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葆真小學 馬宋民
“生活教育”思想最先由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先生認為,生活和教育是需要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作為教師,應該讓教育融入于學生的生活,從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讓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小學生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應該呵護孩子的這份好奇心,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例,引導學生徜徉在科學知識的海洋中,學會用知識服務于生活,從而使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獲得更加全面的發(fā)展。
在應試教育體系影響下,教師小學教學工作的重點都放在了“語數外”三門課程,忽視了科學課的重要性。實質上,小學科學是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知識的匯總,在小學階段做好科學教學工作,對學生今后學習“理化生”有著積極的意義,能為學生的學習打下基礎。
有的教師教育思想落后,在上課時只注重灌輸理論知識而忽視了知識的實踐,實驗教學在課堂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更沒有展開多媒體教學、情境教學等豐富的教學方法,單一的灌輸式教學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學成效并不樂觀。
陶行知說:“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笨梢?,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如果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就成功了一半。但是,科學課中某些知識點是比較抽象的,如果不能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久而久之,甚至會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這對于學習來說是致命的。教學方式如果得不到改革,照本宣科的教學只會讓教學問題越來越嚴重。
小學科學課本質上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所有科學知識都源自生活,對小學生的生活實踐有指導作用。教師通過生活化教學,可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fā)學生對于科學課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學習上,從而構建高效課堂。此外,生活化教學不止應用于課堂上,還可以在課外開展,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時段的教育,打破傳統(tǒng)課堂古板、枯燥的面貌。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以填鴨式教學為主,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感受。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用設計的生活情境把知識串聯起來,便于學生去理解和學習,也學會將知識學以致用。生活情境的應用,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讓每一位學生都高度參與到課堂內容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
以教科版二年級科學下冊“磁鐵怎樣吸引物體”為例,教師首先展示準備好的磁鐵和鐵質工具,用磁鐵吸引鐵質工具(小車、碎屑等),這一現象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教師順勢引出課本知識,講解了磁鐵的科學概念和特性,學生知道磁鐵即使是隔著某些物體,也能夠磁吸鐵質物品。隨后教師提出了幾個生活化問題:1.磁鐵常用在哪些生活用具中?2.我們能用磁鐵給生活帶來什么便利?學生回家后觀察并給出答案:指南針、冰箱門、門吸等,都是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免去了很多麻煩,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教師提出生活化情境的問題,將生活與課堂融合,獲得了極佳的教學效果。
學習科學知識,只紙上談兵是行不通的,大量的科學實驗和實踐是學好科學的關鍵。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基于學生的這種特點,教師要在課堂上結合有趣的科學實驗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不僅能夠傳授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使知識更形象化、具體化。
以科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動物的一生”為例,教師先講解課本知識,引導學生通過課本認識不同動物的卵,為強化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用事先準備的生雞蛋,將雞蛋打碎到器皿中,組織學生觀察雞蛋的組成。又如在上“蠶的一生”章節(jié)時,學生了解到蠶就是從卵中孵化出來的,剛出生的小蠶是黑色的,在生長過程中漸漸成白色,蠶的生長除了要有充足的食物外,還要有適宜的濕度和溫度。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負責養(yǎng)幾只蠶,觀察蠶的生長、身體特征及繁殖產卵。學生通過積極參與科學實驗,更能有效地吸收知識,開闊了眼界。
科學教學工作是靈活多變的,不一定局限于課堂的三尺講臺上。生活化教學思想下,教師要多帶領孩子們走出課堂,在自然中、在生活中發(fā)現更多的科學知識,豐富孩子的知識庫,使科學探究活動從教室擴展至學生的家庭、小區(qū)甚至是大自然中,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發(fā)展的需要。如可以帶領學生去公園里,觀察植物的葉、莖、果實等,觀察魚類、鳥類等動物,并且準確給植物和動物進行分類,掌握動植物分類的知識點;又如,讓學生身處操場上感受空氣,用塑料袋等工具裝空氣,得出空氣也能占據空間等結論。
學生在課外能夠獲得和教室里截然不同的學習體驗,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還能充分發(fā)揮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想,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積極探究科學知識,這也符合科學課的教學目標。
在課堂結尾段,教師可以為學生留下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讓學生自行去探索,尋找不同的答案。如在“電”的學習后,教師可以留下作業(yè),讓學生回家后用電池、小燈泡和銅絲制作一個簡易的電路,用電池來點亮小燈泡,學生基本上都完成了教師交代的任務,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強,還設置了各式各樣的小開關自由控制燈泡,超額完成了任務。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有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成了教學的主要目標。小學科學涵蓋多個領域的知識,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課程,作為學校和教師,一定要加強對于小學科學課的重視,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使科學課融入生活,用于生活。教師通過生活化教學,積極推動教學工作的改革和進步,強化整體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