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秀瓊
【摘 要】 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作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兩種基本的方法,它們的關系是辯證統(tǒng)一的,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我們不能強調一種方法,但我們應該相輔相成。將兩種方式相結合引入教育實踐中,以優(yōu)化教育效果。
【關鍵詞】 顯性教育? 隱性教育
一、高中政治顯性教育及其特點
在各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顯性教育一直居于主導地位,也是實踐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方式,但并沒有給出確切的含義。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是兩種相應的教育方式。當美國學者杰克遜于1968年出版的《教室生活》一書中首次提出“隱性教育”這一全新概念,與之對應的顯性教育的概念隨之出現?,F在學術界比較認可和概括全面的就是王瑞蓀對其下的定義:“顯性教育我們也可以將這一概念理解為,它作為一種具體教育方法,是施教主體為達到教育目的有組織實施的,按照規(guī)定的計劃與步驟,通過積極正面的、直接的方式,在公開的場所開展的,將所授內容傳達給受教者的一個實踐過程。典型的例子包括美國總統(tǒng)競選和總統(tǒng)就職典禮演講,這是典型的顯性教育過程,例如,一年多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就是一個顯性教育實踐的過程。從這個角度看,顯性教育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其教育目的明確。顯性教育的整個過程就是將教育內容直接灌輸到教育對象中。教育主體將自己的教育意圖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通過面對面的宣講,將所要表達的內容“注入”到教育對象中,使教育對象在思想觀念或道德觀念上達到其要求。二是教育手段規(guī)范化。這種教育方式大多是自上而下,由領導和組織進行系統(tǒng)的教育。在顯性教育過程中,教學地點和時間是固定的。有了明確的教育目標,教育對象也就固定了,教育過程就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最后,教育效果顯著。顯性教育作為高中德育的主要方式之一,通過直接的“灌輸式”教育,直接傳達教育內容,使受教育者迅速了解教育內容,力求在短時間內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二、高中政治隱性教育及其特點
隱性教育有以下幾點特性:第一,教育目的的內隱性。隱性教育一個極為鮮明的特點即是將教育的意圖隱性化。它常常表現為間接、隱匿、暗示、受教育者主觀上愿意接受性等方式,讓受教育者卸下內心的防御,并將教育內容傳輸給受教育者,從而對受教育者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施教者通過含蓄而隱匿的方式將自己所要教受的內容傳遞給受教育者,并使其在無意識中領悟和接受,從而達到預期效果。這正是隱性教育特有的一種心理暗示效應。第二,教育方法的愉悅性。在隱性教育實踐過程中,教育氛圍往往都是輕松而愉快的,并且為受教育者主觀樂于接受的。不是強迫受教育者被動接受。隱性教育通過心理學的情感原理機制,時不時地觸發(fā)受教育者的情感、靈感,使受教育者在愉快的氛圍中被“熏陶”。
三、將高中政治教育中的“顯”與“隱”有機結合
(一)充分利用高中政治課堂,加強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的整合
西方國家非常重視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融合。從他們的課程設置、學校環(huán)境、學生活動等諸多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隱性教育的影子。其目的是在一種相對自然的狀態(tài)下影響學生的思想。這也啟發(fā)我們把握顯性教育的直接性和系統(tǒng)性,使教育對象更愿意接受教育內容。將隱性教育內容融入顯性教育,使教育主體在教育實踐中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載體和資源,如多媒體教學。通過關注一些熱點話題和國際事件,可以向學生宣傳國家的重大政策方針,吸引學生關注主流文化。將與教育目的相關的影視作品以教學、娛樂的方式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容易接受和掌握,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從課程設置上看,學??梢栽鲈O一些人文社科的課程,與專業(yè)課程形成優(yōu)勢互補,這樣有利于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各門課程中,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國歷史底蘊深厚,典型的事例、故事、傳說等不勝枚舉,老師們可以巧妙運用這些寶貴資源,使其與專業(yè)課內容相結合,而這對學生形成良好的主觀意識判斷起著積極的作用。另一個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一個健康、樂觀向上的校園環(huán)境。在營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時,開展一些學生愿意積極參與的實踐活動,使其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受教育。簡而言之,就是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寓教于樂。
(二)利用現代網絡,優(yōu)化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整合的實效
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便利了生活,網絡儼然已經成為學生們獲得多方面信息的重要來源,它占據了學生們的學習、生活等多方面。但客觀來看,網絡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存在兩面性。抓住它“利”的一面就是施教者利用網絡豐富的、正面的、生動的資源對受教者的思想施以“熏陶”,給他們的思想觀念正確的導向。學生們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并隨時隨地在網上同老師展開交流與討論。網絡使家庭與學校之間溝通更加便利,拓寬了顯性教育的空間,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局限于原來的單純教師“灌輸”式單向溝通,轉變成在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互動和有針對性的雙向溝通,老師可以通過網絡與學生開展關于教學內容的討論,促進了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整合。
綜上所述,堅持德育為先、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提高高中思政教育的效果,成了高中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同為高中思政教育方法中的基本方法,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應該更加深入而細致研究兩種方法的整合,實踐中將兩種方法的整合加以優(yōu)化,完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 許美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整合[J]. 少智報(文綜),2012(44).
[2] 楊冬梅.高中德育方法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整合的思考[J].陜西青年,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