的護理服務[16]?;颊咴诜暖熤校蟹瓮夤δ苤笜水惓G闆r,導致患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采用合理肺康復訓練可使患者錯誤呼吸方得到及時糾正,可使之保持正常呼吸,對于改善肺癌患者肺功能、生命質(zhì)量有明顯促進作用[17]??s唇呼吸法能明顯延緩呼氣流速,使氣道內(nèi)壓明顯上升,能對氣道外壓力動力壓迫形成明顯抵抗,可預防外周小氣道出現(xiàn)陷閉,使肺泡內(nèi)氣體能有效排空,由此可使潮氣量明顯增加,可明顯降低呼氣頻率;采用腹式呼吸、深呼吸能明顯提高潮氣量,使功能殘氣量明顯降低,對肺泡通氣量有明顯提升作用,可明顯減少呼吸功耗,對其換氣功能有明顯改善作用[18-19]。對患者實施患者放療治療,對其實施呼吸功能鍛煉,可使肺功能得到明顯改善[20]。通過呼吸功能訓練器對患者實施呼吸功能訓練,使呼吸肌力量增強,可促進呼吸形式有效建立,利于肺功能改善[21]。在采用三球呼吸訓練器訓練時,保持深長均勻吸氣流,確保浮子處于升起狀態(tài)。采用規(guī)律性縮唇呼吸、腹式呼吸,可明顯降低呼吸頻率,增加吸氣、呼氣時間,且通過爬樓訓練、步行訓練,促進膈肌運動幅度增加,對促進咳嗽力度、痰液排出有重要作用。由此在以護士為主導肺康復訓練下,肺癌放療患者肺功能得到明顯改善,使生命質(zhì)量明顯上升,對于臨床預后改善有明顯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以護士為主導的肺康復訓練應用到肺癌放療患者,可增強患者肺功能,提高生命質(zhì)量,臨床可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