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芳 王龍 趙海俠
關鍵詞:體能;動作;感知;學習
一、問題討論
高中選項教學走向專項技能化,促使學生形成運動興趣與運動專長的方向性追求,已經被廣泛認可并深入實施。但是,從“健康第一”“生命質量”“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價值訴求出發(fā),確實需要進一步完善體育課程內容的體系建設?!镀胀ǜ咧畜w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高中新課標》新增了體能模塊,并將其列為必修必學內容,這一改革舉措,貼合時代發(fā)展需要,值得一線教師深入學習與實踐。
本文以“發(fā)展腹背肌力量的練習方法”一課為例(系某次名師送教課),闡述課的設計與過程,以期同行們能共同關注以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是作為高中的獨立模塊,如何準確把握體能模塊的價值定位?一般體能、基礎性體能、功能性體能、專項體能之間有何聯系與區(qū)別?如何根據不同類別高中生的發(fā)展需要選擇最具價值的體能類知識與方法?二是科學鍛煉、健康運動的前提是要使用正確合理的動作模式,如何幫助學生盡快掌握合理的動作模式,并能通過內外反饋獲得修正完善?或許,重視學生的動作感知能力是前提。三是從“學會學習、學會運用”的目標審視,體能教學是否應強化概念性、原理性、原則性等知識與方法的學習,避免單一低級的機械性練習、生物性刺激?四是體能模塊的出現對體育教師的專業(yè)知識結構與教學素養(yǎng)提出了怎樣的挑戰(zhàn)?
二、課例設計:發(fā)展腹背肌力量的練習方法
(一)本課指導思想
以幫助學生“理解鍛煉的價值、學會鍛煉的方法、形成鍛煉的習慣”為價值追求,突出發(fā)展體能知識與方法的學習:以學生已有能力與發(fā)展需要為設計的出發(fā)點,注重教學的啟發(fā)性與誘導性,提高學生的身體感知與認知水平,體現“以生為本、以學為先”;以教學品質為追求,注重教學內容的連貫、集中、遞進以及教學方法的適切、多樣、有效,實現“知趣能融合”的品質課堂。
(二)教材分析
《高中新課標》體能模塊包括“發(fā)展體能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測量和評價體能水平的方法、體能鍛煉計劃制定的程序與方法、有效控制體重和改善形體的方法”等內容,內含11項內容要求,由此,“體能”與“技能”成為高中體育的兩大內容系列。本課以“發(fā)展腹背肌力量的練習方法”為教學內容,選取“平板支撐、并掌穿梭、交替卷縮、背飛、仰臥頂髖”五個動作為主要學習對象,五個動作既有發(fā)展腹背肌力量、有效控制體重和改善形體等功能,又具備“簡單易學易改造升級”等特點,讓學生在感知動作特點、掌握動作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對腹部肌肉的認識與鍛煉原則的理解,有效掌握發(fā)展腹背肌力量的原理性知識與方法。
(三)學情分析
高中女生具有較高的身體自尊意識,有塑造形態(tài)美的強烈愿望。同時,高中女生運動學習的品質普遍表現出:守紀、認真,觀察記憶模仿式學習較強,但創(chuàng)新拓展表現性學習較弱。學生應該具有一定的腹背肌力量的知識與方法儲備,如仰臥起坐的鍛煉部位與動作要求,但對肌肉的認識、對練習方法的選擇等,還缺少較為全面準確的認知——這便是可教可學的空間,以幫助學生“會感知、會診斷、會選擇、會健身”。
(四)本課目標分析
1.能認出并說出腹肌術語,能描述鍛煉腹背肌的意義,能主動分享學練過程中的身體感知并描述鍛煉部位。在教師提示下能說出絳鍛煉基本原則。
2.學會4種以上發(fā)展腹背肌力量的練習方法:能說出動作名稱、動作要點、鍛煉部位、合理的練習次數與組數以及利用心率檢測強度的方法,身體有較明顯的負荷刺激:能獨立完成動作并能按照需要進行動作的選擇和修正。
3.學練過程中表現出對健美形態(tài)的向往,能認真觀察,主動交流學練過程中的收獲與疑惑,表現出濃厚的學練興趣和科學鍛煉的求知欲。
由此確定本課重點是:感知正確的動作部位。難點是:動作控制。
三、體能模塊的若干教學恩考
(一)準確把握體能模塊的內涵與價值訴求,系統(tǒng)編制適合不同學生的模塊計劃
傳統(tǒng)理論認為體能包括一般體能(與健康相關的體能)、專項體能(與專項運動技能相關的體能)。隨著體能理論的不斷更新升級,“功能性體能一基礎體能一專項體能”構成了體能發(fā)展的金字塔模式。其中,功能性體能強調在正確呼吸模式下的關節(jié)靈活性、核心穩(wěn)定性以及基本動作模式(如蹲、推、拉、移動,跳躍、旋轉等)的構建,隨之而來的各種身體功能性訓練也在競技、健身等領域發(fā)展與普及起來?;A性體能指力量、速度、耐力、協(xié)調、靈敏、平衡、柔韌等七大類運動素質,與一般體能相似。
作為體育課程單獨成立的必學模塊,顯然,其內容取向是朝著基礎性體能、健康相關的體能來構建的?!陡咧行抡n標》體能模塊提出了11項內容要求,并建議在高一第一學期完成該模塊的教學。仔細分析11項內容,內容容量大、涉及面廣。第3條到第11條的內容分別是:心肺耐力、柔韌、肌肉力量與肌肉耐力、靈敏、平衡、協(xié)調、爆發(fā)力、速度、反應時。上述內容涵蓋面廣,但不易發(fā)現其分類依據和內在的邏輯性,如何根據學情特征(如男女生、城市與鄉(xiāng)村學生)選擇與編排上述內容是對地方和一線教師的考驗?!墩憬≈行W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省綱要》也給出了體能模塊教學內容的范圍與標準,以基礎體能、五類運動素質與六類基本運動動作為內容范圍,并研制了表現標準與評價建議(表2)。
《省綱要》所研制的內容體系,更強調基礎性體能、功能性動作的學習與完善,強調學習的優(yōu)化與進階。評價思路上,強調對“知識與方法”(如練習方法的集體與個人展示、原理性知識的考查等)、“情感與態(tài)度”
(如小組合作展示的過程與效果等)的評價,改變傳統(tǒng)體能以結果為主(如速度、時間、次數、遠度)的評價模式。這種評價思路與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能力發(fā)展更加吻合,也在倒逼課堂教學行為的轉型升級。但是,《省綱要》所確定的“基礎體能、五類運動素質、六類基本運動動作模式”在內容的全面性、邏輯性方面是否還需要完善?是否符合體能學習的邏輯?是否有利于學生能力發(fā)展?是否易于一線教師的理解與實踐?等等問題仍需在行動中持謹慎的研究態(tài)度。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高中新課標》與《省綱要》都將體能模塊聚焦在“一般體能、基礎性體能、功能性體能”方面,但由于對體能內涵定位上略有不同,兩者在內容體系、分類標準上略有區(qū)別。
在制定具體的模塊計劃時,除了依據課標與綱要精神,還需要根據學情特征有所選擇。比如,本課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是高中女生力量單元(共4次課)中的第2次課,4次課的內容分別是:下肢力量(蹲類、跳躍類動作為主)、核心力量1(腹背肌力量)、核心力量2(腹背肌與臀肌力量)、全身力量(全身參與的多種動作組合,力量耐力為主)。而如果是高中男生,則建議將力量單元擴大到5次課,這也體現力量發(fā)展對男生的更大必要性。
(二)引導學生感知動作是體能教學的基礎
感知動作包括感知身體在各種體態(tài)姿勢下的位置感與控制感;感知動作控制過程中的特定肌肉收縮用力感。感知調整身體姿勢或是調整動作結構(如幅度、速度、角度、遠度)后所引發(fā)的不同收縮用力感。準確感知才能使學生建立“怎樣的動作才是正確有效”的練習體驗,才是后續(xù)進行科學鍛煉的基礎。
為了讓學生準確感知,教學中可采取“關鍵提醒、對比教學”等。比如,側弓步蹲鍛煉的主要部位是內收肌以及屈髖肌群、股四頭肌。教學中可采用重點提醒或是對比教學強調如下要點:屈膝腿保持髖部后移、背部挺直、脊柱延展、大腿與地面平行,伸膝腿應保持全腳掌著地并使腳尖向前。堅持一定的時間或次數后,屈髖肌、股四頭肌、內收肌部位應該有明顯反應。如果學生未能全面感受到上述部位的刺激,一是動作模式不合理,如屈膝腿膝蓋前移,腳后跟離地等:二是可能該學生的結構功能出現異常,如屈髖肌薄弱、髖關節(jié)與脊柱靈活性不足,導致難以完成下蹲等。如果是后者,需要教師診斷并分析“學生為什么做不好某動作”的深層原因,診斷的過程需要將學生的外在動作表現與內在的動作感知反饋相結合,才能更精準地找到原因。教學的意義在于引導學生學會診斷、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幫助學生感知到正確的動作與鍛煉模式是基礎,唯有此才能向更高階的學習邁進。
(三)體能模塊應追求概念性原理性知識與方法的認知性學習,避免單一機械的生物性練習
從當前較為流行的建構主義理論分析,學習是個體對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即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中,充分發(fā)揮個體的能動性與原有的知識結構對新知識進行建構的過程。它是學習者內在能力和傾向上的持久變化學習的特征應是態(tài)度(主觀能動性上的愿意學)、經驗(從哪兒開始學)、認知(如何學)、行為(持續(xù)學練與改變)的融合與進階過程。
練習是指通過反復進行某一個或某一種操作而使特定技能得以提高的過程。練習既可以是帶著認知思維有目的地反思性學練,也可能只是簡單的重復性操作。體能模塊教學,要避免落人“課課練”式的練習模式,避免只關注練習密度、強度、負荷等生理性指標,應基于“學習”的立場,強化原理性知識、概念性教學,使學生建立“如何做、為什么要這樣做、如何改進、如何評價”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系統(tǒng)性感知與認知經驗,從而樹立更科學的鍛煉價值取向與能力傾向。
本課學習“發(fā)展腹背肌的練習方法”,除了讓學生學會甄別與表現出合理的動作模式外,更強調不同動作的鍛煉部位、鍛煉價值以及鍛煉原則等知識類教學。呈現優(yōu)秀的腹肌形態(tài)以及腹肌解剖圖是從動機與認知上進行引導與學習;通過動作幅度的改變、動作節(jié)奏的變化、支撐部位的改變等,幫助學生體驗認識各種練習方式對機體的不同刺激、不同鍛煉價值:通過問題串與任務鏈,引導學生體驗并理解“為什么這樣設計練習”的鍛煉原理、鍛煉原則等。當然,上述概念、理論、觀念性知識,需要經過連續(xù)性、遞進性的系統(tǒng)學習,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并運用,從而達成“學會學習、學會鍛煉”——這才是更具意義的教學取向。
(四)體能模塊對體育教師的專業(yè)知識結構與教學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可否認的是,新生的體能模塊對體育教師的整體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對教師專業(yè)知識結構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當前體能理論的不斷發(fā)展,更需要一線教師強化終身學習意識,進一步夯實、擴充、深化解剖學、生物力學、運動人體科學、身體哲學等基礎性和前沿性知識,有“知識”的功底,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地激勵、發(fā)現、診斷、指導。二是對體育教師的體能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迫使體育教師自覺踐行終身體育。比如能演示高質量的動作示范、能完成高質量的運動負荷,既可以給學生以直觀感受,樹立體育教師的健身模范效應,更重要的是,通過自身鍛煉,獲得了豐富的自我本體感覺與身體經驗,這樣的經驗越豐富越細致,越有助于教學中的有效表達與精準指導。三是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個體的功能性特征、動作模式、運動表現千差萬別,現象背后的原因也會千差萬別,教學中若能及時發(fā)現學生問題并能準確診斷問題背后的原因,由此給出矯正與鍛煉建議,這將為體育教師真正贏得“專業(yè)”的美譽。體能模塊的出現,值得所有同行傾心學習、扎實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