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衡水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高校教師通過音樂教育完成德育教學任務,是開展德育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通過德育教育可以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且通過音樂實現德育教育還可以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yǎng)。但是通過實際調查發(fā)現,絕大多數高校音樂教師并沒有將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發(fā)揮出來,所選擇的教學方法、制定的教學計劃均存在問題,基于此,高校音樂教師應加大此方面的研究力度,以保證高校音樂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德育教育功能。
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的組成部分,通過音樂教育,高校學生可以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yǎng)、審美水平以及鑒賞能力。優(yōu)秀音樂作品中蘊含許多的“真、善、美”,并會以學生們最熟悉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長時間的熏陶,使得學生的情感發(fā)生變化。音樂作品中包含很多德育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所學作品進行深度分析,用心去感受音樂作品,借助所學作品,幫助學生掌握分清“善惡”的方法;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對音樂作品中的音樂元素進行篩選,剔除那些低俗的音樂元素,為高校學生打下良好的德育素質基礎。
大學生是社會“接班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基于此,高校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該對他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向大學生更好地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他們反思自己的不足,為他們全面發(fā)展、提升自身精神文明提供方向。不同的音樂作品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不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可以將《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作品當作教學內容,再比如為了幫助學生感受社會正能量,提高他們的道德情操,可以將《文明禮貌歌》、《和諧中國》等作品當作教學內容。而且通過實際調查發(fā)現,通過音樂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取得其他教學方法無法取得的效果。
與其他學科教育相比,音樂教育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內部含有較多的與“真、善、美”有關的內容,并且可借助歌詞、旋律將這些內容展現出來,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音樂可以凈化人們的心靈,高校學生的心靈被凈化后,在面對那些“假、惡、丑”的內容時會有自己的想法。由此可見,音樂教育的德育作用是非常大的。同時,通過音樂教育,還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音樂作品中蘊含著許多優(yōu)秀文化,通過學習,學生可以掌握這些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由于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音樂特點,因此為了保證自己可以創(chuàng)作出符合時代潮流的音樂作品,在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時,學生一定要學會分析、創(chuàng)新。綜上所述,發(fā)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可以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目前高校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會選擇忽略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認為只需要確保學生掌握相應的音樂技巧就可以,而德育教育是思政課程的內容;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德育教育是輔導員的任務,自己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熟練掌握所學的音樂知識等等。也正是因為上述問題的存在,導致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音樂教師在開展音樂教育時,只重視音樂技巧、音樂知識的傳授,不重視德育教育。高校音樂教育課堂內容非常簡單,只包含聲樂練習、音樂賞析、樂器學習三項,如果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沒有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那么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將被完全掩蓋。除此之外,就絕大多數音樂選修課而言,學生存在的普遍思想是“上課只是為了不掛科”,這導致音樂教師無法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正是因為上述現象的存在,使得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被弱化,長此以往,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將會越來越差,缺少創(chuàng)新意識,音樂教育自身的價值也將無法得到彰顯。
目前高校音樂教育中,西洋樂占比較大,民樂、紅色歌曲占比較小,雖然音樂中蘊含的德育知識都一樣,但是由于西方國家與我國的思想意識存在一定的差異,因而德育教育的側重點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長此以往,學生的德育思想也將發(fā)生偏移,會對他們以后的發(fā)展造成影響。而之所以高校音樂教育會呈現出娛樂化現象,主要是因為音樂教師在進行鑒賞教學時,絕大多數時候都會選擇流行歌曲當作教學素材,但是流行歌曲主要是為了幫助大眾放松心情的,因此它們內部蘊含的德育內容較少,如果教師長時間利用此類歌曲開展教育,會對德育教學造成困擾。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工作態(tài)度存在問題,教學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不會考慮學生的想法,使得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如果不能及時改變這一情況,那么學生可能會對音樂教育產生厭煩心理,為教師開展德育教育增加難度。
目前有一部分高校音樂教師的思想存在問題,認為音樂教育只有德育教育這一種功能,以至于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德育教育會占較大比例,雖然這種做法有效發(fā)揮了音樂教育的德育價值,但是難免會有“大材小用”的嫌疑。高校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不應只局限在德育教育上,還應借助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即高校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通過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但是也不要將德育教育作為唯一的教學內容。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音樂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可以反映社會現實,以至于他們將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歸為一類,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忽略了音樂教育的其他作用。
1.以全面發(fā)展為教育理念
高校正確開展音樂教育可以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日常教學,學生可以初步掌握音樂技能,提高自身音樂素養(yǎng)及綜合能力,比如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等,以便于他們進行音樂賞析時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避免低俗音樂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造成影響。同時通過音樂賞析,還可以幫助學生緩解學習壓力,舒緩自己的負面情緒,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問題。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促使他們全面、健康地成長下去。
2.參考國內外優(yōu)秀音樂理念
高校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一定要將國內外優(yōu)秀音樂理念融合在一起,豐富教學內容,改變傳統(tǒng)教學思路,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確保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通過分析世界上各種高校音樂教學體系可以發(fā)現,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在我國的應用頻率較高,與其他教學體系相比,這一教學體系的藝術性更強,主要內容有三點,分別是利用“元素性”特點開展日常教學、進行即興表演以及開展藝術綜合訓練,具體教學方法包括合作、表演等等。此教學體系非常關注事物間的聯系,在運用此體系時,教師需要將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進行有機融合,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1.對課程設置進行優(yōu)化
隨著“素質教育”口號的提出,高校教育體系必須進行適當調整。受科技發(fā)展的影響,教師在進行教育調整時有了更多選擇。在教學地位上,教師應嘗試將音樂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將它與英語、數學等置于同一高度;在教學內容上,將教材知識系統(tǒng)化,對教學課堂進行創(chuàng)新,提高教學質量,保證教學效率;在課程設置上,將教學課程分為實踐課與理論課兩種,利用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確保學生既可以掌握相關知識,也可以靈活運用,借助音樂知識提高自身德育素養(yǎng)。
2.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
高校管理人員要想利用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那么首先要組建一支高素質的音樂教師隊伍。在當今社會,創(chuàng)新是各行各業(yè)的核心思想,教育也不例外,如果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仍然使用傳統(tǒng)方法,那么一定會對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造成影響,便會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造成影響。基于此,高校音樂教師在日常工作過程中,不僅應對教材內容進行剖析,還應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新思維,將自己的想法與教學大綱結合在一起,為學生展現出不同的學習內容。同時還應借助培訓、交流等機會吸取他人的優(yōu)秀工作經驗,以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
高校音樂教師為了更好地發(fā)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除了需要做到上述內容外,還應對現有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以保證日常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應注意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營造出健康的學習氛圍,以提升德育教育的影響力。