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臨夏州東鄉(xiāng)縣民族中學 張建棟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意義重大,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民族文化,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審美與創(chuàng)新能力,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積極作用。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能一味地要求學生追求高分,更要注重對教材中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并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滲透,讓學生對此能夠有更多了解,從而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1.幫助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既能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也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幫助其加深對國家民族文化的了解。此外,傳統(tǒng)文化還能幫助學生對我國民族文化產生全面的認知,這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也具有重要意義。
2.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除了可以幫助學生打好語文學習基礎,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知識的主動性。在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學生將更愿意在語文學習中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進而促進自身的全方位發(fā)展。例如,在學習文言文與古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滲透與之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作者情感,這除了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悟,也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
3.有利于提升國民文化素質。漢語是我們的母語,而語文作為漢語學習的重要載體,學好語文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勢必會涉及一些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內容,這些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還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個人氣質。
1.學生的“學”存在問題。第一,許多學生從小就被要求考高分,所以他們在學習中存在很強的功利性。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學習古詩詞與文言文的時候就只會考慮考試的內容,對其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并不會進行深入的探究與學習,也不愿意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情緒與思想;第二,學生存在學習惰性。為了解決課后學習效率低下的問題,大多數學生都選擇報輔導班、買工具書等,這些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是有益的,但有部分學生因為自身存在惰性,對參考書過于依賴。如學習古詩詞與古典詩歌的時候,這些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而是通過輔導書來機械地背誦作者的思想情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這樣或許可以提升學生的成績,但很難真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2.教師的“教”存在問題。升學率是壓在教師身上的一座山,很多學校對教師的考核都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升學率為重要的參考指標,久而久之,便導致教師對學生的成績過于重視,而忽視了對教材內容的深入挖掘。教師在教學時只向學生講授考試的內容,通過簡單地引導學生做題來幫助他們達到學習的目的,而不是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他們去學習其中蘊藏的傳統(tǒng)文化。
3.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興趣不高。古詩詞與文言文的教學是教師滲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但從實際的教學現狀來看,學生對于古文學習的興趣并不高,甚至會有一些畏難心理,這樣就導致了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并形成惡性循環(huán)。此外,在古文的學習中,學生對工具書與網絡資源的依賴性比較強,沒有真正理解古文的內容,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自然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無法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1.親近古詩文。首先,進行誦讀積累。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誦讀是語言積累的重要手段。在滲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誦讀積累的方式,讓學生去學習與積累教材中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內容。為了保證實施效果,教師務必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年齡特點,在每一學期內安排相應的內容,要求學生利用晨讀、課間休息、周末假期等空閑時間,對這些內容進行熟讀并記憶。如此不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幫助他們積累更多寫作素材,還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了熏陶。其次,開展系列講座。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所積淀、傳承下來的文化是厚重的。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文學典故、成語故事、文學常識等系列講座的方式引起學生關注,從而激發(fā)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便于學生接受。最后,節(jié)日熏陶。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利用重陽節(jié)、端午節(jié)、元宵節(jié)、春節(jié)以及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體驗、探究傳統(tǒng)文化。例如,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活動。在此活動中小組成員分工明確,有的搜集端午節(jié)還有其他的哪些別名;有的整理端午節(jié)的來歷,了解端午節(jié)與哪些人物有關,有什么傳統(tǒng)習俗等。待學生完成小組交流后,教師可將他們討論的結果制作成PPT課件,在課堂上與其他小組的同學進行交流。教師通過開展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并主動去進行文化傳承。
2.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接受人文熏陶。為了使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領略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具體做法有:空間情景。教師在教師的墻壁上可以張貼一些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名言警句、人物畫像等,并可以在黑板報中設置一塊專門的“民族文化快餐”角;導語情景。在導入新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引用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古文、典故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音樂情景。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播放合適的音樂,烘托課堂氣氛,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去體會語言文字之美。
語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其承擔著弘揚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接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高中語文教師要明確語文學科教學的歷史使命,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充分發(fā)揮出人文素質教育的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能力、人文素養(yǎng)。在此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學生熱愛、親近與傳承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