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第三中學 王金環(huán)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針對現(xiàn)階段高中階段地理教學模式的單一性,筆者認為應結合高中地理學科特點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搭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元化課堂教學情境,開展豐富激趣的教學活動,通過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效提升知識的轉化率。切實轉變“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讓高中地理課堂活躍起來,更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立足教材內容,遵循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能力,巧妙設計問題,驅動學生展開自主思考和探究。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高中地理》高一必修地理《幾種重要的天氣系統(tǒng)》中,有關“冷鋒、暖鋒和準靜止鋒”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冷鋒與暖鋒”是教學重點和難點,在地理學習中實用性較高。如果生硬記憶和比較,并不利于學生消化理解。這時教師以天氣預報來創(chuàng)設生動的課堂情境,讓學生的探究熱情高漲起來。提高學生對相關概念的認知積極性。但在理解冷鋒和暖鋒等概念時,又出現(xiàn)了背誦和分析的傳統(tǒng)學習方式。離開文字解釋后,很多學生根本分不清兩種鋒面過境前后的具體現(xiàn)象和區(qū)別,這就是“死記硬背”的惡果。所以,教師應順勢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討論的方式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赏ㄟ^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提示學生可以用直觀的方式或者思維導圖的形式對相關知識展開自主探究。其中有兩個小組利用邏輯思維使用系統(tǒng)化的表格將兩種鋒面的區(qū)別進行表達,將兩種鋒的冷氣團運行、暖氣團運行、鋒前天氣、過境時天氣、鋒后天氣等準確清晰地羅列出來。其他小組也在教師的鼓勵下完成了探究任務,學生也學會了運用質疑思維、比較思維、探究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
傳統(tǒng)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在被動學習的情況下易形成厭學心理。所以,可以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然后以學定教,教師適當采取引導措施。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區(qū)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針對“河流上應不應該建大壩”的問題展開討論。為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嘗試以小組辯論賽的形式烘托課堂氣氛。兩兩小組進行辯論,針對建大壩的利弊展開分析。為了避免出現(xiàn)冷場,教師可對教材疑點和難點展開分析,以此給學生正確的引導和提示,引導學生立足書本知識,結合生活閱歷,從正反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這種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更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獲得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這些都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思維品質。再如:講解“全球氣溫升高的原因”這部分內容時,將兩種主要觀點介紹給學生,一種是溫室效應,另一種是寒冷交替周期變化的間冰期。教師提出疑問“兩種說法你更贊同哪一個?”通過提問引思,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得到拓展,從而不斷地探究,然后產生新的思想。
開展主題探究活動,既能夠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質疑分析、想象創(chuàng)造等地理核心素養(yǎng)。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必修1 第5 章《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區(qū)域差異性》中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一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主要目標是要求學生能夠列舉例子闡述某一自然因素給地理環(huán)境塑造以及變動造成的影響,并分析所有因素間的相互作用,掌握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課堂伊始,教師讓學生分別觀看了一盆放置2周且用黑塑料布遮擋、沒有澆水、零攝氏度條件下的冰箱內的花。學生自主觀測分析問題。各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給出不同的原因和相同的結果。有的小組說花枯萎死了。有的說花被凍死了,有的說花被渴死了。教師借助這個實驗提出探究問題“通過這個實驗,你們了解了自然因素給地理環(huán)境造成的什么影響?”各小組展開合作探究。探究問題二“地理因素之間有哪些關聯(lián)?”學生繼續(xù)合作探究,小組進行討論分析。接下來,教師展示自然地理環(huán)境因素之間的靜止變換動畫,并提出探究問題。在每個探究學習階段,都是學生從已知到未知的成長過程。例如“熱帶雨林遭到破壞→二氧化碳增多→全球氣候變暖→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調”的探究過程,學生通過對比不同地理因素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找到對比分析的角度,從而解決了實際問題。通過主題探究活動的方式,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更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除了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還需要引導學會針對不同的地理內容,靈活運用比較法的原則,綜合分析,提升學習效率。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高一地理上冊《地殼的運動與變化》中“外力的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這部分地理內容的教學中,主要要求學生通過比較4種類型的外力作用以及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清晰辨別由于外力作用導致的各種類型的地理面貌。這就需要運用“自學-輔導的比較形式”,首先引導學生自學,結合實際案例比較內里跟外力作用的特征,形成內外力共同對地表塑形的思想。在課前布置預習任務,課堂上再次比較學習。由于學生面對的知識復雜多樣,這時就可以給學生提出明確的比較內容和角度,給出“內外力作用能量來源、內外力體現(xiàn)方式、內外力對地貌造成的沖擊”三大方向進行對比分析。這時的輔導非常關鍵,能夠幫助能力較弱的學生明確學習方向,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作業(yè)即是檢測綜合能力的工具,也是鞏固學生知識的最好方式。在分層教學的引導下,教師在作業(yè)設計方面應該設計匹配不同層級學生的作業(yè)。將高中地理課程的練習題分成必做的基礎類和選做的提升類?;A類作業(yè)可面向全體學生,致力于鞏固學生在課堂所學知識,并借機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選做的提升類作業(yè)主要針對B和C類具有一定自主學習能力和基礎能力的學生。提升類作業(y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實踐運用能力。
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本課堂對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效率而言具有重要意義。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學課堂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建自由地活動空間,將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讓學生選擇個性化地學習方式展開實踐探究,最終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向個性化和全面化發(fā)展。所以,突出學生主體性構建地理生本課堂,能夠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