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榕
書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營養(yǎng),家長應學會選擇適合孩子的書籍,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為孩子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圖書宣傳活動,很多學者會在讀書日宣講讀書的價值與意義,普通讀者則會在這一天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世界讀書日設立的目的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喜歡閱讀、愛上書籍。
童年是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關(guān)鍵時期,許多名人名家自幼便熱愛閱讀。戰(zhàn)國時的蘇秦,小時候夜以繼日地讀書,實在太累時便用錐子刺腿來使頭腦清醒;漢代的孫敬,小時候為了防止讀書時瞌睡,就用一根繩子把自己的頭發(fā)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就會被扯醒。這就是歷史上“刺股懸梁”的故事。少年時期的魯迅,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因為成績優(yōu)異,學校特意獎勵給他一枚金質(zhì)獎章,誰知魯迅拿到后立刻賣掉,用換來的錢買了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寒夜難耐時,魯迅便一邊讀書,一邊嚼著紅辣椒驅(qū)寒。
書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伙伴。然而,很多家長卻總是苦惱,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捧著書讀得津津有味,自己家的孩子一看書就犯困?其實,沒有天生就不愛讀書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家長。幫孩子精心挑選一本適合他的書,便是讓孩子愛上閱讀的第一步。
幫助剛剛步入小學的孩子選擇圖書,看似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其實十分復雜。低年級的小朋友,在詞匯量方面有了一定的積累,如果依然按照幼兒園時的水平選擇一些簡單的繪本,則會讓他們覺得索然無趣,從而對閱讀提不起興趣。如果選擇太難懂的書籍,孩子看得一知半解,云里霧里,自然也無益于閱讀興趣的提升。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筆者總結(jié)出的經(jīng)驗是,選擇適合孩子的書籍,第一步要做的是提高圖書中文字數(shù)量的占比。低年級的孩子對圖畫較為敏感,字詞積累相對比較少,作為家長,不能一上來就選擇名著或其他長篇小說,而應當循序漸進,依然可以選擇圖多字少的繪本,只不過在閱讀層層遞進的過程中,文字的數(shù)量要逐步遞增,圖畫的數(shù)量要逐步遞減。
低年級的孩子閱讀的目的還應該是以提升認知為目標。小孩子心智還不算成熟,可以選擇“科普”類圖書,例如《法布爾昆蟲記》《尤斯伯恩看里面:探索篇》《游世界》等。這類圖書沒有認知水平和文化國界等限制,而且對于孩子認識世界,發(fā)掘自己的興趣所在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家長為孩子購買書籍時一定要認準正版。有些家長為了省錢,覺得小孩子的書不必過于在意,于是購買了價格相對便宜的盜版書,這種做法是百害而無一利的。許多盜版書粗制濫造,還有很多錯別字,紙張也遠不如正版書籍選用的好,容易有刺激氣味,在閱讀的過程中,容易給孩子造成不好的體驗。
選擇一本適合孩子的好書,并非一件易事,家長只有多花一些心思,才能選到孩子和家長都心儀的圖書。
在如何指導孩子愛上閱讀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圖書時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誤區(qū):有些家長過于心急,一上來就給孩子買大部頭的世界名著,以致于孩子讀得十分艱難,云里霧里,挫傷了閱讀熱情。有些家長以自己的想法來要求孩子,比如,有一位學生的父親是大學物理系的教授,他從小就要求自己的女兒閱讀大量的科學類書籍,看完了還要提問,全然不管孩子是否有興趣,久而久之,這位父親不但沒有培養(yǎng)出孩子的閱讀習慣,反而讓孩子對閱讀有了排斥和反感。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筆者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什么樣的圖書?”“什么樣的書才能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其實,各位家長所探究的,不應當是“這個階段的孩子”閱讀興趣點之所在,而應當是自己家的孩子喜歡哪種類型的圖書。
有的家長甚至存在著這樣的思維定勢,認為自己家是女孩就應該買些童話類書籍,自己家是男孩就該買些科學或歷史類書籍。更有些家長為了圖方便,干脆隨便在網(wǎng)上找個圖書榜單“照單”給孩子買書,也不過問孩子的意見。如此一來,就導致了家長買的書孩子不愛看,一摞一摞地堆在書柜里,無人問津。
其實,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帶著孩子去圖書館或者書店轉(zhuǎn)一轉(zhuǎn),給孩子半天的時間,讓孩子在書的海洋里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所在。圖書館或者綜合類書店里,各個區(qū)域都有明確的劃分,很多大型書店不僅有兒童類讀物專屬的樓層,還將兒童讀物分門別類地整理好,放在指定的區(qū)域之中。家長要孩子在兒童讀物的樓層里自由“探索”,孩子會在各種各樣的書籍中發(fā)掘自己的興趣所在,挑選出自己心儀的圖書。這樣挑選出的圖書,家長不僅不用擔心孩子不喜歡看,而且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點,在以后幫助孩子挑選圖書的過程中,或許就不再犯難了。
有些孩子在低年級階段,就在閱讀方面表現(xiàn)出了早慧的特質(zhì),普通的繪本無法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可又因為認字數(shù)量有限,無法在閱讀中獲得滿足感。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閱讀”他所喜愛的書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親子共讀——家長和孩子共同讀一本書。
對于這些孩子而言,最具有吸引力的是原汁原味的名著,值得注意的是,萬萬不可給孩子購買名著的精簡版。因為有些精簡版的《西游記》《紅樓夢》,是在名著基礎(chǔ)上的二次創(chuàng)作,刪減后會讓名著品之無味。因此,作為家長,不能因為圖方便就購買精簡版的名著。
作為教師,在這里給大家推薦三本適合所有大朋友和小朋友的書籍,家長可以在睡前抽出二三十分鐘的時間給孩子讀書中的故事,既滿足了孩子的閱讀欲望,又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
《小鹿斑比》是奧地利作家費利克斯·薩爾騰創(chuàng)作的名著,是一部現(xiàn)實童話。該書描寫了森林里的和諧氣氛和動物相互間的友誼,關(guān)乎于愛與成長,故事的情節(jié)舒緩,文字優(yōu)美,美好中伴隨著傷痛與堅強。
《野性的呼喚》是由美國作家杰克·倫敦創(chuàng)作的一部名著,講述了巴克原是米勒法官家的一只愛犬,經(jīng)過了文明的教化,一直生活在美國南部加州一個溫暖的山谷里。后被賣到美國北部寒冷但盛產(chǎn)黃金的阿拉斯加,成了一只拉雪橇的狗。這是一部讓人熱血沸騰又淚流滿面的作品,寫的是狗,也反映了人的世界。
《小婦人》是由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該書以美國南北戰(zhàn)爭為背景,以19世紀美國一個普通家庭四個姐妹之間的生活瑣事為藍本,關(guān)注女性對于依賴性的抗拒——簡單生活的真諦無論過多久,都能讓人產(chǎn)生共鳴。
書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營養(yǎng),家長應學會選擇適合孩子的書籍,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為孩子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愛上閱讀,是家長送給孩子一生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